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邊緣的龍湖
作者:李澤光
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南部邊緣,有一處形狀似龍的湖水,蜿蜒曲折地靜臥在一片由草灘蘆葦形成的綠野之中。水域面積不大,只有二百多畝,總占地面積也就兩千多畝。但卻以其原始、古老、奇美、神秘等獨特的自然風光和歷史文化而聞名遐邇,受到廣泛關注。它就是于田縣希吾勒鄉的龍湖,也叫“圣母潭”。
2005年7月,與朋友一行去于田時,應當地維吾爾族朋友阿經理之邀,曾身臨其境,觀賞過它的真容。時間已遠去近二十年,但對龍湖的美好印象卻至今如初。
記得當時的龍湖還比較原生態,古樸自然,外地游人不多,大都是本地來這里休閑、避暑、品魚的常客。那天上午,我們沿湖堤及周圍的幾個主要景點,邊走邊看邊聊,的確讓人覺得奇異不凡,感慨頗多。
湖水澄澈明凈,湖面上有許多的鴨群、鵝群飄游、覓食、嬉戲,水鳥、天鵝在水上低空此翔彼降,舞姿招展,鳴叫不斷,似乎在向客人呈獻歡迎禮儀。一尾尾大小不等的魚群在水中游來游去,很是悠閑自在,水面泛起層層細浪,連連向我們微笑。湖邊的蘆葦,碧綠稠密,環繞整個龍湖,猶如一圈精心制作的綠色鏡框,將一面通透明亮的湖鏡鑲嵌其中,照映出的景象不亞于江南的蘆葦蕩,河北的“白洋淀”。在場的一位漢族游人(可能是本地的)說,據乾隆年間《玉田縣志》記載,于田蘆葦叢生,形成了“綠楊斷處盡蒹葭(蘆葦),錯認江東處士家。流水小橋明月夜,扁舟好去夢蘆花”的美妙景致。在場的游人無不為之鼓掌喝彩。
大家觀談正濃時,湖內飄出一葉獨木小舟,一位維吾爾族小伙站在上面蕩起雙槳,緩緩劃向湖心。小舟在水面輕輕蕩漾,一群大雁從空中掠過,仿佛在編織一幅游動的畫卷。正如蘇軾、王維詩中所言:“一葉舟輕,雙槳鴻驚”,“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湖邊不少游人都在觸景生情,議論紛紛,有的對獨木舟生趣發問。阿經理解釋說,這種獨木舟在南疆很普遍,河湖水庫都有,是用直徑較大的整段胡楊木鑿制的,主要是用來打魚。大家對此大加贊賞,又把目光聚向小舟。只見小伙撒開一張不太大的漁網,然后劃動小船在湖里緩緩繞行,不一會兒,停下來,慢慢收網,將魚和網拖進艙里,蕩起小舟向餐廳方向劃去。
湖的周邊草地如綠色地毯,奇樹、綠柳、葦塘、草坪、草灘、條田、村莊生機盎然,一群群雪白的羊群散落在廣闊的草地上,埋頭吃著鮮嫩的青草,發出咩咩的叫聲。陽光灑在它們細軟的絨毛上,閃耀著柔和而溫潤的光亮,潔白無瑕,宛如天空中一朵朵小白云降落到了草灘。
當站在湖岸高處的“觀龍臺”,憑湖遠眺,莽莽昆侖、廣袤大漠南北相望,龍湖全景盡收眼底。南面的昆侖,皚皚雪峰,玉峙蒼莽。北面的塔克拉瑪干,茫茫沙海,黃浪滾滾,孤煙升騰。在日光照射的藍天下,呈現出一幅山、漠、湖、原相連,藍、白、綠、黃多彩的壯美畫卷,倒映在湖中,給人一種“玉壘千年存古雪,金沙萬里走波瀾”之感。在場的孫經理竟情不自禁地朗誦起了毛澤東《念奴嬌》“昆侖”的詩句:“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融,江河橫溢------”。龍湖小中見大,氣勢磅礴的宏闊背景,瞬間讓人情思涌動。當時就覺得,在大漠與昆侖之間能生長出這么一片風水寶地,真是太奇特太不容易了。這難道就只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功?我看不僅如此,更主要的還是生存在這里的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同龍湖一道,與沙暴與風雪抗爭的結果。他們那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韌不拔的精神風貌,讓這方水土更加異彩紛呈,燦爛奪目。
龍湖雖然不大,卻頗具傳奇色彩。它處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地質斷裂帶上,好像是地球半睜的眼睛,水位最深處達70多米,平均水深在40米左右,是南疆地區罕見的深水湖。大有“蘆花潭水深千尺”“龍潭深淵”之貌。因湖面彎彎曲曲,形似龍體,很早以前的民間就把這里叫“龍湖”,并有“龍戲大地”,“鎮沙驅暴”的傳說。我們放眼望去,狹長而彎彎曲曲的湖面伸向遠方,渾厚自然,的確像一條長龍,在綠草與蘆葦之中若臥若行,龍頭、龍尾、龍翼清晰可辨,遠處湖面叢叢蘆葦又像龍的鱗片,使龍形更為逼真。在場的游人不時地驚呼:“簡直太像了!”。難怪這里的先民們早就把它取名龍湖,還真是名副其實。既表現了龍湖的外貌特征,又蘊含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傳承的龍文化。
