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母親
作者:何鳳婷
閑著沒事,我想把屋里的舊東西收拾一下,沒用的處理掉。在翻看報紙和舊雜志時,一本《老人世界》卷首語標題吸引了我:“母親無所不能”。我看了兩遍,越看越像我的母親,這勾起了我對母親的懷念。
母親就是這樣一個人。在我眼里,沒有她不會的,也沒有她做不到的。60歲時,母親因病去世,而她生前的場景卻總歷歷在目,鮮活如昨。
我跟母親在一起生活的時間并不長,只有13年。那時,我高小畢業就考上平山縣文化館群藝班,畢業后就參加了工作,但就在這短短的13年里,母親溫順賢良、敬老愛幼的印象卻深深烙在我的腦海,成為永恒的記憶。
母親脾氣非常好。打我記事起,我們兄妹五個都沒挨過她的責罵。父親主外,不管家事,家里的一切全靠母親一人承擔。她是個精明能干的人,干活利索,喂豬、養雞、推米、搗面、洗衣、做飯,無所不能。
說到做飯,什么包包子、捏餃子、搟面條、烙烙餅、蒸饅頭,樣樣精通,尤其是蒸饅頭,簡直就是我們家的專長。剛解放那會兒,自由市場很興盛,每逢小覺的三、八大集,母親就把白騰騰的饅頭和燉好的粉條菜擺在家門口,引來無數趕集的鄉親們購買。逢年過節,她都會想辦法讓我們吃上該吃的東西,哪怕是向鄰居借點原材料。比如農歷二月二,龍抬頭的“過河面”;五月單五,端午節的粽子;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月餅;臘月初八的臘八粥。到了過年,那就更是做許多好吃的:蒸花樣饅頭、年糕,攤煎餅果子,壓豬頭肉,生豆芽等等。母親還會腌咸菜,把白蘿卜、紅蘿卜、長豆角、黃瓜、蔓菁等能腌的菜都放在一個大缸里,再放上適量的鹽和小米湯,用一塊圓圓扁扁的石頭壓住,過上十天半月,就都能食用了,最好吃的,是她做的“茄泥”,即把洗好的茄子切片在籠里蒸熟,放到大碗里,用香油、醬油、食鹽、醋和搗碎的蒜泥攪拌,吃起來真是香酸可口。那是我一輩子都忘不了的味道,家鄉的味道,母親的味道。
再說說母親的針線活兒,那就更拿手了。她聰明伶俐,心靈手巧,裁裁剪剪什么都會。我們全家七口人的衣服鞋襪都是她親自剪裁縫制,還不斷做出新花樣。鞋有半圓口的、方口的、高口的;衣服有中式的、西式的、帶領的、帶襟的;什么長短褲、肥瘦裙,在她的剪刀下,成片的布被裁成一塊塊的,在她的手里又被縫成一件件美觀大方的成品。記得我上小學時,村里有個穿制服的,娘看著好看,就想給我做一件。她買來布比著人家的樣子裁剪出來,家里沒有縫紉機,就用手一針一線縫制。我穿在身上誰見了都說好看,都認定是“裁縫鋪”做的。鄰居家跟我同齡的伙伴見我穿上好看,非讓她娘也給做一件。她娘不會就讓母親給她做。這樣幫忙的事兒,我娘在鄰居們當中不知做了多少!
我娘人品好在當地是出了名的。她一輩子忠厚實在,樂于助人,特別會為鄰里街坊婆媳或夫妻調解家庭矛盾,說起來“一套一套”的,讓人心服口服。鄰居家有矛盾或糾紛都來找她“評評理”“斷斷官司”,都說她是個“不掙工分的義務調解員”!許多進門氣呼呼的夫妻,經她勸勸這個,壓壓那個,就把矛盾給解決了,尤其在婆媳關系處理上,她最有經驗,與我兩個嫂子幾十年沒拌過一次嘴,更沒吵過一次架。她把自己跟兒媳婦相處的經驗告訴別人:“一家人意見不一致很正常,遇到問題一定要相互謙讓、相互諒解、換位思考,不要慪氣,這樣才能把家過好。”所以大家都把她當成“清官”。
她的名聲后來傳到外村,有人也找她嘮叨家常。她因病去世后,大隊批準用了最好的柏木棺材,全村每家每戶都來給她燒紙。出殯時,鄰居們哭著說:“我們的清官沒了,以后有事兒找誰訴說啊?”“年歲還不大就過世了,太可惜了!”
對于母親的好,我沒法一一舉例說明。但她的好名聲、好言行影響了我們全家。我考上平山縣文化館群藝班,年齡小,沒離開過家,母親不放心我,可我那時也不知天高地厚,非去不行,最后是小覺工委管文化的干部到家里做她的工作,說:“孩子既然考上文化館學習,以后工作也有前途。就讓她去吧。”娘覺得領導說的在理,就答應了我的請求。她給我準備行李時囑咐我:“出去以后,一定要聽領導和老師的話,和大家處好關系,讓人一步自然寬,不要為一點小事斤斤計較,要記住:多個朋友多條路,有個仇人就是一堵墻。”她這話非常深刻,影響了我一生。這句話也成了我們的家風家訓,對我們兄妹5人的健康成長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生行善事,做好人”成了我家的座右銘。我們幾個先后參加了工作,成了家,雖沒大富大貴,但都一帆風順,平平安安,家家都過得非常幸福,孩子們也教育的不錯。這就是母親對我們的影響。我們也一定會把母親的優良品質一代一代傳下去。
作者簡介:何鳳婷,1947年出生,原為平山縣文化館干部,走遍平山的山山水水,為老區人民宣傳演出,其宣傳隊被稱為活躍在山區的“烏蘭牧騎”。退休前為河北省溫塘療養院司藥。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