想起安東
作者/池征遙
這是一首歌,包含了南北兼有那種的風味,早就存在于我的少年記憶中,它就是夢里故鄉安東。
米公祠中香,墨韻意悠揚。
妙通塔守望,時光漫流淌。
田園詩意漾,麥浪閃金光。
繁華燈火亮,溫暖滿心房。
時值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少年時漣河之上龍舟競賽的畫面又在我眼前不停地浮現搖晃。今天的安東,你好嗎?許多年再沒能相見,成為我的遺憾,成為我的渴望,成為我的夢想,你的柔姿靚影總在我的心中閃爍著奪目的光芒。
漣水,是江蘇省淮安市下轄縣,地處江蘇省北部,淮安市的東北部,黃淮平原東部,淮河下游,因縣境有漣河,為沭水入淮的一支,而名漣水,古稱安東。漣水總面積為1678平方千米,區位獨特、交通便捷。漣水地處沿海地區大開放、大開發的交叉地帶,是華東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它東與濱海縣、阜寧縣交界,南與清江浦區、淮陰區相連;西與沭陽縣毗鄰;北與灌南縣接壤。區域輻射人口2000萬,縣內常住人口80余萬,城鎮化率達57%以上。
今年是農歷甲辰龍年。看到端午賽龍舟,就會想起古漣水“白鱔化龍”的傳說。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龍占據著獨特的地位和影響力。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文獻典籍,龍總是能行云布雨、升隱變化,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關于龍形變化的神話傳說,全國各地,不勝枚舉,如鯉魚跳龍門而化龍、蛟龍伏劉媼而生劉邦,等等。
在江淮平原腹地的漣水,有關“白鱔化龍”的傳說,著于志書,列于名勝,流于鄉野,成為地方文化中一則膾炙人口的神話,代代相傳。
漣水古代又稱淮浦。傳說在西晉年間,有一位姓袁的道士,云游江淮,因為道行高深,被尊稱為袁真君。袁真君不光是道士,還做過淮浦的地方官,他喜歡吐納導引,修真煉丹,曾煉制成3顆仙丹,自己服用了1顆,剩余的2顆沒有舍得吃,用袖子裝著,去尋訪有緣之人服用。
有一天,袁真君出行來到漣水城外的一座古橋邊。此橋何時建造已無據可考,大約位于今天漣水縣城五島湖南、中山路原郵電局北側大坳邊。袁真君剛登上橋頭,橋下水中忽然躍出一條白鱔,昂頭晃鰭,仿佛在朝拜他。袁真君既驚又喜,驚的是此鱔碩大,不曾遇見;喜的是行止可愛。此后,他多次路過這里,這條白鱔居然都在水中朝拜他。袁真君度人未成,喟然一嘆:“也罷,人焉魚焉,有緣即度。”遂從袖口中取出1顆仙丹,扔給白鱔。白鱔心有靈犀,一口吞下仙丹,隨即搖身一變,化為一條長龍。白鱔感念漣水這塊寶地,于是在橋邊深潭行云布雨,尤其是在夜晚降下甘霖,形成“龍潭夜雨”的奇觀,保佑一方百姓。后來這里成為白鱔化龍的地方,名曰“化龍橋”。化龍橋邊就是白鱔所居的龍潭,龍潭上建有碑亭,以記此神跡。
傳說袁真君剩下的最后1顆仙丹,等待很久也沒有遇上有緣人,他只好將仙丹扔到化龍橋不遠處的一處井中,自此井水變得甘甜無比。此井隨之稱為“丹井甘泉”和“龍潭夜雨”,均躋身“漣水八景”之列。
化龍的這條白鱔在漣水龍潭享受了七八百年的人間煙火,到了北宋真宗年間,其命運發生了逆轉。那時,漣水又出了一位高僧婁道者,人譽為“臥佛”,深受朝野贊賞。婁道者算得化龍橋下藏著一條興風弄雨的白龍,會對漣水有所威脅,于是來到化龍橋邊,掐訣念咒,用錫杖往水中一劃、再往上一挑,大喝一聲:“逢柴而止。”白龍應聲而起,騰空而去,一直飛到數十里外的柴溝潭,成了柴溝龍王,鄉民為避禍祈福在這里修建了柴溝龍王廟。
祖輩們說,每當白龍去海州巨平山白龍潭串門,那里都會云蒸霧變,倐忽異狀。
據雍正《安東縣志》記載,化龍橋初為木板橋,明萬歷年間鄉耆賈范等募修磚橋,牌坊上書“化龍古跡”。后來牌坊毀,鄉紳朱以行、王煥重修。
由于黃河奪淮泛濫的影響,明代后期漣水縣城連年遭受水災。“城中清水成渠,揚帆往來,幾同湖海。”因此,這里一度成了千舟競發百柯爭流之地。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主管山陽(今淮安區)、安東黃河治理的山安河務同知裘陳佩主持規劃河渠、填塞決口。在工程施工中,老百姓挖到一塊石碣,上書十六個大字:“白鱔化龍,遇柴而住;大水茫茫,遇裘而治”,石頭下方有小字“宋天禧年間立。”裘陳佩一看,神仙都預言過了,能夠治住白鱔化成的巨龍的只有婁道者,能夠治住黃河這條為禍巨龍的“舍我其誰”。于是官胥鼓舞,縉紳踴躍,大家慷慨解囊,共襄厥事。治水工程順利竣工,放水暢流,數日之間,縣城內積水干涸,復而安居樂業。
后人以“白鱔化龍”這一典故進行很多的藝術創作,風靡一時。如明代文人袁清《題化龍橋》詩作:“奔月姮娥古昔聞,靈魚化龍更奇神。空余寒碧溪頭水,老盡往來橋上人。曳杖僧歸天竺月,攜家仙住玉京春。丹爐丹井依然在,不覺登臨感慨頻。” 明代漣水名臣嵇鋼《龍潭夜雨》詩作:“小架垂虹跨練暉,相傳尺木破空飛。俄成鱗鬣緣丹藥,頓鼓雷霆上紫薇。行雨未能忘故處,深宵時復一來歸。蒼生四海同憂旱,莫抱珠眠便息機。”清代魯元壽《化龍橋》詩作:“化龍橋下有深潭,龍自升沉水自瀾。夜來驟雨渾莫識,煙云變滅畫中看。”由化龍傳說衍生出來的化龍橋、龍潭、丹井等古跡和龍潭夜雨、丹井甘泉等景觀,以及諸多與之相關的古詩文,已經成為漣水乃至江淮地區的一段珍貴的文化記憶。
如今古化龍橋所在之處已經成為縣城鬧市。
雖然昔日時光早已流逝,但身為淮安漣水人永遠忘不了那份安東情。
依依淮水旁,安東好風光。
五島湖粼波,歲月境意長。
古街深巷藏,故事悠遠蕩。
石板路寬廣,回憶漫徜徉。
安東啊安東,常入我夢鄉。
江北韻別樣,在此盡綻放。
風輕云亦淡,心隨夢遠航。
美麗的安東,永在我心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