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散文 > 正文

水痕浸岸,明證詩心清澈

水痕浸岸,明證詩心清澈

——“師出滑門”之朱京立

 

作者:劉萬慶

 

1963年出生于北京的京立,自幼隨母姓朱,他身上也委實有著朱門強大的基因傳承。外祖父朱以書(詩人、評論家,字肇洛,1903—1982),曾任北京大學、輔仁大學、廈門大學等著名學府中文系教授,1932年即有《戲劇論集》等學術著作傳世。曾與李霽野一同被日本憲兵抓捕入獄、一同獲救,乃患難之交。母親朱冀男,曾以高于清華北大分數被新組建的北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錄取。作為朱家長女,亦曾數度跟隨父親拜訪梅蘭芳、齊白石等藝術大師。

 

1、從童年到高考,不易服輸就是轉折

 

如果強大基因的獲得是先天優勢,則1957年政治運動造成的悲劇性影響也只能照單全收了。姥爺因長期隔離審查致精神傷殘,只好隨在津教書的姥姥“居家改造”。在北京化工學院任職的母親受牽連憂憤成疾,1969年攜子下放河南駐馬店“五七干校”勞動改造。離京那天早上,6歲的京立隨著“干校勞改人員”通過北京站的露天貨場上火車,他問媽媽,“咱們怎么不走大廳?怎么不坐電梯?”媽媽趕緊蹲下身用冰涼的軍用壺堵在他撅起的嘴上:今天電梯壞了,好孩子聽話排隊跟叔叔阿姨們一起走。

1970年11月,一場失約好久的春雨終于來臨:母親由竟日下田種水稻、駕轅拉糞車的干校水稻班,去支援國家重點工程新建勝利油田,但規定不滿十歲家屬不得隨同,剛入學的京立遂被送回天津由姥姥照看,滿室的書香也給予他深入骨髓的熏陶。盡管姥爺的昏睡多于睜眼,但看到他描摹的毛驢蟈蟈栩栩如生竟然笑出聲來。一次,僅此一次,他遞過毛筆,姥爺居然寫了一行唐人小楷……

小學四年級時京立已滿十歲,遂轉學油田子弟學校與母親在山東相依為命。為了家里吃水,他比不上山里的孩子挑滿桶,開始半桶,再多半桶,終至滿桶。也跟鄰居小伙伴打成一片:一起搬石頭、走山路,練就一副鐵腳板。后來,油田職工采用液化氣罐做飯,別家都是大男人一個月換一次氣,京立堅決不讓母親插手,自己先扛著半罐氣瓶往返,一個月跑兩次山路。半年后,自覺腰肩硬朗多了,便自作主張扛了一個30斤重的滿罐氣瓶回來,不料半路歇腳再上肩時氣罐脫手滾下山坡,幸被大石頭攔住,磕出一個碗大癟坑且沒爆炸,萬幸母親參與設計的氣罐減壓閥質量過硬沒影響使用。忙于科研的母親只是看著懂事兒子高興,并沒有發覺什么,而少年京立心里卻一直犯嘀咕。果然,一個月后再去換氣,人家見氣罐有損壞不許再循環使用,按規定讓賠償。京立一聽嚇得趕緊道歉,說沒錢。站領導一問,是科研所那位設計畫圖一絲不茍的朱工的兒子,尤其喜他小小年紀就孝母撐家的男子漢做派,大手一揮說“甭賠了,以后小心點。”

讀中學期間,母親特意帶了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讓他熟讀,他卻偷著看母親藏起來的《水滸》。就這樣,除了在家為母親遮風擋雨外,在外學會了講哥們義氣,也交了當地煉油廠子弟朋友——“梁山好漢”的情結,伴他走過了被陽光雨露遺忘的歲月。

