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情懷茂家園
作者:王德興
每當我靜下心來,仔細翻閱一至五續《王氏族譜》時,眼前依稀浮現出這樣一種景象:
一派繁荗的園林,雖歷經滄桑,但依舊茁壯參天,不僅規模日趨擴大,而且促進了周圍生態的持續優化,成為美麗中國、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此過程中,每個歷史階段、每個重要時刻,總有一些人或振臂一呼、或拓疆擴土、或奮筆疾書、或慷慨解囊、或尋根溯源、或寄情抒懷,展現出應有的擔當、過人的心智和極大的熱忱,他們既是家族的中流砥柱,也是歲月長河的璀璨星辰,令人仰視與欽敬。
(一)
2023年5月11日晚,素有黃金之都之稱的招遠市,一位老者帶四位中年人,蹀躞十字街頭,雖略顯疲憊,但每個人都虔敬滿懷,他們點香焚紙,面朝城南方向躬身、叩首——這是山東夏津王氏家族的幾位領頭人肩負重望在尋根問祖,因族譜記載“始祖原籍登州府招遠縣距城六十里紅山社瓦子莊”,后經熱心族事、在深圳山東商會工作的王德強的多方考察論證,推演認定:原來的“紅山社瓦子莊”乃現在的招遠市南畢郭鎮大霞塢村,所以,他們此行的目的是實地考察。
當時,雖正值春夏之交,但一行五人的心中,不免生發些許涼意甚至苦悶,雖尋根有果,但問祖無終,他們心有不甘,發愿:此后無論如何艱難,用時多長,也要千方百計繼續尋找,直到溯源成功,為12000名族眾有個交待。讓我們記住他們的名子:新盛店的王傳榮、王世峰,劉蘆的王世奇,箭口的王德河、王德峰,他們不僅是族事的策動者,更是率先垂范的踐行者。正得益于以他們為代表的歷代族人的前赴后繼、殫精竭慮和衣帶漸寬,才確保了五次大規模續譜的圓成,為確保我王氏家族世次有序、支脈不紊和分遷村居的明晰,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
如把時光倒撥至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
當金秋八月的曙光再次普照大地,氤氳在莊禾馥郁之中的新盛店南街王家大院的北大廳內,年近古稀的十九世王化昌老人,推窗眺望,遠處的田疇玉米茁壯、棉花蕾桃滿枝,書房的案臺上擺放著他用毛筆為續修王氏宗譜所撰寫的序言。其中明確了自二十世起需遵循的十個世次銘字——“傳世德保裕,增修廣延成”,之后三續族譜時又增至二十字,即“傳世德保裕,增修廣延成,景彩以從善,兆憲啟書榮”,自此,我王氏家族赫然躋身賴以傳統文化規序血緣的科學軌道。
其實,早在首續《王氏家譜》之時,南王莊十四世萬林、十五世懋修和寅旭、十七世榛敬就曾有過明晰世次銘字的動議。
(三)
大事難事看擔當 ,逆境順境看襟度。三續譜展開推進之時,適逢全民抗戰和罕見的災荒的交替降臨,也就是在這雙重危難之際,我王族家族的堅韌、勇毅與擔當的秉性,再次因砥礪而迸發。
當清脆的馬鈴聲在菜園街巷縈回,那輛由四匹馬拉動的馬車給十里八村所帶來的不啻是孩童們的新奇,更有王氏家族的期待與驚喜。因近期以來,整個家族都在合力推動三續族譜編纂。督修連臺(十七世,南王莊)、化昌(十九世、新盛店)宵衣旰食、多方協調,率家族相關人員,一方面多方籌集資金,另一方面努力豐富內容、創新形式,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把歷時兩年才編纂完成的兩卷譜本原稿交付天津石印局承印。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修譜所籌資金遭土匪洗劫,成百冊、逾萬頁的族譜擱置在印局倉庫而不能運回。
