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故事(五、六)
作者/池征遙
(五)海棠國殤
在古老的東方世界,曾經有一個海棠國,無人不曉那首歌謠,名曰:《海棠國殤》。
海棠淚痕映戰旗,夢駝鈴聲斷故園。烽火連天燒碧落,明珠蒙塵映血絲。墨羽英魂凝劍霜,公主悲歌動九霄。鐵馬冰河入夢來,愛戀國殤共長宵。
金戈鐵馬繪宏圖,公主揮劍斬迷霧。海棠花開血未干,重繪版圖待春鋤。烽燧熄滅見朝暉,戰鼓靜默訴離愁。月色灑滿墨羽冢,駝鈴悠悠訴情幽。
原來這首歌講述的是古代海棠國公主——海棠,因外敵入侵流離失所,希望光復家園的英烈凄美故事,她的美麗與堅韌,如同海棠花一般,印在破碎的版圖上。
海棠公主,本是海棠國的明珠。她的國家原本形如一片海棠葉,飽滿而嬌艷。然而,戰爭的烽火焚燒了她的家園,國勢衰敗,領土流失,海棠國風韻不在,使她無家可歸。海棠國雖在風雨中掙扎,終未逃過厄運,最后七零八落變了模樣。一場場外敵的入侵,打破了寧靜的生活,給海棠公主留下了傷痛。
在那個混亂的年代,海棠公主始終不忘恢復家園,她選擇了智慧勇敢與堅強,化身為一名普通的士兵,投身到了衛國戰爭的前沿,試圖盡自己的一份力量挽救國之于民。這也就成了后天的故事,被人們口耳相傳,化作《海棠國殤》中最動人的旋律,喚起了人們對過去的懷念,對未來的期盼。
在一次戰斗中,海棠公主遇到了國之英俊帥氣的將軍墨羽。他是一位偉岸的男人,他的眼神深邃如夜,仿佛藏著無盡的故事。墨羽被海棠公主的堅韌和決心所吸引,他們共同戰斗,一同抵抗侵略者,彼此的情感也在戰火中悄然萌生。
然而,命運卻對他們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墨羽被曾經最信任的隨從出賣,陷入了敵人的重重包圍之中。他帶領海棠公主左沖右突,最后身中毒箭壯烈犧牲,倒在了疆場。海棠悲痛欲絕,但她明白,他們的愛情雖然短暫,卻是如此熾烈,足以照亮她心中的黑暗。
在墨羽的墓前,海棠公主吟唱起了那首讓她痛徹心扉的《夢駝鈴》:攀登高峰望故鄉,黃沙萬里長,何處傳來駝鈴聲,聲聲敲心坎。盼望踏上思念路,飛縱千里山,天邊歸雁披殘霞,鄉關在何方。風沙揮不去印在歷史的血痕,風沙揮不去蒼白,海棠血淚。這里每一句歌詞都深深打動激勵了她。她向墨羽發誓,她將帶著他們的愿望和理想繼續戰斗下去,用自己的生命去守護海棠國,哪怕只剩下最后一口氣,也要堅持到底,奪回失地,讓海棠國重新煥發生機。
《夢駝鈴》的旋律在戰場上回蕩,海棠公主身披戰甲,手持墨羽贈予她的利劍,眼中閃爍著堅毅的光芒,仿佛看到了海棠國的未來。她帶領墨羽手下的士兵,在一次次激戰中,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她的身影如同海棠花,堅韌不屈,迎風飄揚,激勵鼓勵著士兵。在最后的殊死決戰中,她以智謀與勇氣,成功反擊,收復了失地,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心愿。當她站在高山之上,聽到大江歡歌,林海呼嘯;看到海棠花盛開,海棠葉在風中起舞;淚水與汗水交織,嘴角露出了微笑。她知道,此時墨羽的靈魂正在云端看著她,為她的勝利而驕傲。
海棠公主的故事傳遍了天下,她的名字成了勇氣和愛情的象征。人們千里迢迢趕往京城,都希望能與這位英雄公主見上一面,向她致敬,表達謝意。而《海棠國殤》這首歌,便成了人們心中永恒的記憶,提醒著每一個聆聽者,要牢記初心,不忘使命;即使面對困境,也要堅持不懈,永不言棄。
我突然被驟響的鈴聲驚醒,原來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夢。
(六)海棠花語
在古都,中南海,有座名揚天下的古宅——西花廳,這里住著一位偉人,他看中的不是屋宇豪華,而是這里的海棠花——西府海棠。
西府海棠(Malus × micromalus Makino),為木蘭綱、薔薇科、蘋果屬的植物,小喬木,高達2.5-5米,樹枝直立性強,為中國的特有植物,是眾多海棠花中唯一有香味的品種,因晉朝時生長于西府而得名。西府海棠,彰顯了其身份尊貴。皇家為了營造“玉堂富貴”的意境,將西府海棠與玉蘭、牡丹、桂花等相伴植種在一堂,使得官府既香且艷,猶為尊貴。