1979年的春風,吹醒了姥爺蒙塵多年的歷史錯案。在時任天津市文聯主席李霽野的奔走呼吁下得以平反,母親也被“落實政策”調往駐津央企化工部第一設計院。本來化工院與一路之隔的四十七中學是對口支教共建單位,子弟可就近就學,但朱京立摸底考試成績慘不忍睹,況且四十七中是市重點校,學校為了高考升學率拒絕接收。無奈,先插班到非重點的北倉中學初三年級。在中考前的一個月中,小舅教他補習代數幾何勾股定理,他自己沒黑沒白地背語文、政治。結果,摸底考試的成績高出了錄取線一大截,尤其作文《我的二舅》,寫了二舅早年在東北當兵回津探親,剛出北站見一瘋子正揮刀亂砍,嚇得群眾驚慌失措避之不及,二舅情急之中解下背包扔給瘋子,瘋子下意識用手一接,二舅順勢將其制服。假期將滿,二舅也沒享受“軍人優先”的優待,只是耐心排隊買回程火車票,又趕上幾個不守規矩的小青年非要加塞兒,購票乘客敢怒不敢言。天津體院出身的二舅走向前去正色道:你們幾個誰推得動我,可以占我的位置買票,我到后邊排隊去;若推不動我,就請你們乖乖兒后邊排隊去。說罷,吸足一口丹田氣擺出站樁之勢。還別說,有一胳膊根兒稍粗者真推了一把,見二舅紋絲沒動便使了個眼色,幾人灰溜溜出了票房。判圈老師的評語是“兩件事寫活了一個人”。

應該說,朱京立的兩年高中是風生水起、態勢喜人的:遇上了好班主任毛淑蘭,京立本身也刻苦追補文化,入團當了年級支部書記,后被推為首屆校學生會主席。美中不足的是因了學習基礎差、社會活動多,高考的成績差了許多,因此也沒有一本二本的可心大學——不易服輸的朱京立心里窩囊卻也沒有頭緒。是命運眷顧還是考驗?學校轉而推薦他去參軍,京立也沒跟母親商量當即同意。

 

2、從戰士到報道員,軍旅有春汛

 

委實說,新兵朱京立沒有當將軍的遠大抱負,但不乏英雄情結。他被選進師部報訊隊后,把《永不消逝的電波》男一號李俠當偶像:背摩斯密碼,學無線電收發,把脫皮滲血的手指練出老繭,奪得了收報第一、發報第二的優異成績,結業分到圍場的團特務連擔任專職無線電通訊兵。

生活不僅有許多無奈,也常常給人以驚喜。比如他發現臨時駐扎的小小夾皮川竟有個圖書館,藏有雨果、果戈里、巴爾扎克等文豪的作品。從此,他不再參與戰友的娛樂活動 ,而把全部業余時間變成一場如饑似渴的閱讀盛宴。每當讀到精彩段落都要求自己背下來,碰到好詞好句子隨手抄在本子上。1983年《鴨綠江》雜志辦函授刊,他省下津貼交了報名費。不全是心疼幾元的報名費,乃是不甘于只當看客,讓抄慣好詞好句的手癢癢之余寫了散文《干枝梅》:“看慣了城里的富貴鮮花,自然不會垂青這星星點點搖曳在山峰中的白色小花。知道嗎?當你置身9月下雪5月消融,大半年都是滿目枯枝敗葉的嚴寒壩上,除去身上的國防綠、領章軍帽上的紅旗紅五星,你最常見到的生機顏色便是這些傲雪寒梅了。”不消說,這篇《干枝梅》成了他的處女作,配發的評語與當年作文的評語如出一轍:一簇干枝梅寫活了一群戰士,一種精神品格。

