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豐鎮到豐鎮
——時隔三年的還愿之旅
作者:袁春
一、初見豐鎮
豐鎮,現代中國一座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縣城。豐鎮,曾經的軍事重地,歷史名城。她是平常到若不是有友相約,就根本想不起來的地方;她確也曾經是邊疆的一處要塞,漠北的一顆明珠,發出歷史的塵埃也遮不住的熠熠光輝。
也許豐鎮月餅和豐鎮墨玉比豐鎮本身名氣更大更具有吸引力,所以第一次去豐鎮也因著豐鎮月餅而去。
老王是土生土長的豐鎮人,與其相識十載,也許是離家多年,也許是讀書改變氣質,老王面相敦厚,怎么也看不出以彪悍甚至匪氣著稱的豐鎮人特征。(不過有一次例外,老王在一個話劇舞臺上,穿著楊子榮的戲服,卻渾身散發著座山雕的風采)。
三年前,打著采購豐鎮月餅的由頭,于八月十五前應前豐鎮人(現呼和浩特人氏)老王邀請,同行者還有另一書友李俊,來了個豐鎮二日游。
首先來到了大名鼎鼎的豐鎮月餅博物館,不出意料吃了閉門羹。顯然人們對月餅文化的熱情不如對月餅的熱情,正如錢鐘書老先生所說:吃雞蛋不一定非要了解老母雞。
月餅博物館有相當的規模,當地政府投入巨資應當是對博物館寄予厚望。每年八月十五前整個豐鎮車水馬龍,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據說都是來買豐鎮月餅的,唯獨月餅博物館門前冷落鞍馬稀,看得出來,豐鎮月餅的銷售火熱與有沒有月餅博物館關系不是太大。
當然,月餅博物館的清冷并不代表博物館建得不好。大概是為了表示豐鎮月餅的歷史悠久,博物館整體風格也采用了古樸的青磚碧瓦的形式,設計者努力使建筑物像豐鎮月餅一樣平易近人,接地氣,又因明清風格的建筑本身就透著端莊典雅高貴之感,讓人也有著你愛吃不吃,地主家的閨女不愁嫁的感覺。
本著不失漠北大草原一貫地廣人稀的特色,所以,大廣場,大長廊是必備的。大廣場無話可說,灰色花崗巖鋪就,就材質而言,可用千年,其規模也可用一步到位形容。只是鋪設工藝差了一點,平整度差強人意,局部不乏破損,破損處綠草茵茵,新新的就有年久失修之感。
大長廊最值得一提,為了呼應月餅之圓,兩邊設置了巨大的月亮窗,圓洞直徑足有三米,一個接著一個,綿延不斷,全部大青磚砌筑,尤其圓洞處采用拱橋砌筑手法,工匠手藝精湛,青磚形狀齊整,材質細膩,勾縫均勻,唯此處讓人流連忘返。尤其適合照相,或依偎圓洞處,或干脆爬上圓洞做半倚狀,盡情搔首弄姿。
俗話說樂極生悲,就在為了拍照片在洞間爬上爬下之際,筆者褲子突然后臀開裂,半邊撕開尺余大口,露出了“破腚”。
時間緊任務重,為了不影響下一步去大王廟,得勝堡參觀,時間緊迫,所以未做任何處理,露著“破腚”忍辱直接去了大王廟,也叫“金龍大王廟”。
金龍大王廟。介紹如下:金龍大王廟,俗稱大王廟,建于遼天慶五年(1115年),原址位于小元山旁, 五股村南的山坡上,直徑不及一丈,以石條圈砌而成,狀似蒙古包。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重修時,廟宇被遷移于飛來峰山巔。建廟者巧妙利用山勢,鋪設階石,建造殿閣,使得建筑峻峙而靈秀,密集而不砌滯,飛檐高脊,巍然向西,氣勢恢弘, 成為豐鎮一大游覽勝地。
大王廟設有大殿3楹,寢宮3楹。呂祖閣最引人注目,又名望海樓,建于道光七年(1827年),聳立于飛來峰最前端,似凌空懸浮。閣內供奉呂祖坐像,金面長鬢,壁懸佩劍。閣上雕梁畫棟裝飾華麗,色彩斑斕,金碧輝煌。閣前原為一片海水,清澈如鏡,后海水退去,海底變為草灘,灘中留下幾眼清泉,俗稱“靈泉”。清晨,站在望海樓上,透過薄霧,可將城市輪廓盡收眼底,猶如觀賞海市蜃樓,令人心曠神怡,被譽為豐鎮古代八大勝景之一的“海樓夜月”。
