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樂聽濤
作者/池征遙
重慶,歌樂山,兩次留下了我的足跡。
第一次是1972年秋末,正是一年之中天高云淡,神清氣爽的黃金時節。因父親生病在上海住院,我從拉薩乘飛機出藏到成都,往上海的途中路過重慶。
第二次是1980年,還是路過,在探親返藏時,那是百花盛開,草木蔥蘢的春季末。
這兩次都值重慶最佳的旅游旺季,這段時間氣溫適宜,既不太熱也不太冷,非常適合戶外活動和觀光。去看一眼歌樂山卻是我的一個愿望,因為這里有太多的念想,且是一處讓人流連忘返的地方。主要還是源于父輩,生前給我們講過江姐與紅巖的故事,產生了影響。
1.
來到重慶,初見歌樂山就有一種神圣的歷史厚重感。
這座位于重慶市沙坪壩區的歷史名山,不僅以其壯麗的自然風光著稱,更因其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扮演的重要角色而聞名。他見證了無數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他們的故事至今仍感動著每一個中國人。
在抗戰時期,歌樂山曾是陪都重慶的重要區域,許多政要云集于此,商業也異常繁華。
這里的白公館原為四川軍閥白駒的郊外別墅,1939年被國民政府軍統局買下并改造為監獄,關押了許多革命者,包括江竹筠、許建業等。
這里的渣滓洞原為人工開采的小煤窯,1943年被國民政府軍統局改為看守所,也是集中關押革命者的重地。
1949年11月27日,國民黨特務在解放前夕對關押在白公館、渣滓洞的革命者進行了集體大屠殺,造成了300多名革命者的死亡,這一事件震驚了中外,歌樂山也因此成為了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重慶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歌樂山為犧牲的革命者修建了烈士公墓和烈士紀念碑。
我在這里細細地觀看了革命歷史遺跡,被先烈們的英勇獻身精神所感動,受到了一次觸及靈魂、徹及肌理的革命傳統教育,永世難忘,常在心頭回蕩。
后來,我經常給子孫講述這其中的三個故事:
一是江姐,即江竹筠,她是歌樂山革命故事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于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任中共重慶新市區區委委員,負責學運工作。1948年6月14日,因叛徒出賣在萬縣被捕,后轉押渣滓洞看守所。面對酷刑,她始終堅貞不屈,嚴守黨的機密,被獄中難友稱贊為“中華兒女革命的典型”。
二是許曉軒與姜綺華。許曉軒是小說《紅巖》中許云峰、齊曉軒等人物形象的原型。他和姜綺華的婚姻生活只有短短6年,但他們的愛情故事感人至深。許曉軒在獄中寫給愛人的家信,展現了革命者對愛情的堅守和對未來的希望。
三是張學云與余顯容。張學云是四川越西人,于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1月因叛徒出賣被捕,關押于渣滓洞看守所。“11.27”大屠殺時,他試圖奪槍未成即挺身堵槍口,壯烈殉難。張學云寫給余顯容的家信中,透露出對革命的崇高信仰以及對妻子的愛戀。
這些故事不僅僅是歷史的記憶,更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英勇奮斗的象征,我希望用這些故事,激勵下一代,繼承先烈遺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2.
再次來到重慶,登上歌樂山觀景又是一種別樣的心情,感慨氣象萬千、風光無限。
歌樂山,不愧是名山,其歷史背景豐富多彩。
它地跨中梁鎮和歌樂山鎮,屬于大巴山系華鎣山脈的分支中梁山。呈東北——西南走向,長22.6千米,寬4.6千米,海拔高度在500~700米之間。主峰云頂峰為沙坪壩區至高點,海拔693米,可目極嘉陵江及市區。
有兩種傳說。一種說法,歌樂山的名字來源大禹治水,他曾在此召眾賓歌樂,因此得名。另一種說法,李冰的次子二郎在此制伏了嘉陵江里的孽龍,感動了天官葛蘿仙子,奏起仙樂,因此得名。
歌樂山在國內算得上是頂級的國家森林公園,以山、水、林、泉、洞、云、霧等組成的自然景觀被譽為“山城綠寶石”,素有“天然大氧吧”的美譽,是重慶主城的“四大肺葉”之一。
深秋,這里到處是一片紅火的景象。我問當地護林人:“這里的楓葉為什么這么紅?”她很認真地告訴我:“是因為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稍事片刻,她又告訴我:“它之所以特別紅,主要因為秋季氣溫下降和光照減少,導致葉綠素逐漸降解,而紅色和橙色的類胡蘿卜素得以顯示出來。這一過程是植物為適應秋季環境變化所做出的生理反應,幫助植物存儲能量和準備冬眠,所以楓葉的色彩最為豐富和鮮艷。”她還向我講述了歌樂山的其它自然景觀,除了楓葉,還有馬尾松林、水杉林、木荷等名貴物種。
歌樂山的名勝古跡眾多,有飛云橋、金九公館、煙云亭等。
相傳大禹治水時與涂山氏相愛在此,涂山氏等待多年未見大禹歸來,最終化身為石,被稱為“呼歸石”。
還流傳著古人劉國江和徐朝清的愛情故事,劉國江為了方便妻子徐朝清出行,在懸崖峭壁上開鑿出了一條石梯,被稱為“愛情天梯”。
諸多名人在這里留下了詩作,如王爾鑒寫下的詩文:“山回清音遠,聿誰弄管弦。崖嗚風度壑,松韻雨霏天。詎迓吹笙客,儼來御鶴仙。昔曾賡雅調,云頂響流泉。”于右任寫下的《浣溪沙·淚桐花》和《小園》。冰心在歌樂山“潛廬”度過的歲月中,創作了《關于女人》《再寄小讀者》等文學作品。不僅展現了歌樂山的美景,也反映了歷史名人的情感和思想;不僅是自然之美的象征,也是文化和歷史的見證。
歌樂山,秋天的風景獨好。獅峰幽巖、云頂煙云,也都是絕佳景地,游人如織。
但最讓我迷戀的還是歌樂靈音,風動谷應,濤聲漸起,由遠及近的悠鳴聲。風小則鳴音微弱,風勁則濤聲大作,若遇暴風驟雨,則風松齊鳴,水石相擊,可謂山呼海嘯,堪稱大自然最為奇絕的交響樂演奏。置身其中恍若仙境,讓人陶醉,頓發感嘆:“歌樂聽濤名不虛傳”。曾經歷史的吼聲與今日的松濤聲渾然一體,無比壯觀,樂此濤也。
揮別重慶歌樂山,看青山依依,聽江水濤濤,仿佛不愿我離去,想著我們還能第三次相見。
轉眼又過四十年,有幸在文學的路上遇見了重慶人湯圓文學社社長歌樂聽濤,他的名字閃耀文壇,我們彼此結下不解之緣。從他的諸多文學作品中更多地知道了重慶、歌樂山與嘉陵江的故事。
時又入秋,文學社成員相約來一次重慶采風之行,很遺憾,我因沉疴在身無法前往。但與那令人神往的重慶鐘情未了,再次伴我進入了夢鄉。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