生活的機遇看似無心插柳,卻常常垂青于有準備者。這不,指導員李志遠帶著政委馮耀堂檢查山坳執勤的通訊班來了——那沒得說,被子們將被疊得全都像刀切豆腐般方正齊整。走到靠里的一個床前,一塵不染的床單邊角微微隆起,政委一把將褥子掀起,半床鋪展的毛邊草稿便露了餡兒,令床單起鼓處,正是刊發《干枝梅》的那本雜志。政委隨手拿起翻開,臉上表情多云見晴,仍厲聲問道,這是誰的鋪?班長答:朱京立。戰士朱京立聽到喊自己名字,立馬立正敬禮:報告首長,是我的鋪。政委一看,中等身材挺拔干練,自來卷發下眉宇雙眸間虎虎生風,一口京腔普通話又透著書卷之氣,乃先笑出一朵燦爛,復虎起臉對指導員說,好哇,你這還藏著一個人才也不報告!指導員來的也快:我們這兒正培養著呢,培養好了再報告給您。戰士朱京立來的更快:報告首長,李指導員一直關心支持我讀書寫文章,這支“英雄”鋼筆就是指導員送給我的。接下來,通訊兵朱京立調到團政治部當報道員便順理成章了。

為了上新聞稿,京立一改寫作的路子,仍不改學習的路子:決意報名參加《陜西新聞刊大》和西北新聞函授學院,共需報名費16元。那時他一月津貼才6元,便給家寫信請求支援。母親知曉是交學費,一次匯來20元。

首發的基層連隊消息稿刊登在《承德群眾報》上,內容是清明節間,戰士到駐地學校與師生開展傳統革命教育活動,喜得政委說,小朱子是塊材料兒,我沒看錯人。又命他辦團《國防建設施工簡報》和廣播的任務。當時團里正配合國防施工鑿山洞,任務急難度大,連、營競賽爭先恐后,班、排角逐你追我趕,戰士個個生龍活虎豪氣干云。朱京立白天下連隊深入施工第一線,晚上寫稿件、畫版面、刻蠟板、油印出報。開播的電臺自播稿件,配上音樂背景循環播放:一時間宣傳靠前有聲有色有板有眼,基層連隊戰力猛增工程作業高歌猛進。政委便在全團總結大會上點名表揚。年底,服役期滿的朱京立復員回津,團政治處專門給地方安置辦寫了推薦信,政委親自送他到四合永火車站鼓勵話別。

 

3、從進門到坐下,覺悟的文學舟楫

 

1984年春,因了滑富強老師主編的《北郊創作》創刊,便激動了一方文學新人的難忘鄉夢。年底脫下軍裝的朱京立,在200多退役、45名參加“轉干考試”的隊伍中,語文、政治兩科及總分名列第一。又賴以團報道員的履歷、部隊的推薦信,遂被分配到區委宣傳部新聞科工作,他亦確立了人生事業的奮斗目標。

又是紫燕翩翩飛回的季節。科長劉萬友的案頭擺了一本新出的1985年第一期《北郊創作》。翻開紫粉色底金黃迎春花的封皮,首頁是大作家梁斌為“北郊文學社留念”的題詞:“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配以梁斌老戴眼鏡、執毛筆的揮毫照。再瀏覽目錄“散文之頁”,見有萬友科長的《綠潮》,遂翻至51頁捧讀起來:“后來,鄉親們偷偷告訴我,這魚鱗般的片片綠色,是松哥搞的海灘綠化實驗。但實驗還沒得到成果驗收,就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關進了牛棚……”京立馬上聯想到外祖父和母親,他的心弦被沉重的文字撥動,也倏地愛上了這本內部文學雜志,記住了責任編輯滑富強的大名,萌生要拜見滑老師的念頭。

此前的1月15日,天穆青年獸醫王辰華成功搶救了相鄰馬莊村奶牛專業戶王學明的一頭剛生完牛犢的母牛。朱京立采寫了3000多字的通訊或曰人物特寫,發給《天津日報·農村版》,但多次修改還是不能過審。他帶著這個問題和一篇詩稿參加了滑老師主持的文學社活動。通過大家討論和滑老師講評,他第一次明白了寫人要寫出魂兒。回家后,他用細膩的文字描寫了零下十幾度凍凝了藥業,王大夫聯想到“養牛戶死一頭奶牛就要傾家蕩產,便用自己的體溫融化,又堅持手焐輸液瓶高舉過頭頂,藥液帶著他的體溫和對養殖業的熱愛、對專業戶的真情,緩緩流進牛體,也滋潤了專業戶的心田。深夜3點鐘,牛開始吃草了。如釋負重的王大夫背起藥箱,拖著疲憊的身子消失在茫茫夜色中……”修改后的《夜救病牛》,同時被報社、《新聞刊大》和區廣播站采用。他帶去的詩作《故鄉的小河》也被滑老師發在下一期的《北郊創作》上。