偉人看中的不只是這些,是為了圓他心中的夢。那海棠葉曾是中國的版圖形象,如今變成了大公雞,他把歷史上的屈辱銘刻在心上。
再則是偉人的夫人也酷愛海棠,她懂得偉人的心,那也是他們愛情的象征。
當你看了上述文字,你就知道了這位偉人正是曾經頂天立地、叱咤風云,救國救民于水火之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已故的總理——周恩來,他一生受到世人的敬仰,被稱為“人民的好總理。”
偉人已逝,恩情永在。
在他走后的第12年,他的夫人和戰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會活動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鄧穎超,寫下一篇千古絕唱的散文,對他表達深深地懷念。
春天到了,百花競放,西花廳的海棠花又盛開了。看花的主人已經走了,走了12年了,離開了我們,他不再回來了。你不是喜愛海棠花嗎?解放初期你偶然看到這個海棠花盛開的院落,就愛上了海棠花,也就愛上了這個院落,選定這個院落,到這個盛開著海棠花的院落來居住。你住了整整26年,我比你住得還長,到現在已經是38年了。海棠花現在依舊開得鮮艷,開得漂亮,招人喜愛。它結的果實味美,又甜又酸,開白花的結紅海棠,開紅花的結黃海棠,果實累累,掛滿枝頭,真像花果山。秋后在海棠成熟的時候,大家就把它摘下來吃,有的把它做成果子醬,吃起來非常可口。你在的時候,海棠花開,你白天常常在繁忙的工作之中,抽幾分鐘散步觀賞;夜間你工作勞累了,有時散步站在甬道旁的海棠樹前,總是抬著頭看了又看,從它那里得到一些花的美色和花的芬芳,得以稍稍休息,然后又去繼續工作。你散步的時候,有時約我一起,有時和你身邊工作的同志們一起。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的眼前。我們在并肩欣賞我們共同喜愛的海棠花,但不是昨天,而是在12年以前。12年已經過去了,這12年本來是短暫的;但是,偶爾我感到是漫長漫長的。海棠花開的時候,叫人那么喜愛,但是花落的時候,它又是靜悄悄的,花瓣落滿地。有人說,落花比開花更好看。龔自珍在《己亥雜詩》里說:“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你喜歡海棠花,我也喜歡海棠花。你在參加日內瓦會議的時候,我們家里的海棠花正在盛開,因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開著的美好的花朵,我就特意地剪了一枝,把它壓在書本里頭,經過鴻雁帶到日內瓦給你。我想你在那樣繁忙的工作中間,看一眼海棠花,可能使你有些回味和得以休息,這樣也是一種享受。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開放的時候,常常有愛花的人來看花。在花下樹前,大家一邊賞花,一邊緬懷你,想念你,仿佛你仍在我們中間。你離開了這個院落,離開它們,離開我們,你不會再來。你到哪里去了啊?我認為你一定隨著春天溫暖的風,又踏著嚴寒冬天的雪,你經過春風的吹送和踏雪的足跡,已經深入到祖國的高山、平原,也飄進了黃河、長江,經過黃河、長江的運移,你進入了無邊無際的海洋。你,不僅是為我們的國家,為我們國家的人民服務,而且你為全人類的進步事業,為世界的和平,一直在那里跟人民并肩戰斗。當你告別人間的時候,我了解你。你是憂黨、憂國、憂民,把滿腹憂恨埋藏在你的心里,跟你一起走了。但是,你沒有想到,人民的力量,人民的覺醒,我們黨的中堅優秀領導人,很快就一舉粉碎了“四人幫”。“四人幫”粉碎之后,祖國的今天,正在開著改革開放之花,越開越好、越大、越茁壯,正在結著豐碩的果實,使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給我們的人民帶來幸福。
這段歷史性的閃耀光輝的文字,不容你作任何改動,每個字都飽含著深情厚誼,讀了讓人浮想聯翩,潸然落淚。
曾記否?遙想當年,偉人之間經過鴻雁傳書,飛過歐亞大陸,越過了海洋,從名城巴黎,到渤海之濱的天津,綠衣使者把書信送到他們的手里。
