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與端午節
作者:王文玲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 端午節 ” ,民間家家包粽子、劃龍舟,紀念我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世世代代相傳至今。
屈原是戰國時期的楚國人,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公元前278年,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楚國走向衰落的時期。 據說屈原 “ 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楚懷王在位時任命他為左徒。
最初楚懷王很信任屈原,國家的內政外交大事都讓他參與。因此引來同僚上官大夫嫉妒,經常向楚懷王進讒言中傷屈原。愚蠢的楚懷王不識真假信以為真,將屈原降為三閭(Ⅰǘ)大夫,這是一個只管宗教祭儀無事可做的閑吏。
當時楚國和齊國友好。秦國想進攻齊國,派謀士張儀到楚國游說(shuì),破壞楚齊聯盟,對此屈原極力反對和秦聯合。可是楚懷王剛愎自用,不但不接受屈原的忠告,反而還不準屈原參與國家政事。
幾年后秦興兵攻打楚國,楚國屢屢戰敗。楚懷王又重新啟用屈原,派他出使齊國與齊國重新修好,聯齊抗秦。但是在屈原出使未歸之際,秦國派謀士張儀再次到楚國游說,故伎重演。昏庸無能的楚懷王在佞(nìng)臣權奸慫恿下,竟與秦聯姻,屈原出使齊國恢復楚齊聯盟共同抗秦的努力付諸東流。
公元前299年楚懷王被騙到秦國,最終客死在秦國。
楚懷王死后,楚頃襄王繼位,令尹子蘭等貴族在新王面前誣陷屈原,屈原被流放十多年之久。在被流放期間屈原懷著憂國憂民的心情 “ 行吟澤畔 ” ,寫下了許多悲壯的詩篇,他的作品相傳有25篇,這些不朽之作在我國和世界文學史上都享有崇高聲譽,其中長詩《離騷》為其代表作。
憂國志難酬!屈原62歲那年,即公元前278年,當屈原看到國都郢(yǐng)為秦所破,悲憤至極。自己的祖國即將覆亡,就在這年農歷五月初五這天他縱身投進汨(mì)羅江,以身殉國。
壯哉屈原!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