夜晚給了朱京立新聞寫作、文學創作的靈感,也給他帶來心靈、事業的創傷。1986年暑期前,一位異常活躍的業余通訊員在他辦公桌上見到了一篇關于中學生流失問題的調研材料,問他有些內容為啥不寫成新聞?他答調研材料未經核實不能寫,一般寫了也通不過審核。沒想到這位老兄為了發稿,回家寫了篇《北郊區中學生流失現象令人瞠目》的通訊,還“令人瞠目”地把朱京立列為第二作者,尤未經審核騎車徑自送到天津某報,后見報于二版頭條。更令朱京立“瞠目”的是,主管領導怒拍了桌子,政府大院高層震動。人說“小朱子不是捅了馬蜂窩,而是把天捅了個窟窿”。朱京立見跳進北運河也洗不清,索性寧叫一人寒不叫兩人擔,自己默默承受。結果那位業余通訊員該干嘛還干嘛,朱京立須臾間被調出區委宣傳部,安排到北倉鎮政府辦公室寫材料。但凡有人問他為什么?他都無從解釋,只答到基層鍛煉。

噢,那是朱京立人生的山重水復,也是滑老師張開胸臂接納他的柳暗花明。當年夏季刊《北郊創作》即時發了他的《海》:“海在啟迪人生,使你的脈搏和著潮起潮落一起跳動。海,還是一個經歷磨難而不屈從于命運的思考著的青年,是一個不懈的追求者。”那時節,為配合《北郊創作》助威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他把身邊典型單位和先進人物提供給滑老師,其中我采寫的《事業的火照亮人生》《生命在激流中揚帆》《曙光初照步履匆》等篇目,皆為京立牽線搭橋且陪同采訪,他也在逆風中蝶變返青。

1987年7月,空前的“三年氣化津城”勝利在望。滑老師動議《北郊創作》編輯部與區重點工程指揮部合作采寫一本專題報告文學集《讓藍天更加明凈》。采寫對象是指揮部領導定的,采寫作者由滑老師委派,京立便承擔了采寫我的任務。他以《在沸騰的生活中——關于報告文學作者劉萬慶的報告文學》為題,開篇寫下了“探索別人完善的過程,亦即自己完善的過程”的題記。另在《播種》《耕耘》《收獲》3個小題下,寫了我身為房管站會計、又當屬片煤氣工程項目會計,還兼著區指揮部出《簡報》、寫總結、寫新聞報道的大秘工作——這些寫寫算算多在晚間完成,好騰出白天揮動管鉗參加施工一線的初檢整修,連女兒燙傷也沒能陪同送醫。他挖掘出我的“魂兒”是一句話:“天津的煤氣化是大干苦干出來的”……

時光緩緩來到1988年初夏,區政協文史委副主任駱之榮到北倉鎮找京立說,區政協要出《北郊文史資料》系列專輯,政協常委滑富強老師力薦你寫登高英雄楊連弟。這時候的朱京立還以為區機關大院沒人敢找他寫東西,對滑老師的推薦有如深淵映出一縷晨光——通過采訪烈士遺孀閆福珍、長子楊長林,在浩瀚的報刊中,在烈士陵園的文獻中采擷精華,終于寫就了以《艱苦童年》《登高立功》《抗美援朝》《奮不顧身》《壯烈犧牲》5個分題、洋洋6000字的《登高英雄楊連弟》。當年11月出版的《北郊文史資料》由時任區政協副主席、黃埔出身的王學彥老題寫書名。其中楊連弟稿被肖克將軍題寫刊名的《民族魂》,收入志愿軍入朝作戰50周年紀念專刊和《北辰區志》專輯。可以說,那是京立駕馭人物傳記題材的一次跨越,也是他因文字滑坡后又以文字打的一個翻身仗。接下來的兩期刊物,滑老師又連續發了他的詩作《晨曲》《春日情思》,表現了作者好夢飄香的心情:“一輪是月亮/連著昨夜的汗水和崢嶸/一輪是太陽/系著今晨的心愿和憧憬/賣菜的姑娘騎車進城/飛鴿馱著希望飛行。”

