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俠世界中的成人童話
作者:李俊
無論是哪個時代,社會上總有一種聲音,“這些東西”將毒害這一代人,生于七80年代的人大約知道,這頂大帽子由“武俠小說”來戴,曾幾何時,清晰記得我們班主任老師咬牙切齒指著班上讀金庸、古龍及溫梁小說的人,說,你們只知道看這些閑書,以后對社會有什么貢獻!殊不知日后,金庸先生憑借他的小說,摘取文學寶座上一頂桂冠,被列入經典文學殿堂,不知老師如何感想的?而后來的時代中,這頂帽子一直傳承下來,冠者由電子游戲、電腦游戲、網絡游戲等等薪火相傳。現在回想起來,這些過去的,正是人類現實中無法實現,而通過電腦+技術+想象去構建出來,在虛擬世界中彌補現實世界中無法實現的夢想。
既不回頭,何必不忘;既然無緣,何需誓言。
今日種種,似水無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初見到這首詩,容易被誤認為某位癡情人而作,這首詩讀來無限悲傷,經歷過人間情愛,失而復得,種種追憶,涌上心頭。而這首詩出自一款風靡華語世界的電腦版游戲《仙俠奇俠傳》中的一段情節,自古巴蜀神秘莫測,仙俠神異傳說層出不窮,遠溯晉代干寶《搜神記》近至民國年間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開創仙俠小說開山之作,書中,神秘的蜀山有一專以修煉劍術的門派:蜀山派,門人以劍為器,行走天下,降妖除魔,懲惡揚善,通常身帶一劍,御劍飛行,在江湖中流傳著多少傳說,當然也少不了愛恨情仇。游戲由此為框架,構建出中華文明元素的獨有仙俠世界。
仙術神器、美女佳人、壯麗的大千世界,所有少年都渴望有把神器,通常以劍為代表,輔以各種名字聽上去很牛掰的法器,行走江湖,斬妖除魔,以匡扶人間正道為己任,游戲故事情節大致如下:
不識情愁枉少年,檐下賜酒結仙緣。
情難消受美人恩,仗劍江湖為紅顏。
作為游戲主角,翩翩少年,是必備的選擇,名字嗎,一定要新奇,主角與我同宗,姓李,但人家的名字一聽就不是阿貓阿狗的凡夫俗子,李逍遙,從小無父母,由嬸嬸靠經營家客棧撫養成人,某日,一伙苗人入住,嬸嬸突發重病,經好心的苗人頭目指點,附近有座仙島,島上有靈藥,如果求得,可治愈嬸嬸的病,于是少年踏上尋藥之路,此間,偶遇一邋遢醉道人,求酒,小李子好心施舍,相約夜到中天時,后山山神廟相見,李逍遙半信半疑間得仙緣,學得御劍術,自此仙技傍身,為行走江湖備了底氣。小李子來到仙靈島,遇到上古神族女媧后裔趙靈兒,求得靈藥,求活嬸嬸,卻偶然間發現苗人陰謀,居然綁架了趙靈兒,于是一場惡斗后,打敗苗人,救出趙靈兒。引發一段往事,與趙靈兒尋找身世展開驚心動魄的江湖之旅。
這款游戲最讓人著迷的除了通關打怪升級外,還有愛情這條線,但讓人真正著迷的是游戲中的風景,容我一一道來:
仙靈島,女媧后裔居住的仙島,除景色怡人外,還有兩處人間沒有的景致:六座阿修羅雕像,面目猙獰,有若活物,世間因果報應已經深入人心,還有趙靈兒居住水月仙宮,有個神奇的池子,喝了里面的水,補體力。
蘇州城,此城中初遇到命運中第二主角,刁蠻任性的林家千金林月如,想看看古代蘇州城什么的呢?隨著李逍遙轉轉,酒家客棧必不可少,藥店,酒鋪,武器店,雜貨店,大體能來個蘇州城一日游。
蜀山劍塔、鎖妖塔,這是游戲最為精妙的地方,將文字轉為可視圖像,里面妖、神形象令人大開眼界,八臂鎮獄明王、風神龍、土神龍、毒神龍、雷神龍、冰神龍、金神龍、火神龍,毀掉七根龍柱、搞笑的天鬼皇、讀書至死的書中仙、智力不太發達的沉思鬼,整體的游戲以迷宮+尋寶+打怪為模式,有八卦傳送陣,道路是大寶劍、巨大的鐵鎖,這些都開創了仙俠的基本設定,后面的這類游戲多以此為藍本,只是在精度上超越不少。
MIDI音樂是這款游戲的另一特色,播放設備簡單,電腦自帶的小喇叭,盡管以現在眼光看極是簡陋的游戲,但依然多少人熬夜打通關,這款游戲是一代人打開電腦游戲新世界的大門,玩游戲也能讓人落淚,說來可笑,但仙劍做到了,這款游戲是臺灣大宇公司開發設計的,這個團隊付出大量的心血,即使里面的詩詞也能感受到創作團隊的用心,每當劇情關鍵時候,恰如地插進詩詞,有力推動劇情發展,如明清小說,每個開篇時總有詩詞做總結、預示、暗示結局,現摘錄幾首:
詩一:
不識情愁枉少年,檐下賜酒結仙緣。
情難消受美人恩,仗劍江湖為紅顏。
詩二:
翩翩瀟灑美少年,靈島求藥結仙緣。
千里崎嶇不辭苦,仗劍江湖為紅顏。
詩三:
既不回頭,何必不忘;既然無緣,何需誓言。
今日種種,似水無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詞一:
少年不堪弄情愁,泛小舟,付水流。
可憐彩蝶,風雨花滿樓。
仙人奇俠雖逍遙,妖魔道,愛義柔。
紅塵萬丈有恩仇,劍氣收,笛音休。
憔悴寬衣,紅顏為君憂。
霜雪依稀靈珠淚,奴有夢,月如鉤。
成年人總是在感慨,成人的世界太復雜了,哪如童話世界中那般美好,實際上呢,我們今天的人已經太幸福了,超越百年前的先人,用科技彌補了現實世界中無法探及的虛擬世界,童話、小說、武俠、電影、游戲,更為先進的VR虛擬技術,AI都可以將存于人類腦中的具象化,極大拓展了世界,有人說,虛擬世界也將成為人類未來的一種生活方式,有多少人不刷手機不知道怎么活,批評的人占大多數,但深究原因,正是有了智能設備,才將人類內心的感情宣泄出來,我是個理想主義者,樂觀派,科技帶來的光明之處遠比陰影影響大得多,自我平衡生活、工作,不被技術綁架,快樂地應用技術為人類造福,才是正道。
作者:李俊
來源:Enjoy英卓讀書會
https://mp.weixin.qq.com/s/rMkMSmYJK87nwPBHta1LNg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