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甥是狗”
作者:宇騰
“外甥是狗,吃了就走。”
這是若干年前,我的一個長輩半真半假和我說過的話。意思很明了:對于外甥,無論多疼多愛,都不能指望他以后會怎么報答、孝敬你。
當時我年紀很小,還沒有意識和能力與長輩辯論,甚或反駁他們。況且打小我就不是那種能說會道的“鬼靈精”,缺少招人喜愛的聰明勁兒。我沒有,也不會立刻想到向她“保證”什么,而只是傻傻的選擇了沉默。
但是自尊心極強的我心里卻是一百個不服氣:哼,等著吧,看看我長大后是怎樣表現的!……
在那幼小的心靈里面,我早已認定:長大了我一定要好好報答我的姥姥,——世上除了母親外,最親、最愛我的人。
姥姥有九個外孫,其中她最疼愛的小閨女的孩子,——即我和弟弟——是最小的兩個,自然她會偏愛多一些,尤其是對我。我的童年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姥姥家度過的。讀小學期間的整個寒暑假基本都泡在姥姥家。初中有兩年我也是吃住在姥姥家。在那里我受到了姥姥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疼愛,也正是在那個開始懂事的年紀,我對姥姥有了特別深厚的感情,更加堅定了“外甥不能是狗”的信念。
高中三年,我在學校住宿。每四個禮拜有一天半的假期,每次回家,我都會先去看看姥姥。時間長了,那里就成為了我的中轉站,不用打電話,到晚上家里人就會去姥姥家接我。而且每逢“五一”“國慶”,我肯定會在姥姥家陪她住一晚。那時的我,想法很簡單:姥姥很疼我,我自然也要多疼愛她。對于那時的我,“家”和“姥姥家”是同等重要,甚至對“姥姥家”的依賴還更偏重一些。
2001年9月,我去濟南學醫,除了寒暑假,只在兩個“黃金周”才有返鄉的機會。每次回家,無論忘記什么,我都不會忘記給姥姥買些我認為好吃的食品回去。我知道也許她不缺,也不一定稀罕,但我卻很看重、很在乎。雖然這不是我自己掙的錢,但不管怎樣,至少這是我的心意,是她最疼愛的外甥孫兒對她貼心的疼愛。而且我知道雖然姥姥每次都無一例外的數落我“亂花錢”,但是她心里很高興。——我也很高興。
我還想著:等我自己掙了錢,我要給姥姥買更多更好的東西。
現在我真的長大了,有本事掙錢了,我的表現又怎樣呢?
有時候想想,我直感到汗顏,我所做的與我想做的,真的相距太遠了……盡管姥姥肯定不會這么認為。
比起小時候,我對姥姥的感情更深了。可是我的生活變得復雜了,我有了社會壓力,有了很多身不由己的煩心事,我能和姥姥呆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即便有了時間,我也不再像小時候那樣經常往姥姥家跑了。我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間,姥姥似乎已不是我生命中的最重……有時候算算,我甚至會一兩個月都沒去看望她。雖然老婆的不間斷的看望,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我,但是她最疼愛的外孫總是不能及時的“親自”去看她,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忙是理由,卻不該成為理由。
對于姥姥,也許我做得最好的地方是“培養”了一個特別親她疼她的外甥孫媳。
談戀愛時我多次在給老婆的信里談到我的姥姥。潛移默化的,我的老婆也對姥姥有了很特別的感情。以至于第一次來夏津,老婆就主動提出和我去看看她。也的確是姥姥太和藹可親了,老婆一下子就喜歡上了姥姥。老婆懂事乖巧,處處對姥姥體現出孝心,再有著我這方面的因素,很快的,她就成為姥姥最疼愛的人之一。
讓我很感動很欣慰的是:老婆確實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姥姥,疼愛姥姥。無論在物質上還是感情上,老婆投入的都很多(當然其中有一部分源于對我的愛)。好多次,總是她先提出來去看看姥姥。后來我們開家具店了,很多時候我走不開,只要時間間隔一長,老婆就會主動的一個人去看望姥姥。這讓姥姥欣喜不已,逢人就夸獎、炫耀。那種感情簡直比親孫女還親……
那天,老婆埋怨我說:“哥哥,你都多長時間沒去看看咱姥姥了?”我辯解:“不是忙嗎?”老婆不屑道:“還多忙啊?如果你有這份心,再忙也能擠出時間來。我看咱姥姥白疼你了。”
我聽了,慚愧得許久說不出一句話。那位長輩的善意的話語登時在耳邊響起……
外甥是狗。
明天,無論多忙。我都一定要去看看姥姥,好好陪她呆一段時間。
不僅是明天,以后的日子里,我不能再讓老婆來提醒,我要學會這樣的思維方式——
該去看看姥姥了吧?
——并且成為習慣。
作者簡介:宇騰,本名李建儒,1981年7月出生,山東夏津人。會計師。現就職于夏津某企業。閑暇時愛好讀書寫作,擅長用文字記錄生活,已累計寫作十余萬字。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