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吃談起
作者:胡斌
現在我們有多少人一起床,第一句話不禁要問,今天吃什么?
是的,今天吃什么呢,這話一出口,好像變成了一種很累很累的負擔。
吃什么呢,吃什么呢,你會絞盡腦汁,看著菜譜,看著電視講座,來模仿著做出一點點一家人最可口最愛吃的東西。雞鴨魚肉再不是往日那么香美了,山珍海味再也不是那么聽著稀罕極了。甚而把請客吃飯叫累,叫不得已,叫應酬,因為請客的人不知道做什么菜好,不知道什么菜客人吃了最滿意,被請的人覺得最難以應付的是飯局和酒局。八〇后、九〇后還吃出了許許多多的洋文化,什么咖喱味,麥當勞、肯德基、洋快餐……還時不時的崩出一句:吃,吃,就是吃,好像除了吃,大人們沒別的可談了。
民以食為天,這是管仲幾千年的聲音,糧倉足了,百姓才知道禮節。今天吃什么又勾起了無窮無盡的感慨,那個年代,人們見面最好最關心最多的招呼就是“吃了嗎”?
吃了嗎?代表著一種深深的關切,一份濃濃愛意,一分真真的情懷。因為吃飽了才能干活,才能工作,才能學習,才能做其他任何任何的事情。上下五千年,吃字最當先。不把肚皮填飽,干事情沒大勁頭,搞事業沒大能量。不是說,人是鐵,飯是鋼,一天不吃心里慌嗎?人們上班談論最多的就是吃,好像談到了吃,雖然咽著口水,滴著向往,那也是一種滿足,一種無形的憧憬,一種畫餅充饑的快樂。
那是一個大年三十的下午,我們幾兄弟團團圍轉在母親身邊,瞅著鍋里滿滿的一鍋肥肉,聞著散發開去的濃厚的肉香,眼睛都不眨動一下。不要笑話,口水忍俊不禁地要流出來了,慢長地等待著父親回家吃年飯。父親那時在修氣管道,要趕工期,干的是至高無上的革命事業。況且父親是家中的頂梁柱,我們心目中的大英雄。我小弟年幼不知事,腸子打架到底耐不住了,就用筷子在鍋中夾了一塊香噴噴的肥肉,快速地一下子含進了口中,肉沒嚼爛,就挨了母親一句訓戒,你爸還沒回來呢。我小弟哪里懂得這么多,眼睛睜得大大的看著母親。晚上,父親好不容易回來了,我小弟也在板凳上睡著了,而一鍋肉也煮爛了,煮成了油花。
有一次,我和朋友祖全實在是覺得肚中沒油水了,慌得很,就偷偷跑著下小河去捉魚。祖全的身手敏捷,半天抓了三條,就送給我一條大一點的金甲魚。我高興得手舞足蹈地跑回家,媽媽看到魚,眼中閃著亮光,連連夸我有用。我說,是祖全送給我的,媽媽一下子不高興了。不能隨便拿人家的東西呀,我反復道清了原委,說不接受魚祖全就說我們不是兄弟,不是朋友!媽媽才微笑著說,那我們就給祖全家送點米吧!晚上,我們一家人喝著最鮮美的魚湯,享受著久違的口福時,媽媽卻一點都吃不下。我問媽媽,您怎么不吃魚?。繈寢寪蹜z地看著我們,媽媽不想吃,你們吃吧!我給媽媽盛了滿滿一碗魚湯,哪知道,第二天,還是那碗快要酸了的魚湯又讓我們一家人享受了無窮美妙的“海味大餐”。十多年后,我做了父親,想起這件往事,還深情地寫了一首媽媽不吃魚的小詩。
最有趣的還是我和祖全實在是餓得發慌了,晚上就商量著去“偷”生產隊的紅苕,哪知道來到田間,剛挖了兩個,就被民兵連長發現了。民兵連長悄悄地從身后揪住了我們兩人的衣領,喝了聲好小子,跟我去見你爸媽。我們苦苦哀求,民兵連長終于動了惻隱之心,最后說好吧,不告訴你們大人也行,不過你們倆小子要受點罪,幫我把這方圓二十里地盤查一遍,每一里地用石頭作一個記號,我明天再來檢查!我和祖全萬般無奈,轉了大半夜,才做完這件無尚榮光的事情。回到家中,身上全是泥土,撒謊說是去看了場電影,但并沒瞞過精明的父親,被賞了兩個耳光……
憶起往事,心中生著無限的感慨。解放后,我們國家巍然立于世界強國之林,人民當家作了主人,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特別是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中國大地之后,三十多年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如一輪紅日蒸蒸日上。吃再也不是問候和關切的話語了。見面時,人們會說hello;你好;嗨!今天忙什么;談論的是網絡,奧運會,地球村,上月球,神舟七號載人航天;是農民種地不交稅,學生上學不交學費等等話題!是我們老、少、邊、窮、庫的貧困山區也通了高速公路,火車開到了家門口,溪丘灣鎮要修一個飛機場;是QQ,博客,手機一網通天下;是張藝謀與文化大餐;是中國要成為世界一流的經濟強國……
我想,吃了嗎,只能屬于很遙遠的那個年代了。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