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著五月徐徐而至的清風(fēng),行走在故鄉(xiāng)散發(fā)著泥土芳香的小巷里,艾草和糯米粽子的芳香便飄然而至,沁人心肺。
抬頭,紛揚而下的五月雨,滋潤著我歸家心切的發(fā)絲,猛然間,這潮濕而帶著五月端陽芳香的氣息,在悄然告訴我,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來臨了。
農(nóng)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jié)”, 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即稱之為端五。農(nóng)歷以地支紀(jì)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故又稱為“端午”。 據(jù)《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又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jié)”。
五月端陽飄香來,從我記事時起,它便給我的童年帶來了充滿芳香的快樂,更令我在一次次紛揚而至的飄香中想念起我的外婆來。
端午節(jié)的前一天,我便會站在村口的橋頭,翹首盼望外婆的到來。夕陽西下,當(dāng)金色的余暉把大地浸染得色彩斑斕時,田野里彎彎的小道上,便會出現(xiàn)外婆熟悉的身影。從小小的一個小點,在夕陽的陪伴下,漸漸變近變大。呵,是外婆,一套藍(lán)布紗衣褲,漿洗得青中帶白,散發(fā)出好聞的陽光和白米味道。一路的小跑過去,我便清晰的看見外婆燦爛的笑臉,然后,牽著外婆溫暖的手蹦跳著邁進家門。
山村的夜晚在燭光中顯得如此的靜謐,吃過晚飯,外婆和母親便在燭光下包起粽子來。我靜靜的看著外婆卷起葉子,放入糯米和豆沙,靈巧的包卷著,然后拿來細(xì)細(xì)的棕線,一頭抓在手里,一頭輕輕的咬在嘴里,一會的功夫,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外婆包的粽子有棱有角,而且會包各式各樣現(xiàn)狀的粽子,煞是好看。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端午節(jié)的民謠。包粽子時,外婆也會對著我輕吟幾句,在粽子的飄香中,我似懂非懂的回味著這端陽民謠,在外婆一次次的輕吟中美美的進入夢鄉(xiāng)。而母親的些許文化,讓我記住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讓我在迷茫的童年,有了向前的力量和勇氣,讓我在睡夢中,用四月的花環(huán),懷念古人。
一大早醒來,睜開眼便看見掛在木窗邊上的艾草,跑到門口和后院,只見所有的門窗旁都掛上了艾草。那艾草散發(fā)出濃郁的香味,在院子里紛揚著、飄蕩著。
原來,艾草是外婆和母親昨晚掛的,她們用細(xì)繩把艾草捆成一束,然后包上紅紙,懸掛在門窗的兩邊。早飯時,我會問外婆為何要掛艾草,外婆便告訴我,艾草可以招百福,還可以驅(qū)邪卻鬼。
在我的印象中,端午節(jié)這天的早飯,是必吃田螺的。父親在初四的晚上,便會打上火把,到田間去撿田螺,回家后,用剪刀去除田螺的尖尖尾部,把田螺漂到清水里卻除泥巴。外婆告訴我說,端午節(jié)吃田螺,可以明目。
吃著粽子,聞著艾草和糯米沁人心肺的芳香,外婆陪伴著度過的端陽很快的過去了。那時,我總是希望端陽的日子再長再長些,因為,有外婆陪伴的日子是如此的溫馨和快樂,令我童年的日子,在五月端陽的飄香中悠然度過。
在村口的橋頭,不舍地拉著外婆的衣襟,五月的雨,飄過外婆高高的發(fā)髻,飄過我潮濕的雙眼,慢慢變得朦朧---
而今,又到五月端陽飄香日,在沒有外婆陪伴的日子,那端陽的芳香氣息,恰似我童年縷縷純潔的情愫,融入濃濃的端陽粽香,悠悠飄蕩,一直飄蕩到外婆的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