1990年,滑老師組織的天津市當代詩歌大展迎來“第三屆北斗杯詩歌比賽”,京立的《暮》獲獎。在作者簡介中,老師特意標注了“北倉鎮團委書記,北斗詩社常務理事”,一如他的詩句:“小船在夜的呼吸中感嘆/桔黃、熾白的燈光/已在遠處閃爍、閃爍……”

 

4、從文學到新聞,不等閑的記者生涯

 

又是一個春天的1992年,伴著天地間的滾滾春潮,朱京立的新聞事業重又揚起風帆:調區廣播站做記者。

他是創辦北辰有線電視臺新聞節目的“三劍客”之一。除一位臺長、一位播音員外,他是記者兼節目制作。在北京廣播電視學院進修后,肩扛攝像機一如當年負重前行的液化氣罐,他要扛起家庭、事業、人生的全部夢想。雖然忙得無暇顧及文學寫作,仍然在《天津日報·農村版》和《北斗星》發表了散文《故鄉品茗》《四弟庭古》,與幼教的妻子王淑娟合作的文學評論《兒童文學與兒童培育》,以及屠格涅夫《前夜》的讀后感《俄羅斯優秀婦女的典型葉琳娜》等作品。為此,還專門攜妻參加了滑老師組織的文學社活動。

1998年始,開啟了朱京立新聞生涯連年豐收的光景:年上稿量均達200余篇,多篇廣播電視新聞作品獲市級新聞一等獎;《淺談音響在電視新聞中的作用》獲市廣電學會優秀論文獎;個人獲首屆區縣十優記者稱號。一時間,北辰電視臺成為行業里的獲獎大戶,區廣電局被中宣部評為全國基層先進單位,朱京立也被委以廣告部、總編室、新聞部副科長、科長等職。

光陰循著成功的路徑繼續前行,受滑老師點撥啟發,與滑老師合作,已成為他創新電視熒屏靈感的平仄。新千年伊始,北辰有線電視臺成功開辦了《村名的由來》專欄,讓靈動的文字化為觀眾享受北運河文化的視覺盛宴,滑老師帶頭寫了康熙題匾“孤云寺”的白廟村腳本,并發動學生弟子寫所在村落,我也寫了重商重教的古鎮宜興埠。京立單機采訪拍攝制作,一年內竟洋洋播出了50集,市局總編室領導說,這該是我們市臺記者干的事,你們北辰走在了前面,奪人耳目,很好。

2009年6月13日,為配合區國土局“6·26土地日”的宣傳活動,我曾以區作協主席的名義,邀約區籍作家的專題筆會。已是主任記者的京立師弟欣然參與,5日后便交出了長達萬言的特寫《敬禮,國土衛士》;來年又主動采寫了5000字的隨筆《為了發展的空間》。

對于朱京立來說,2014是他事業的一個驛站,也是他精神的康養地。他的獲獎新聞與文學作品兼融的35萬字著作《水過留痕》由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他送給我的簽名本,不僅題了字而且用了印。我接過拿在手上時,分明掂出了京立師弟事業甚或生命的重量——在《我怎樣寫農村新聞》的代前言中,他以身說法:“從事新聞寫作、文學創作的人,老百姓說像瘋子,神經兮兮的,其實這就是癡情。我覺得真的沒有癡情便寫不出好的作品。”秉承著一片癡情和良心,《新聞報道篇》收錄了種植養殖能手、邊遠地區教師、北辰農民畫藝人、體育健將、大學生村官;《報告文學·通訊篇》收錄了區籍革命烈士、舍己救人英雄、挽救了一個家庭的好兒媳、3個兒子結婚不收禮不大辦的老支書;《論文篇》收入了創新電視新聞的思考、動態消息與深度報道、記者的德與才;《感悟篇》中收錄了輝煌奏強音、感動在創造的機會中、無悔人生甘做新聞牛;《后記》中他自謙,“我從良莠紛雜的貧瘠收獲中,篩選出這些雖不美麗、但尚誠實的谷粟扎成一束……”