首先這是一處道教圣地,確定無誤,人們經常習慣性以為廟應該是佛教特有,其實未必。即便如此,我也差一點迷惑,因為里面大大小小供著無數仙道神佛,各路神仙,各大菩薩,各種佛爺。仔細一思索,恍然大悟。這反映了豐鎮人民對信仰的不拘一格和務實的態度~誰對我好我就信誰,你是誰,從哪里來,準備干啥去,并不重要。
據老王介紹,大王廟內有一霸,果然,進廟即得以一見。該人六十開外,精神矍鑠,下顎有長髯,頗有點仙風道骨的感覺。此形象讓人無法與一霸聯系起來,所以對老王的說法頗感疑惑。
見到大王廟內頗似老道的“一霸”,忍不住上前攀談一番。該“霸”(下簡稱為廟霸)倒也健談,不必細問,來龍去脈不大一會兒就說的清清楚楚。言語之間更多流露出一種“霸氣”。原來之所以稱霸,是因為政府認為此人霸占了“大王廟”,多年在此居住,攆之不走。
“廟霸”稱已在此居住三十余年,而“大王廟”是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于2007年12月1日公布的“全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所以豈能容他人在此酣睡。幾經拉扯,甚至政府還答應給其另尋房屋,但是“廟霸”堅決不搬,不知是圖謀大王廟香火鼎盛,還是人與廟氣息合拍,總之,說啥爺就是不走了。
奇怪的是,政府還真拿人家沒辦法,于是一住就是多年。難道政府是慈悲為懷?還是有什么其它不可告人的原因。
廟內還有一小伙子,“廟霸”說這是他兒子,長得眉清目秀,看來父子二人確實受益于廟內的香火。也不好細問“你老婆呢?”
恰巧廟內一間偏房因這兩日大雨,坍塌了。“廟霸”痛心疾首,抱怨政府早該維修,防患于未然。見于此,我恍然大悟:政府大智慧也,去哪里尋找愛廟如愛家之人,一舉兩得,皆大歡喜。
下一站,得勝堡。
得勝堡是山西省大同市新榮區堡子灣鄉的一處明代古關隘。修筑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初名綏虜堡,萬歷三十二年改名得勝堡。是一座軍事駐兵邊堡。隆慶五年后,漸成為蒙明貿易口岸。是明代大同北門戶和重要的軍事和經濟重地。(引曹建成~長城二日游初識得勝堡)。
從豐鎮縣城出發往南約半小時車程即到達得勝堡,屬山西大同市境內,卻與豐鎮頗近,所以多數人將得勝堡看作豐鎮名勝,我亦然。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青磚麻石砌就的關隘,高大威嚴,城門口上部兩個陰刻大字“保障”。兩邊夯土城墻雖破敗不堪,歷經幾百年的風吹雨打依舊頑強佇立,如一風燭殘年的老兵雖破盔爛甲,卻雄心猶在,面相威嚴。
據說這段土城墻在明初原本就是土筑,卻于明萬歷年間包上了磚,后某個年代又被附近村民剝了去蓋了民房,壘了圍墻,于是又回歸本來面目。我想,也許哪天該段土城墻大概率還會被大青磚包裹,反反復復,直至后人搞不清到底哪個才是原本真相,所有一切被時間湮沒,不復存在。所謂歷史,不過如此。
進得堡內,是一排排上個世紀北方特色農民平房。甚至有供銷社,毛主席語錄等等近代遺跡。有土坯房,有磚瓦房,只有大門與圍墻,清一色城墻大磚,顯示出與其它地方的與眾不同來。
有民居就有村民,來來往往,不知是心理作用還是確實如此,覺得堡內村民多多少少也有點歷史的滄桑感。
因來不及換新褲子,又不舍錯過得勝堡雄偉風光,所以依舊露著“破腚”悠然于堡內。于是有眼光炯炯的村民在背后指指點點,方圓百米的村民無不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我相信,這一刻,已經有人身敗名裂了。
