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竹海常開花
作者:何春聯
20世紀70年代,生產隊時興集體找副業。夏天,農事稍閑,生產隊便組織勞動力外出到國有林場幫助薅林。老鄉們回家的時候順便帶兩根楠竹扁擔或者一對編好的箢篼,算是出工的紅利。薅林是青壯年勞動力的活路,外出找副業這段時間也是他們最快活的日子。集中伙食、集中吹牛、集中找樂子。收隊回來就有了他們大侃的內容。從本家長輩炸魚大公、建雄大叔他們的口述中,我曉得了生產隊薅林的地點基本上是去野豬坪,活路就是給楠竹林薅除那些小雜樹或者野刺,讓竹林更亮堂,生長更茂盛。他們說見過的竹林有幾十上百灣大,現在的說法就是十多萬畝;單棵竹子可以做飯甑子、撐得起獨竹漂。
于是乎,野豬坪成了我們生產隊一幫農家少年向往的地方,我們想去看看一灣灣的楠竹林,想去看看能做飯甑子的大楠竹。
后來,參加工作了,結識了同事丁德成和袁華德這兩位官渡政界元老,對我認識楠竹,了解竹海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老丁哥哥是官渡才子,最先在官渡公社干“半脫產”,我參加工作的時候任副書記,后來當鎮長。下海的時候在名河窖酒廠當廠長,最后在官渡鎮宣傳干部任上退休。我有過官渡公社干部的經歷、媳婦是在名河窖酒廠和認識與我成家的,后來,我又和老丁在官渡鎮共事,相處15年,我和老丁的話語自然多,算是單碗朋友。
老丁在名河窖上班的時候,廠頭有一臺東風大貨,有一輛渝洲雙排座,國產雙排座偶爾會出狀況,發動機突突幾聲竄幾步,大家給取了渾名叫“跳三步”。每當企業有遠方的客商蒞臨,丁廠長便吆喝廠里的王三牛或者甘方明一諸干將,搖動“跳三步”前往野豬坪觀光接洽,大剁快頤。得勝歸來,老丁一行自然和我分享野豬坪的搖尖筍煮火肉巴,名河老窖把客戶招呼得巴適的那些話題。整得我心里癢癢。
華德兄長曾任職于我的家鄉漁灣,撤區并鄉建鎮后在石堡、官渡又當過領導,最后主政赤水檔案局至退休,和我在工作上有交集、有聯系,他說參加工作前曾在野豬坪扛過兩月的竹杠,收發竹子的人是楊永生和殷樂生,扛起竹杠的工隊吭聲哈氣時上坡陽一聲下坡陰一聲,很吃力的,經理人的名字就這樣詼諧地記下了。所以這段經歷印象很深,對野豬坪那些灣灣坳坳便留在了華德多年的記憶里,偶爾說給我們聽。
我第一次到野豬坪是本世紀初,確切點應該是2002年的初夏。因為工作需要,相關單位組織對赤水景區及相關管理體制作調查,我有幸列隊參加。當時的公路還沒有硬化,切諾基從赤水市區出發,將近一個小時到了葫市楠竹場金沙工區,就是現在景區大門前行500米的位置。工作的方便,我們在工區座談、吃飯,然后就是登觀海樓,領略赤水竹海風光。
離開赤習公路(赤桐線),從金沙分路行車13公里,便是今天的竹海景區大門,有“野竹坪”石碑為記。當時,還沒有修建竹海湖,野竹坪觀光休閑區旅游路線基本上是沿現在的情人橋這個山脊到觀海樓往返,大約高差200米,路途3公里。回來的時候走現在的竹海湖那邊是700米的石階梯,然后到“野竹坪”會合。
第一次登上觀海樓憑欄遠眺,那莽莽蒼蒼,浩瀚無垠的竹海盡收眼底;山風拂來,頓時萬頃碧波,似浪花翻騰,不由得讓人心潮起伏,激動不已,那登高而招的感覺簡直是妙不可言。
原來,這就是我向往多年的野豬坪,因為需要文雅的名稱,在開發竹海景區的時候,野豬坪更名“野竹坪”。那時候,竹海景區里有供游客乘坐的竹滑杠。
從此,對竹海的眷戀一發不可收。上級領導檢查工作之余,我們陪過;專題調研竹海湖移民就業安置,我們去過;約三五好友、同學一覽眾山小,有我們;夏天,叁貳小牌局的團建活動,竹海是我們的首選。算下來,去得最多的原因,還是手中相機的牽引力過于強大。
春筍出土的季節,我們拍一拍帶露珠的春筍;夏天的清晨,我們期待竹林深處偶遇一襲白衣紅傘的天使;秋天的觀海樓上,早起便能看見鐵丁山方向的云海翻騰;下雪的季節,我們靜靜等待竹海湖面薄霧升騰,或者去竹林,搜尋竹節上的雪花,一腳下去腳丫冰冷。
來到竹海,沿著竹海湖公路漫步一圈,大約需要一個小時,富氧的清晨,最享受。會運動的健跑者,或許環湖騎行更愜意,偶爾可以去爬一趟甘溪后邊的仙人巖,保證能夠紅紅臉出出汗。熱戀中的小年輕們,相約“天鑼”“地瀑”,拜一拜“八仙樹”,才最有詩意。
“春有百花冬有雪、夏有涼風秋有月”,這般詩情畫意,只有在你進入竹海景區這般景致才會有更深刻的領會。
只不過,習慣了稱呼我的竹海,野豬坪。
2024年8月9日
作者簡介:何春聯,赤水市市管局退休干部,遵義作家協會會員,貴州省攝影家協會會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