族眾莫不心急如焚。消息傳至正在天津經商的十九世王明遠(新盛店)那里,在先后兩次捐資的基礎上,明遠公再次慷慨解囊,不僅支付了全部印刷費用,還另外出資委托天津石印局,用馬車把印好的族譜從數百里外的天冿專程運回故里。這對地處西北內陸的古鄃之地來講,既感意外,又倍加欣喜,鄉下父老怎見過如此威風的陣仗——驅使由四匹馬拉動的馬車專程逐村挨戶發放族譜,這在當時引起巨大轟動,一度成為縣內外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明遠公的高風亮節、桑梓情懷,燦若日月,天地可鑒。
眾人拾柴火焰高。在歷次修譜過程中,像明遠公那樣義字當頭、仁愛為先的人,絕不在少數。王子雙、王玉柱、林森、王傳鏞、王傳榮、王傳賢、王建峰、王世震、王世馨、王世順、王治國、王德河、王德山、王德立、王德強等,均為組織、編寫、印制族譜,開展相關活動,有力出力,有錢出錢、有資源出資源,不遺余力,各盡其能。據不完全統計,僅五續譜時資助千元以上的,就達300多人,充分反映出我王氏家族樂善好施、義播云天的傳統家風與仗義為人的處世之道。
(四)
620年前的一個夏日,雨后初晴。
在奉遷魯西的人流中,緩慢行進著一名肩挑簍筐的中年婦女,擔子一頭坐著一個小男孩,另一頭放著一些破舊的衣物,兩位稍大的男孩則跟隨著她,或前或后地走著……
實在太累了。她一邊招呼兩個孩子到路邊樹下休息,一邊仔細打量周邊的環境,但見眼前田疇闊平如砥,還有一條蜿蜒的小河流淌其間,她喃喃自語:“再不走了,就是這里了!”畢竟隨著西遷的人流,她們走走停停,已超過一個月了。
——這是我王氏家族的始祖母李氏,從千里之外的山東登州府招遠縣紅山社瓦子莊,初登夏邑城南王家莊時的情形,也由此開啟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創業歷程。
從那時到現在,六百多年前赴后繼,六百多年胼手胝足,我王氏家族已由最初的母子四人,發展壯大到超過12000之眾,散居在縣內外47個地方,堪稱鄃城第一姓氏。
(五)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我王氏家族之所以生齒日繁、漸露崢嶸,關鍵在于上承忠厚傳家、艱苦創業的祖訓,中繼和睦團結、互敬互助的美德,下倡勤學善思、克己精進的風尚,推動家族發展不斷向內修心性、外樹形象、序次井然、葳蕤參天的生動局面不斷躍進。
事實為證。從2013年起,便以弘場家風祖德、倡導愛家愛國為宗旨,集聚家族之力,開展系列公益活動:為始祖墓立碑、遷建新墓園、為德高望眾老人頒發榮譽匾、獎勵家族優秀學子、赴招遠尋根問祖……通過這些務實舉措,既極大增強了家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又昭示著我王氏家族的蓬勃生機和光明前景。此情此舉,其效其果,不僅夏津縣絕無僅有,在全國也屈指可數。
(六)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族是人類的血緣組織。我王氏家族六百多年的自強不息與發展壯大歷程,既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時代鄃城建設發展的有生力量。
面對先輩,我們薪火相傳,不負重托,繼往開來;面對民族復興偉業,我們匹夫有責,同舟共濟,匯入中國式現代化的滾滾洪流,有一份光發一份熱,光大我王氏家族的傳統與榮耀,續寫我王氏家族的未來與希望!
一至三續族譜照片
王氏家族三支春節時祭祖
王氏家族二、三續族譜督修王化昌公
作者王德興近照
作者簡介:王德興,山東夏津人,現居北京,專職研究員,著有《嫩黃色的旗語》《以各種方式走向你》《強軍夢》等文集。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