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歌如畫
作者:管懋晴
雙湖公園 趙小青/攝
迷人的雙湖公園,四季分別有不同的景色,逛起來很是愜意。春天,青的草,綠的芽,各色鮮艷的花,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夏天,湖水藍得純潔、藍得深湛,也藍得溫順恬雅;秋天,挺拔修長的蘆葦,猶如歲月滄桑的詩人,詩意地棲息在湖畔;冬天,空氣冷冽,樹木披上了晶瑩的冰鎧,盡顯冬日的風骨。
煙雨雙湖 趙小青/攝
煙雨朦朧的雙湖,我也曾觀賞過,風景同樣美麗至極。雨中的雙湖,仿佛被重新賦予了生命,整個園林更加清新脫俗,宛如一幅水墨畫。雨滴打在湖面上,泛起層層漣漪。花兒被雨水打濕,顯得更加楚楚動人。仿古建筑的韻味,亭臺樓閣的若隱若現,似乎多了一種神秘感。柳樹在風雨中輕盈地揮舞著綠色的水袖,枝條搖曳,如同詩人的筆觸在紙上跳躍,寫下了勵志的詩行。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在他的《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中寫道:“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我覺得,東坡先生筆下的美景,雙湖也毫不遜色。
雙湖夜景 趙小青/攝
去了無數次雙湖,唯有其夜景還不曾領略過,何不來趟說走就走的夜游雙湖!初夏時分,晚風徐徐,涼爽宜人。夜幕低垂,我踏著月色前往雙湖。沿著湖陽路南下,行走30分鐘后,便到達了雙湖公園的北門。
雙湖的夜景別有一番意境。公園的角角落落,游客熙熙攘攘,人來人往;鵲橋、情侶橋上,成雙結對的戀人,竊竊私語,談情說愛;在湖心亭、聽雨閣,游人陶醉在湖光月色中;煙花廣場上,隨著一陣陣音樂聲的響起,人們輕歌曼舞,盡情享受歡樂時光;西湖雅韻、西湖雅宴燈火通明,人們坐在觀景臺上,面對碧波蕩漾的湖水,或品茗,或小酌;夜跑者在環湖的紅色塑膠步道上,健步如飛,你追我趕;掩映在茫茫夜色中的博物館、美術館、書畫院、江淮戲苑,散發著濃濃的文化氣息。
流光溢彩的雙湖公園 趙小青/攝
如果把白天的雙湖比成一對美麗的少女,那么夜晚的雙湖則是兩位含羞的新娘,蒙上了一層薄薄的面紗。月色灑在寧靜的湖面上,波光粼粼,映出幽深的夜景。繁星點點,如同珍珠般鑲嵌在深邃的夜空,與月色相映成趣。周圍高樓大廈璀璨的燈火,城市霓虹燈的五彩斑斕,統統揉合在一起落入湖水中,流光溢彩,這夢幻般的光影,讓人拍手叫絕。公園每一處地方,都是人們拍照打卡的絕佳位置。
不知不覺來到了九孔大橋上,極目遠眺,我不禁觸景生情,浮想聯翩:五十六年一瞬間,幽幽相思情滿懷。綠樹繁花又一載,水中倒影映心臺。雙湖這個地方,與我是有歷史淵源的,而歷史往往是從記憶深處走來的,我的思緒又回到了那個火紅的年代。1968年10月,我與同班同學王維政一起到煙雨棧橋旁邊的近湖公社勝利大隊崔灣生產隊插隊。在那塊土地上,我們撒下了無數滴汗水,經受了艱辛的磨煉,度過了終身難忘的兩年青春時光。
噢,東湖的原址是建湖縣磚瓦廠。1981年初,我在縣工業局工作,參加了局領導帶隊的工作組,進駐該廠試點推行農村大包干的做法,在全廠全面實行“五定兩獎賠”大包干責任制:由廠部對車間定員、定額、定任務、定消耗、定費用;車間包下各項生產、技術、經濟指標任務,實行節約超產獎勵,欠產、超耗賠償。實行新的責任制后,這個廠當季扭虧為盈,改變了生產無指標、消耗無定額、成本無核算的狀況。1981年5月,縣委、縣政府向全縣工交企業推廣了這個廠的做法,收到了良好效果。
西湖曾是近湖磚瓦總廠的廠址。這個廠的廠長王國法與我系初中同班同學,又是當年插隊時的同生產隊社員。1988年6月,我從縣總工會調到縣鄉鎮企業局工作,該廠是我們的聯系點。1990年5月,我們到廠里調研,發現、總結了這個廠節能降耗取得新突破的經驗,先后被《江蘇科技報》《江蘇鄉鎮企業》《中國建材報》報道。同年8月,省有關部門在建湖召開了現場觀摩會,向全省推廣該廠經驗。
歷史似歌,雙湖如畫。夜色漸深,望著由兩個磚瓦廠廢棄的取土窯塘整治而建的開放式生態公園,我心生感慨。雙湖,是家鄉進步和蝶變的縮影,她一路見證了奮斗和打拚。踏上歸途,我默默地對雙湖許下諾言:我會常來看你!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