在堡內,行至百米,遇一“人”,之所以加引號,是因為該人“瘦小黝黑”,身高不足一米五,赤裸上身,不知是多年沐浴陽光還是長年不洗澡,即使放在非洲,也是埃塞俄比亞之黑,黑到面目依稀。一度以為是人類進化史上某個環節穿越而來。以為是奇人,故交談幾句,也不記得說了些啥,準確的說應該語焉不詳,內容魔幻。特合影一張,一個瘦小黝黑,面目模糊,一個胖大肥白,志得意滿。屢屢看到這張照片,我都有一種罪惡感。
繼續北行,即至玉皇閣。得勝堡南北中軸線上建有四座閣樓:北堡墻上有神武閣;堡中心建玉皇閣,閣下十字穿心,可通車馬;堡門上建菩薩閣;月城南門上建有城閣。玉皇閣東面堡墻墩臺上建有鐘樓,上懸宏鐘,按規定時間司鐘,為駐軍作息和馬市開閉之用。玉皇閣西、東分別建有南、北兩座衙門,南衙為朝廷命官坐鎮,北衙為參將府。堡內還有火藥庫、制彈房和箭場等軍事設施。堡內街巷店鋪毗連,寺廟林立。堡外有練兵場和點將臺等設施。關口四面的墻上分別鑲有四塊石匾,分別寫著:護國、保民、鎮朔、雄藩。可見當時修建此堡的目的與決心。
站在玉皇閣頂,夕陽斜輝,暮色蒼茫,陡生滄桑之感。人生如寄,百年轉瞬即逝,多少燦若星辰的名字落在歷史的長河之中,都化為一捧黃土,一縷青煙。
離開得勝堡后,老王姐夫開著車滿城為我尋一條合適的褲子。一想到由于己之不慎導致自己露出了破腚依舊坦然而行,可能給堡內村民帶去了幾天的談資和笑料,心底就頗感欣慰。也不表老王呼朋喚友大擺宴席,席間把酒言歡,勾肩搭背,稱兄道弟,最后都酩酊大醉,同去的李俊已達豪言壯語的狀態。最后賓主盡歡,依依不舍,沉沉睡去。
第二天一大早,勉強爬起來滿懷憧憬的去了老王口中的“東山大酒店”,據說無論是豐鎮的達官貴人,還是富商巨賈,只要頭一天喝多了第二天必去之所,因為這里有一種傳統特色面食,解酒絕佳,叫“抿八股”。
“東山大酒店”據說歷史悠久到已不可考,而“抿八股”作為傳統食品幾近失傳,因此更增加了其神秘感和向往之情。
在老王精確導航下,順利抵達“東山大酒店”,只是放眼望去不見有巍峨建筑,只見一年久失修,年代已不可考的小平房。與老王反復確認,這個破屋確實就是老王言之鑿鑿的“東山大酒店”。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只要里面談笑有鴻儒,可謂其大。
進屋,果然人聲鼎沸,滿滿當當,勉強尋桌坐下,只等“抿八股”上桌。須臾,好大一碗面食上來,湯清面糙,蔥綠醬香,確實是解酒佳品。遺憾的是頭一天飲酒太多,居然一口也吃不下,只好熱乎乎的喝了一大碗湯。此后三年,引為憾事。
“抿八股”是山西特有面食,其來歷與做法在此不細細表述了。我們需要記住的是豐鎮有一個“東山大酒店”,東山大酒店里有抿八股。
值得一提的是,在東山大酒店又遇一奇人,不知是食客還是老板的親戚,不知是偶然來還是經常來。看此人不吃不喝卻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上講天文地理,宇宙玄學,下談市井傳說,花紅柳翠。與我偶一對眼,直接拋出了靈魂三問,問的我慌慌然不可招架。老王和李俊意味深長的看著我,想我如何回答。答問之間內容已不可考,只是讓人由衷感嘆:豐鎮彈丸之地竟有如此經天緯地之才,遣倦于此,不甚唏噓。
時光荏苒,轉眼三年過去,往日種種,歷歷在目。老王和李俊每每提起“豐鎮三奇人”,便嘖嘖稱奇。老王說“我在豐鎮這么多年,一次也沒有遇見過,你來豐鎮,一天就全遇上了”。
豐鎮此行,收獲頗豐,然也有遺憾。一因醉酒,未仔細品嘗“抿八股”,二得勝堡遍地明磚滿瓦,確未拾得一塊仔細摩挲,三,時常思忖,“三奇人”現在如何了……
心之所念,必有回響,這不,老王又約大家去豐鎮,不過這次人數眾多,三車十余人,浩浩蕩蕩,于是又有了下文:又見豐鎮。(未完待續)
作者:袁春
來源:Enjoy英卓讀書會
https://mp.weixin.qq.com/s/bNs6vuYcTG8zltzDKAoRNg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