有一次,鄧穎超突然接到周恩來寄給她的印有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像的明信片,他在明信片上寫了“希望我們兩個人,將來也像他們兩個人那樣,一同上斷頭臺”這樣英勇的革命的誓言。那時他們都加入了無產階級先鋒隊的行列。宣誓的時候,我們都下定決心,愿為革命而死,灑熱血、拋頭顱,在所不惜。
他們之間的書信,可以說是情書,也可以說不是情書,他們談的是革命,是相互的共勉。因此,革命幾十年,相濡以沫,出生入死,艱險困苦,患難與共,悲喜分擔,矢志不渝,戰斗在一起,即使有時分散兩地,也無畏無私,他們的愛情,經歷了幾十年也沒有任何消減。 他們追求革命的前進,建設的發展,無限光明美好的堅韌與熱情永遠激勵著后人。
一百多年來,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他們的獻身精神激勵了無數的英雄兒女和愛國革命志士,為了挽救祖國,建設新中國,被敵人的屠刀、槍彈殺害。他們的忠骨埋在祖國一處處青山下,他們的鮮血染紅了祖國的大地山河。在我們黨的鮮艷的鐮刀斧頭紅旗上,在我們的五星國旗上,展現著他們血染的風采。
正義永遠屬于革命者,屬于人民。
革命取得成功后,周總理雙肩上的任務很重很重。有外賓問他:“你哪里來的這么充沛的精力去工作?”他說:“一想到我們死去的那些烈士,我們親密的戰友們,就有使不完的勁,要加倍地努力工作,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這也激勵著我,使我無限振奮。”
鄧穎超在回憶與周恩來的情感時說,1919年,在我國掀起了五四愛國運動,反帝、反封建、反賣國賊,要救亡圖存。這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包括工農商的舉國上下的最廣泛的一次偉大愛國運動,反對簽訂凡爾賽和約。就在這次運動高潮中,他們相見,彼此都有印象。
在那場運動中,比較進步的學生,組織了“覺悟社”,“覺悟社”的人相約,在整個運動時期,不談戀愛。她聽說周恩來主張獨身主義,還天真的想幫助他實現愿望。她那時對婚姻也抱著一種悲觀厭惡的想法,認為在那個年代,一個婦女結了婚,一生就完了。所以她在上學的時候,路上遇到結婚的花轎,覺得這個婦女完了,當時就沒有考慮結婚的問題。就是這樣,他們只是為著共同的斗爭,發揚愛國主義,追求新思潮,追求進步,在交往中發展建立起了純正的友情。
不曾想到,他們分別后,在歐亞兩個大陸上,相互通信之間,增進了了解,增進了感情,為了實現共產主義的理想走到了一起。直到三年后有一次他在信中對她明確地提了要求,從友誼發展到相愛,定約了。但在定約后的通信中,還是以革命的活動、彼此的學習、革命的道理、今后的事業為主要內容,找不出我愛你、你愛我的字眼。他加入了黨,她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雙方仍遵守黨的秘密,互相沒有通報。他們的思想受了國際、國內新思潮的影響,彼此走上了共同的道路,這使他們的感情不只是個人的相愛,而是上升到了為革命、為理想而共同奮斗的高度,這成了他們能夠相愛的最可靠的基礎。
于1925年的8月他們結婚了。當時他們要求民主,要求革新,要求革命,對舊社會一切的封建束縛、一切舊風習,都要徹底消除。那時沒有可以登記的地方,也不需要什么證婚人、介紹人,更沒有講排場、講闊氣,沒有舉行什么儀式,就住在了一起。在革命之花開放的時候,他們的愛情之花并開了。經過幾十年的戰斗,結成這樣一種戰友的、伴侶的、相愛始終的、共同生活的夫婦。他們把相愛溶化在人民中間,溶化在同志之間,溶化在朋友之間,溶化在青年兒童一代。
這是一段革命者深情的獨白。
1964年6月14日這一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難得與鄧穎超共同進餐的周恩來,就在這芳香滿院的西花廳和妻子鄧穎超坐在一起,同飲了家鄉紹興的花雕美酒,鄧穎超揮筆寫詩書贈周恩來:“夫妻慶幸能到老,無限深情在險中。相偕相伴機緣少,革命情義萬年長”。
多少年來,西花廳的海棠花依舊。歷史的長河在不斷地向前,周恩來和鄧穎超留給后人的精神之花永在。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