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下水
作者:羅里寧
下水,是指動物的內(nèi)臟,我們這兒把它叫下水,再往東去,有些地方又把它叫上水,為什么會那樣叫,大概原來就那樣叫吧?不管上水還是下水,都是不少人的喜愛。
下水這玩意兒,不知道有什么營養(yǎng)價值,怎么就那么招人喜歡?我個人猜想,人之愛吃,多半是因為它那比較脆的口感。
這些東西,一般是不上宴席的,卻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尋常百姓家的餐桌上,年輕時聚餐,下酒菜就多是下水,那時候便宜啊,一碟豬大腸,一碟豬粉腸,一碟牛百葉,十塊錢左右,就可以解決問題,吃的也爽快。
下水的精華部分,是豬肚、豬竹腸、牛百葉、牛黃喉、牛光元、馬板腸一類。這一類東西,豬肚不用說,豬竹腸是粉腸頭比較厚實的、只有尺來長的那一節(jié)腸子,牛百葉是成葉片狀的牛小肚,牛黃喉是牛的主動脈大血管,牛光元是牛大肚尖上的那一塊,馬板腸就是馬大腸,這些東西在“兩廣”等地,最常見的做法就是爆炒。爆炒下水,時間和火候是關鍵,不能炒老了,炒老了就會變硬,當然也不能把它炒得半生不熟的,讓人惡心。
羊下水是不少人的喜愛,也多用于爆炒,但是腸子還是煮軟了再回鍋好,生炒總是有點硬,牙齒要給力才行。有些地方喜歡吃生羊血,也還是要配些剁碎煮熟的羊下水才好,其實嘴里的味道,主要還是下水。牛下水則要復雜一些,“百葉”“黃喉”“光元”一類用于爆炒,或者打火鍋,是很脆口的,牛大肚和牛腸,則必須煮軟了再回鍋炒,不然就不容易嚼爛。云貴那邊的做法,是先煮軟了,再配以麻辣大料回鍋爆炒,吃的很過癮。有些地方做的風味牛雜,是把牛下水和牛血一起炒,再混進一些牛肉片,味道還不錯,只是有些牛雜過于勁道,容易塞牙縫。爆炒馬板腸,被一些人認為不是一般的脆,我則認為脆得有點過了。豬竹腸除了爆炒之外,還可以用來白灼或者香煎,只要火候掌握好了,都十分脆口。南寧有個酒家,做粉腸頭就超級的脆。
“豬肚雞”是某些餐館的招牌菜。做“豬肚雞”,還頗有些講究。有人做“豬肚雞”,是把豬肚和雞塊同時進鍋,那樣做,豬肚還沒煮軟,雞塊就煮過了。有行內(nèi)人告之,做“豬肚雞”是要先把洗凈的豬肚切片配好料用高壓鍋煮軟,再放入雞塊,起鍋前撒些胡椒粉,這樣做出來的“豬肚雞”, 湯水滑甜,肚片適口,雞塊還有嚼頭。
有人愛喝豬肺雪梨湯,只是做起來比較麻煩,豬肺處理不好,吃的時候怪膩膩的。還有人愛吃豬肝炒大腸。我個人不喜歡肝的味道。
下水一直是不少人的喜愛,不過現(xiàn)在吃下水卻不如從前那般自在了,例如患有“三高”癥的人,醫(yī)生就會告訴他不能吃下水,讓人心生害怕,而且現(xiàn)在下水要比以前貴許多,甚至比肉還要貴許多,我有次想買點牛百葉,問價竟然要九十塊錢一斤,只能望而卻步,不敢多問。一個春節(jié)過后,我在南寧和幾個本地的同學接待幾位從外地來的同學,問他們想吃什么,他們說過節(jié)大魚大肉吃膩了,去那兒吃點下水吧。于是就請他們到一個專營下水的大排檔那兒去,點了部分牛下水和部分豬下水,都是精華部分,合在一起分成兩份,一份于用于爆抄,一份用于打火鍋。這一頓下來,并不比大魚大肉便宜。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quán)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