寫到此處,我又記起他印在書名下面的五行警句:“人的一生也許錯過很多/因有此痕,我知足/作為記者,我慶幸選擇了一條/有良知、有責任而且喜歡的路/而且至今仍在路上”。

因為喜歡《水過留痕》的作者、喜歡作者的文字,我將“水痕”用在了本稿的題目上。

 

5、從副高到正高,不曾舍棄的桃李之媚

 

人生不怕跌倒,怕的是一蹶不振。朱京立敢于挑戰自我的精神品格,該是家傳亦或早年在山東學習生活時即確立的吧?至于人生的規劃,又該是1992年調去廣播站從事新聞事業時完成的吧?其時,當年他已經是鎮團委書記——年輕的科級公務員身份。惜才的領導關心說,你踏踏實實在咱鎮里干,少則五六年多則十年八年,進入處級行列應該沒啥問題。但他婉謝了領導的好意,執意進事業編的廣播站從零開始,為的就是爭口氣,從哪跌倒從哪爬起。

原來學的新聞刊大、西北新聞函授不算學歷,他憋著一口氣讀廣播電視大學漢語言文學專科和法律專接本,用了8年取初級職稱助理記者,再用7年晉副高職稱主任記者。當高級記者免試英語后,他開始攀援最后一個山峰——正高職稱。       

常常,個人理想,有如照在北運河面的詩心月影,風吹過,便驚起一灣鷗鷺。2015年,他被任命為區新聞中心(融媒體中心)副主任,屬副處行政級別,分管廣播電視綜合業務。

2020開年便與疫情撞個滿懷,57歲的朱京立臨危受命,但任書記、主任。融媒體中心“兩支隊伍戰疫情”,身為正職,他開啟了一段三頭六臂砥礪前行的難忘時光:讓區文聯主辦的《北斗星》上線入網,讓傳統媒體搭上網絡新媒體的快車道,讓“微北辰”等十多個平臺的新媒體在疫情中成為“永不消逝的電波”。那時我雖早已退休,但他知我仍受聘承擔著《北辰區房地產志》執行主編之責,便電話問我啥狀況?我簡單通報后,他乃約了我一篇《有詩有志的日子》,4月2日發在師妹季曉涓責編的《天津日報·北辰之聲》副刊上。 

2021年,飛過冬季的紫燕又銜來了春天。我與京立在一建筑工地邂逅,剛拍完片、扛著機子的他已上了車,見到我復下車跟我來了個擁抱。除了問候,他又約我寫文朋詩友、尤其幾位筆耕不輟的同門稿件。我趕緊寫了《守望于鄉間的詩行——讀祁永宏的實力詩作》和《孜孜篆刻清賞之——讀徐潔民清賞印絮語》,相繼發于4月8日、5月20日的報紙副刊,曉涓同時線上線下配發了永宏的一組詩作和潔民的隨筆《印緣志緣佳話談》。疫情中的北辰文學與新聞承接出珠聯璧合霞鶩齊飛。

那年7月,《天津日報·北辰之聲》副刊擬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欄目,京立建議我寫篇有分量的稿子。正巧我們的滑富強老師從文60周年紀念,我便寫了《舉斗柄以為麾》交給師妹曉涓處理:“……欣逢滑老師從文60載,我還要說,文學當有不絕的風景,老師便有不老的情懷。有詩為證:文學甲子生紫煙,華章如瀑掛前川。詩澤浩蕩深千尺,仰望筆健寫明天”,發在22日報紙副刊的頭條。

 

6、從作者到主人公,瀲滟夏秋的詩心依然清澈

 

