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與共和國同歲的爺爺
作者:張庭赫 許庭瑜
我爺爺南方生北方長,用他同事對他的評價是,既有南方人的細膩又有北方人的粗獷,整天樂呵呵不知愁的樣子。
說他與共和國同歲,其實他是1950年生人,我問爺爺:“共和國是1949年10月1日誕生,您怎么能說與共和國同歲呢?”爺爺的解釋是,人講年齡只講虛歲,因為人在出生之前還有一個十月懷胎的過程,這樣爺爺不也是49年的人嗎?我倆一聽,這似乎也有道理。其實爺爺是以與共和國同歲為自豪!
下面說說我倆所見所聞的一個真實的爺爺。
首先是繼承家風。據許家家譜記載,爺爺的先輩家里窮到男孩子難以成家,于是便被許家招婿改岑姓為許姓。爺爺的爺爺是個1934年犧牲的老紅軍副營長,家存的烈士證書被爺爺端放在他的書房,他常對我們說:“今天共和國的江山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爺爺的父親從小就是一個孤兒流落街頭鄉村,13歲給地主當長工。1941年,入黨成為新四軍的一名地下交通員。1944年被日本鬼子逮著用槍托打斷了三根肋骨,死里逃生。作為這種家庭出生的爺爺,從小又在農村長大,所以紅色家風、勤儉持家、誠實做人,就成了爺爺一輩子的行動指南。爺爺是個標準的“老三屆”,只是功底比較扎實,后來又通過他自身努力參加全國通考,上了大專脫產學習并在仕途上有所收獲,但從來看不出半點官樣,家里衣服柜內也掛著幾身西服和呢子大衣,但我們從未見他穿過一次,這可能是當時為了應付官場,私下里爺爺經常穿著打補丁的內衣和露著腳趾頭的襪子。在吃方面,爺爺也不講究,我倆吃剩的飯菜,一律由他承包,什么隔夜菜也從來舍不得倒掉。爺爺喜歡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但是酒不分好壞,有時15元錢一瓶的牛欄山就著幾顆花生米,他照樣喝得吱吱響,尤其是他老家海門產的25元一瓶的茵陳酒,是他的最愛。他說這酒不假,既經濟還能健身。他說這酒能喝出年少時的回憶,家鄉的韻味,喝得高興時,他會用手摸摸嘴巴,對我倆說我喝的酒比你倆喝的水還多呢。還真不夸張,我問爺爺,你是怎么喜歡上酒的?他說,我喝酒是自學成才,我父親一輩子滴酒不沾,大概在上世紀60年代初,農村逢年過節,每家憑糧食本可購買到一斤散裝燒酒,我父母會讓我去生產大隊的小店購買。在回家的路上偷偷喝上三兩口,然后再在河邊加上水拿回家,你們說這不是自學成才嗎?爺爺說著樂著,并說滿打滿算,已有65年酒齡了,這話不假。家里還有一些穿的、用的、玩的老古董爺爺都舍不得扔,樓上樓下以及小側屋都裝得滿滿的,這點家風可能是遺傳基因的作用,我們兄妹倆也一脈相承。
二是勤奮好學。這對我倆是最好的言傳身教。我倆小時候最喜歡聽爺爺講故事,什么“頭懸梁”,“錐刺股”,“智斗大灰狼”等等,都是從他嘴里得知的。尤其是對一些歷史知識、重大事件、古典名著、偉人傳記等等,爺爺都能如數家珍,娓娓道來。這些方面的知識,我倆有種難不倒他的感覺。由于他的刻苦勤奮,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爺爺在工作之余就由工人出版社,華齡出版社這兩家單位出版了《職工心理探秘》、《人類長壽學》兩本專著50多萬字。退休后,在建國65周年和建黨100周年之際,又分別出版了《九國夢》、《百案·百態·百思》等兩部專著六本180多萬字。他不善電腦打字,都是一筆一畫爬方格子而成,所以家里的書稿、原稿都有我們一人高。收集的資料,能裝三、四蛇皮袋,而用掉的筆芯就足足兩大筆筒。所以我家從一樓到三樓再到他的側房,到處都放著書,茶余飯后睡覺醒來,他都要隨手翻書看書,而且現在已75歲高齡,但看書寫字看手機都不戴眼鏡,真令我佩服。