據民間傳說,西王母娘娘云游華夏,從天池出發翻越巍巍天山,跨越浩瀚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來到于田縣,因天氣炎熱,去昆侖山前,為消暑除勞,專門到龍湖沐浴,這里就成了西王母洗澡的“瑤池”,所以龍湖又名“圣母潭”。這雖然是神話傳說,卻為龍湖增添了一層神秘的文化色彩。“龍湖”、“瑤池”、“圣母譚”的說法,反映了生活在沙漠邊緣的勞動人民,在飽經干旱風沙,無水缺水煎熬的生存過程中,對水的渴望和對龍與圣母的崇拜,從而以此來寄托他們的樸素心愿,他們因有龍湖而充滿希望,有希望而更加自強。據說西王母神話后來還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湖的西南面有一片古老、奇特、神秘的鬼樹林,與《西游記》中的一段傳說有關。相傳唐僧西天取經途中,曾來于田落腳此地。夜間遭遇妖魔騷擾,師徒四人為了保護當地百姓,奮力抗擊,最終降妖伏魔,為當地帶來了平安祥和。所以人們稱這片樹為鬼樹林。林中有上百棵古胡楊樹,樹齡最老的已有1500多年,最高的有18米,樹冠面積最大的達300多平方米。樹老枝茂,傲然挺立,奇姿百態,蔚為壯觀。它們都是阻抗大漠狂風沙暴和烈日干旱的千古勇士,是沙漠綠洲的保護神,是千年滄桑的歷史老人。不僅展現著其奇特的自然景觀,更展示了它們飽經磨難,堅韌頑強,不屈不撓,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無不讓人肅然起敬。此外,鬼樹林還是當年騎毛驢想見毛主席的庫爾班大叔(曾受到毛主席兩次接見),解放前躲避巴依(地主)追殺,隱藏了17年的地方。這又為龍湖及其鬼樹林增添了光環四射的現代文化色彩。
龍湖的鯽魚湯也堪稱一絕。那天中午,我們一行特意來到湖邊餐館品嘗,人已坐滿。老板是阿經理的朋友,把我們安排在一個簡易涼亭落座,并用不太流暢的漢語和維語說了很多。大概意思是:來這里要多喝鯽魚湯,營養價值高,有健脾利濕,開胃,活血、溫補、增強抗病力等很多功效。
過不多久,服務生用托盤端來五個褐色深瓷大碗,碗里盛滿魚湯,每人一份,碗中繚繞的熱氣,如同飄動的旋律,帶著濃郁的香氣在空氣中彌漫,撲入鼻腔,沁入肺腑,頓時讓人陶醉得無以言表,都不由自主地異口同聲說“呀!真香啊!”。碗中的湯,白白的,稠稠的,像剛擠出的鮮奶,純潔無瑕,猶如一首奇妙的詩篇,將我們所有的遐思全部融入其中。喝入口內,爽滑細膩,咸淡適中,味蕾綻放,如同輕歌曼舞,翩翩入胃,讓人渾身特別舒暢。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夸贊說,龍湖鯽魚湯色香味太美妙了!其實喝鯽魚湯,對于許多人來說不論在家庭,還是在外面,應當說都是極為普通的一種飲食,然而像龍湖這樣鮮美的魚湯的確還是第一次。
我們在議論中問道,龍湖的鯽魚湯這么鮮美好喝,在城里也一定生意很火爆?阿經理說,初次來這里的很多游人都這么問過。我的這位朋友曾經在城里,也在其它多個地方試過,用龍湖的魚,同一個師傅,做法用料都一樣,但做出來的鯽魚湯就是沒有龍湖這里的味道。后來把龍湖的魚和水都拉過去,做出來仍然達不到這里的色香味美。究竟是什么原因?一直是個謎。有人說這里的魚離不了龍泉圣水,有的說這里有神龍相助,有王母娘娘顯靈。大家也覺得頗為奇妙。
午后,我們一行帶著滿湖神奇離開龍湖,雖然此后再沒去過,但心里一直覺得,龍湖以它獨特的地理環境,古樸的自然風貌,神秘的傳說和奇特的歷史文化,所形成的不同凡響之美,必將成為大漠邊緣一顆璀璨明珠,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地客人。據說后來經過精心打造,如今已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古貌煥新顏,龍湖風景獨好。
2007年9月稿 2024年7月修改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