“分手時,請不要悲嘆我的孤獨/把一聲道別、珍重留給山谷/每個人身后都有一片綠洲/我不悔讓命運的征靴/踏進不曾涉足的荒漠……我永遠不會背叛摯愛與眷戀/把記憶交給駝峰駝鈴” ——《水過留痕·走在荒漠》 。

算起來,朱京立比我要小十歲。80年代中后期,因了我們兩家相距僅百米之遙,尤因同為師出滑門的性情中人,所以無論在空間距離還是心理距離上,一直以來都走的很近。此番我專稿寫他,不是對早年他曾給我寫過報告文學的回報——恰恰相反,在去歲今年《師出滑門》系列的20篇采寫計劃中,是沒有他這位“正職正處新聞人”的。同樣,作為愛詩的他,在《天津詩人》讀本總編羅廣才師弟眼里也是性情中人,廣才便問我,為啥不把已經退休的朱京立兄放在今年寫呢?廣才是總策劃,我尊重。

京立說,新聞是易碎品,但新聞人不是,詩人更不能是:必須有真情才能動筆,能夠經得起揉搓摔打才能得道。作為從業三十多年的資深記者,我這位師弟可謂采寫他人無數,今番,他自己成為被采訪對象,成為一篇特寫的主人公,這本身便是情節、段子,是生活的精彩,是文學與新聞的佳話,是滑門弟子的美談。

訪談結束時京立更動情地說,滑老師是老娘一手帶大的遺腹子,我是自幼與老娘相依為命的單親家庭;滑老師年輕時因保護梁斌被關進牛棚,我姥爺、老娘因政治運動命運多舛;滑老師性格豪爽剛直不阿,我在人生低谷沒有像玻璃瓶一碰就碎——我結拜滑老師,既有情感性格的基礎,也有人生際遇的師生緣分。我最欽佩咱老師的有教無類海納百川;最感恩咱老師鐘情文學又甘為人梯且敢為真理鼓與呼的道德風骨。昨天是今天的借鑒,今天是明天的花期,人生便是一條永無止境的刻苦學習之路……

走過花甲,朱京立把詩情串成了風景,晚霞亦可喚來新的黎明——因為他的詩心,如波光瀲滟之桃花潭水,依然澄明而清澈。

 

2024.7.29于南開風荷園

 1

朱京立,1963年出生,現居天津北辰。天津市北辰區融媒體中心原書記、主任,天津市作家協會第四屆全委會委員、北辰區作家協會原秘書長。著有35萬字文集《水過留痕》(2014,百花文藝出版社)。

 2

劉萬慶,1954年出生,天津市北辰區作家協會原主席、滑富強文學現象研究會常務會長。作品散見于《通俗小說報》《天津文學》《湛江文學》《五臺山》《延河》等文學期刊,《捧角兒》《本草》連續兩屆獲得天津市“文化杯”中篇小說一等獎,著有60萬字文集《淚竹林》。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最新作家網圖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又大又粗好舒服好爽视频| 国产精品二区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你懂的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一区日韩二区欧美三区| 亚洲最新黄色网址| d动漫精品专区久久| 欧美日韩国产片| 国产无遮挡吃胸膜奶免费看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黑料不打烊tttzzz网址入口|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出差被绝伦上司侵犯中文字幕 | 精品国产电影久久九九| 在线视频免费国产成人| 亚洲gv白嫩小受在线观看|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 91普通话国产对白在线| 最新版天堂中文在线|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顶级欧美色妇xxxxx| 成人品视频观看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香蕉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特黄特色免费大片| 免费在线看片网站| caopon国产在线视频| 欧洲一卡2卡3卡4卡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不卡 |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尾野真知子日韩专区在线| 亚洲娇小性xxxx| 四虎最新永久免费视频| 成在线人免费无码高潮喷水 | 中文精品北条麻妃中文 | 色五月五月丁香亚洲综合网| 成人免费公开视频| 亚洲小说区图片区| 老子影院午夜伦手机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