三是工作踏實。爺爺是個工作狂,這些我倆從他所得的獎章、獎品和一大摞的大紅證書中得到印證。爺爺有兩句名言:第一是“我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我們從他的履歷表上看出曾先后當過宣傳干事,黨政辦文書,宣傳科長,學校書記,公司黨總支書記,公司總經理,工會主席,紀委書記,黨委副書記,書記等職,這就足以證明他是一個工作踏實,領導放心的“一塊磚”。他還有一句話就是:他是一個“救火隊員”。此話怎講?我倆從他的回憶中得知,他曾經當過三次“救火隊員”,第一次是大專剛畢業,單位職工子弟學校,兩位黨政一把手同時退休。此校是徐州礦務局內職工學校中規模最大,班級最全,師生最多的小學直至初中、高中、職業高中校辦工廠的全日制學校。由于種種原因,一度該校的好老師外調,好學生外轉,造成校風、校紀教學質量嚴重下滑。當時有人形容,這樣的學校教師不專心,學生不安心,家長不放心。組織決定后,我爺爺二話不說,就從當時宣傳部門的副職主管走馬上任,后來有人對我爺爺說,你這是明升暗降受排擠。我爺爺回答了五個字,“我是一塊磚”,爺爺去后與新校長團結一致大膽改革,提拔重用一批德才兼備的學校中層干部,借著國家改革初期的東風破例實行獎罰制度,嚴格執行備課聽課制度,大力整頓整治校風校紀和學校周邊環境,極大地提高了教師教學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教學質量穩步上升。三年后該校連續兩年被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錄取,兩名年僅13歲的小大學生,學校再次借東風,鼓干勁,礦務局教育處在該校召開了現場表彰大會。這在礦務局乃至整個徐州市的教育史上也是少見的。第二次救火是在上世紀改革之初,礦務局的一家礦處級單位嚴重虧損資不抵債,每月靠礦務局補助才能發放數千名職工工資。礦務局果斷宣布該單位實行重組,設立總支級單位,組織決定讓我爺爺從礦宣傳科長位置上去該單位任黨總支書記,去后與新組建的其他三名公司行政領導同心協力,重新制定了廠規廠紀,狠抓產品質量,開拓產品市場落實銷售任務。三年后使該廠在上頭“斷奶”,外無支援的情況下,自力更生重獲新生,并由公司黨總支書記改為公司總經理。第三次救火是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由于煤炭資源枯竭,礦務局第一批宣布三個礦井破產前夕,我爺爺又被調入其中一個即將破產礦任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工會主席。而這三個首批破產礦井,我爺爺就曾干過兩個礦。這次的火勢更猛,三個礦有兩萬多職工需破產分流,下崗轉業,算上職工家屬將有五六萬人受到牽連,端慣了鐵飯碗的廣大職工的思想工作難度可想而知。三次救火,逐步鍛煉提高了爺爺處理問題的方法和能力。
四是豁達開朗。爺爺常說,人生就是一部喜怒哀樂的交響曲,但我們看到我的爺爺常常樂呵呵的,似乎在他的字典里找不到一個愁字。一輩子干過那么多單位,經他手里表彰表揚的不計其數。因貪污腐敗、違章違紀,違反計劃生育受過處分的也不乏其人。爺爺總是豁達開朗的性格,公正無私,以理服人的方式方法教育他們,感染他們。對于一些弱勢群體困難職工家庭,他給自己定了一個規矩,必須親自走訪,助其脫困,享受快樂。在退休前的四、五年里,他用自己的言行幫扶了兩戶特困家庭,逐步走出困境,走上了快樂幸福的生活。所以凡是接觸過他的人,都愿與他交朋友。有的干部干過一個單位,臨調走時罵聲一片,甚至不得不偷偷的走。而我爺爺從學校調出時,有30多位教師集體到黨委要求領導改變決定,還有20多位老師給我爺爺送了鋼筆、筆記本、自己創作的字畫,盆景等作為留念。前段時間,爺爺與一位原上級領導久別重逢,喝酒時該領導關心地問爺爺最近怎樣,爺爺說吃嘛嘛香,還“四不高”,該領導笑笑說我只聽說“三不高”,你怎么冒出個”四不高”?爺爺說血壓、血脂、血糖不高,加上退休工資不高,大家哄然大笑。是的,我爺爺的退休金與同年同齡同級別的人相比,只拿他們的三分之二甚至一半,因為爺爺在職時干的都是一些窮單位,所謂的救火員,在職時單位工資就低,退休后的退休金怎么能高呢?但他從不放心上,經常說錢多多花錢少少花。退休后,他花80元買了一把電剃刀,每月理發不出家門,由奶奶代勞。他說80元不到半年就掙回來了。但有時爺爺又很大方,例如招待客人,同事親朋,回老家看到一些農村的舊友、親戚、鄰居等,他也會三百五百的資助一下。還有我倆發現爺爺奶奶每月定期去足浴店泡腳,每次四五十元,他又不心疼了,他說泡腳好處多多,特別是我們年齡大了,腳趾蓋又長的很快,自己剪總眼花,還彎不下腰,每月泡一次腳,連捏帶修什么都解決了,說的在理。也許這種生活方式和性格脾氣決定了爺爺的身體狀況,有一次他悄悄的對我耳語,他說他一輩子都沒有住過院,這是天機不可泄露,說完爺爺自己也笑了。
五是愛好廣泛,爺爺的愛好也真叫咱倆佩服,上面提到爺爺喜歡喝酒,而且他更喜歡藏酒,家中一面六米多長,三米多高的酒柜里擺滿了他40多年來收藏的各種中外名特酒,大小240多瓶,最大的十斤一瓶,最小的2兩一瓶,而其中有兩瓶是他津津樂道的,一瓶是戰斗民族俄羅斯保健酒,外形是一米長的玻璃瓶,帶回來時層層包裹,歷火車汽車長途跋涉,千里迢迢帶到家后,第一要務是看看酒瓶如何?第二瓶是從越南帶回來的長脖子青花瓷瓶酒,因為上飛機前必須人貨分離,他把酒用衣服報紙包好藏在一個手提箱內,下飛機后一看,由于野蠻裝卸,手提箱已經破爛不堪,里面的衣服等都已裸露在外,爺爺心想這下完了,因為這瓶酒的酒瓶脖子很細很長,最后打開一看,這瓶酒卻完好無損,爺爺高興得手舞足蹈,現在親友來時,爺爺都要顯擺一下。除了集酒,爺爺還喜歡集郵,現在光年冊就集了近40年的;集幣,全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幣,爺爺手中就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紙幣、硬幣及我們自己國家的古代銅錢和近代銀元等。他很喜歡旅游,由于身兼過工會主席,加上后期調至地質勘探處和基礎工程公司工作,他的隊伍遍布江蘇、山東、山西、陜西、內蒙、新疆、四川、貴州、天津等地,給他帶來了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機會。所以,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加上港澳臺除一個福建沒有到過外,其余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和身影。由于這個優先條件又為他創造了一個收集各地的地圖、導游圖及各類門票的條件,與山水打交道,這又引起了他對玉石的興趣和花草的愛好。爺爺有三十多塊愛不釋手的玉,雖不算十分名貴,但每塊都有它的故事,而他尤其喜愛的一玉一石,即爺爺用的兩瓶茅臺酒換來的一塊紅木底座長70厘米,高54厘米的上山虎玉雕,玉虎昂胸抬頭虎嘯山谷,因爺爺屬虎,所以他很鐘愛。另一塊是花4800元定做的紅木底座,長1.58米,高0.8米的安徽靈璧石雄獅,獅口大張,目視遠方,獅尾翹起形態逼真,是他在30年前以1200元購得,據行家估算,現在的身價最起碼翻了十幾二十倍,另據做紅木底座的師傅講,20幾年前就有南方一大老板看著十分喜愛,想花重金把它買回去放在自己公司大廳,爺爺就沒同意,他說這是他的鎮宅之寶。但是說到最后,爺爺最愛收集的還是書,現在書房內有七個高至屋頂的書柜都被放得滿滿的,放不下的只得壘在書柜旁邊的地板上。我們家從偏遠的礦區搬至市區,經過幾次搬家,唯一不愿舍棄的是書報雜志。他說,我也是孔夫子搬家——書多。爺爺的愛好廣泛,還不局限于收藏。年少時爺爺在農村長大,為了生計給生產小隊,大隊的墻上刷過大幅標語,畫過毛主席像,給別人刻過圖章。為了長大后多一條生活之路,南通老家的木、竹、瓦三匠手藝他都嘗試過。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爺爺家想翻新住房,買了幾千塊磚放在老屋前,爺爺就與他弟弟花一元錢買了一把瓦刀,在自家門前的場地上學砌墻了,砌了推倒,推倒再砌,反復練習。他說,瓦匠是三匠中最苦最累的,夏天曬冬天冷,日曬雨淋是常事。后來,由于本家兄弟學做木工,他也跟著鋸刨釘的學起來。他說,學木工當學徒時,必須先拉大鋸,那時沒有電鋸,諾大的木料要先鋸成木板,這就得靠人力一點一點鋸。但木匠相比是屋內活,不用風吹日曬,三匠中比較輕松的是竹匠,于是在太爺爺的支持下,爺爺花60元錢(那時可不是一筆小數),正式拜師學藝一年,按規矩必須學三年,由于爺爺悟性好,后來只脫產學了一年就結束了。對于蘇中蘇南,農村家庭常用的竹籃子、淘籮、筐頭、竹席、竹椅等,爺爺都能做得像模像樣。現在家中這三匠的工具基本齊全,前幾年爺爺還挑燈夜戰把自己院子都鋪了青石地板,一塊青石板60公分長,30公分寬,幾十斤重,在一個70開外的老頭手中搬來搬去,還能玩得轉。前年,爺爺把我們搬家時沒舍得扔的,一坐就塌進去的沙發拿出來,用舊木板做底,重新翻修好,現在跟新的一樣使用,去年爺爺用他收集的舊條椅和雜木板又蓋了一個高高尖頂的兩層樓雞窩,刷上紅漆,我們問爺爺為什么要把屋脊弄那么高那么尖呀,他說這是歐式建筑,小樓放在院子里既美觀好看,又可以當做一個風景,一個藝術品,同時屋脊頂尖高對防雨漏也有好處,他講的頭頭是道。其實,爺爺的愛好不但表現在他對人,對物,對一草一木的熱愛,他愛國是出于紅色基因的傳承,愛事業是他本能的反應,愛同事部下和家人,是人性本善的表現,而他愛物是他把萬物世界看作都有生命的最高境界。
曾聽爺爺講過這么兩件事,就是有兩次爺爺在市里與同學朋友吃完飯打的回家。由于酒后天黑,爺爺上車后司機主動招呼老領導到哪里,爺爺一聽一愣,原來這兩人都是爺爺曾經干過的原破產單位的下崗職工,這部分人加起來數以萬計,他想不起來實屬正常,其中一人說當年我孩子考上大學,你帶著工會其他同志敲鑼打鼓送上紅包來祝賀過,另一次的那位司機說,我愛人得過腎病需每周透析,當時生活雪上加霜,你不止一次到我家走訪救濟,你忘了我們怎么能忘?茫茫黑夜,人海橫流的若大城市,兩次的偶遇即可證明爺爺對弱勢群體的關心照顧。他說我們無論是錦上添花,還是雪中送炭,都要不圖回報。而爺爺對他一生中遇到的恩人卻會念念不忘,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前年九月,爺爺的小學一個班主任老師得了不治之癥,他知道后不遠千里,回去后聯系十幾位同學前去慰問看望。回來后又經常視頻聯系,可是那位老師一年后還是不幸離去。爺爺聽說后,他馬上趕到車站,到達后與恩師告別后在賓館利用大半夜時間寫好追悼會悼詞,并安排另一位同學代他宣讀,而他自己悄悄乘了原班次列車返回徐州,30個小時來回2000多里,因為當時我媽身體欠佳,我們倆人上學,又需要照料接送。爺爺對別人的愛,還有兩件事使我們永生不忘,我倆從幼兒園小學到初中,大多數接送都是爺爺。一次是寒潮襲來,走時爺爺忘了多帶一件防寒衣服接我,后來他毫不猶豫的脫下自己的外套穿在我身上,另一次是接到我后,老天爺突然下起雨來,爺爺二話沒說,脫下自己的衣服穿在我身上,而自己光著上身冒雨回到家中。他對我倆的大愛不是溺愛,有時又非常嚴苛,例如當我們睡著看書,看手機,做作業拖拉不專心,不注意衛生,吃飯時講話等,他又都能及時指出。爺爺說你們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你們看看今天的敘利亞,伊拉克和加沙地帶的那些孩子們,無學上無飯吃,隨時都得吃炮彈,真是一個天堂,一個地獄,沒有強大的共和國,哪有你們的今天?爺爺對別人的愛還表現在他對一些文藝作品的態度,每到言情深處,特別是像“我等你”等尋親節目,爺爺會邊看邊淚流滿面,而對滅絕人性的人販子恨得咬牙切齒,體現出他的嫉惡如仇。
我們喜歡養寵物,但養一段時間后又棄之不顧,這事都交給爺爺打理,細細算來,我們養過小雞、小鴨、小狗、小鳥、小白兔、小倉鼠、小烏龜、小金魚。當這些寵物不能善終而死去時,他都會心生一份傷感。他說,這也是一條生命啊。我們小區有四五只吃著百家飯的野貓,每到晚上,他們與爺爺都會不期而遇,他們知道每天這時爺爺會給他們送去可口的飯菜。爺爺愛花草樹木,他曾經表示,要使自家的院子變成月月有花,季季有菜,年年有果的小花園,現在他做到了,家中一年四季蔬菜不斷,春天竹筍吃不完燙好曬干,夏天黃瓜吃不完做成醬黃瓜,秋天青菜吃不完,用小缸制成雪里蕻。他說自家種的菜既不打農藥,又不施化肥,吃起來放心。果樹如枇杷、石榴、蘋果、金桔、杏、桃、梨、柿子等他都種過,現在他又在進行品種優化換代,至于花草更是百花齊放爭奇斗艷,桂花季季飄香,月季月月綻放,春有牡丹、海棠和梅花,夏有玉蘭、金銀花、黃金萬兩,冬有臘梅、冬紅果再加骨感十足的對節白蠟、鐵樹和榆木樹樁真是目不暇接,而令我唏噓不已的是,有一天爺爺說今天沒什么招待你們,我買了一只北京大烤鴨,他拿出一只紅的淌油的大烤鴨,看那逼真的形態,真讓人口水嘩啦,原來這是用一棵死去的老榆樹根制作而成,還有一只用黃楊樹根制作的孔雀開屏,這兩個樹根老去時,爺爺就心疼不已,他說我現在給了它們第二次生命,真是化腐朽為神奇。
爺爺的言傳身教吸引著感染著我們,但有時發起脾氣也挺嚇人,尤其是在奶奶面前。有時因南北生活習慣不同,有時候自作主張不民主,甚至有時跟奶奶打牌時也吵得面紅耳赤,但事后又被冷風吹走了,為了刺激一下爺爺,殺殺他的威風,奶奶生日那天早上我用英語給爺爺奶奶發了一個祝賀語,爺爺看后氣的說小老外說什么,原來爺爺不懂外語,就回信問媽媽什么意思?我聽了高興壞了。有時爺爺輔導我們語文和作文時口氣有點傲,說話有點大,但我給他來一句英語懟他,他也會兩眼一瞪回懟我一句:“我是華人專說漢語”。
我驕傲,這就是一個完整的與共和國同歲的爺爺
注:作者張庭赫高二在讀,許庭瑜三年級在讀。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