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夜思
作者/池征遙
月掛中天夜色寒,
中元節期今又還。
祭臺香火寄哀思,
孤影獨對淚潸然。
往事如煙隨夢走,
故人何處話凄涼。
唯將心語寄長風,
祈愿親人永安康。
中元節,又稱鬼節、七月半,是中國傳統祭祀節日之一,主要祭祀祖先和已故的親人,以表達對他們的懷念和敬意。為此,我寫下了以上詩行表達對先人們的追思和懷念。
1.
在我國中元節有許多傳統習俗。
敬食
為已故親人、孤魂野鬼提供食物,以表達對他們的懷念和敬意。家家戶戶會準備豐盛的菜肴酒飯,在大八仙桌上擺滿24味全席。如我南方老家,會在中元節吃鴨子,因為“鴨”諧音“壓”,寓意壓住魂靈;家家戶戶會做茄餅,作為已故祖先的干糧。
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放焰口,一般是將底座上的燈盞或蠟燭點燃后,放在江河湖海中,任其漂泛,目的是普渡與祈禱,指引和幫助已故親人找到回家的路。
焚紙錠
給已故的親人施舍、燒紙錢,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
祭祀土地
在七月中旬傍晚時分舉行,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谷豐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
2.
關于中元節的歷史起源,有多種說法。
道教起源
中元節源自道教,是道教之神地官大帝的生日,也是地官大帝“赦罪”之日。在道教信徒的日程中,中元這一天有著特殊的意義,被認為是超度孤魂野鬼、祈福赦罪的日子。
佛教影響
盂蘭盆節是佛教的傳統節日,與中元節時間相近,兩者逐漸融合。盂蘭盆節起源于目連救母的故事。
民間說法
中元節起源于古代“郊社”演變而來。農民在夏收之后,趁農閑舉行祭田、祭祖儀式,酬謝管理土地的神靈和開辟田園的祖先,也含有慶祝豐收的意義。后來逐漸演變成超度“無主孤鬼”的節日。
3.
關于中元節,中國流傳著許多特別的民間故事,這些故事不僅豐富了節日的文化內涵,也體現了人們對祖先和亡靈的深厚情感。
目連救母
目連是釋迦牟尼的弟子,其母因生前作惡死后被打入餓鬼道。目連為了解救母親,在七月十五這一天廣造“盂蘭盆會”,讓地獄里的孤魂野鬼享用盆里的食物,為母親贖罪,最終使其母得以超度。
蔡倫造紙
蔡倫為了幫助因技藝不精而賣不出去紙的哥哥,其妻子假裝死去,并在“死后”燒紙祭奠。蔡倫在妻子“墓”前燒紙時,妻子突然“復活”,告訴大家是因為蔡倫燒的紙在陰間變成了錢,她才得以“復活”。從此,人們相信在七月十五這一天燒紙可以讓逝去的親人在陰間收到錢,過上好日子。
地藏菩薩救母
地藏菩薩的母親去世后,來到陰曹地府受苦。地藏菩薩為了救母親,在七月十五這一天打開地獄之門,讓母親出來。但那些被關在地獄里的惡鬼也趁機跑了出來,來到人間為害百姓。因此,人們在這一天要祭祀祖先,超度亡魂,以避免惡鬼的侵擾。
孟姜女哭長城
孟姜女的丈夫在修建長城時不幸去世,她的淚水灑滿了長城。在中元節這一天,孟姜女放河燈為丈夫照亮回家的路,她的堅持和愛情感動了天地,使得她的丈夫得以歸來。
孝感動天
古時,有一戶人家,母親早逝,留下三子。三子長大后,對父親極為孝順。每年七月十五日,他們都會為父親準備豐盛的祭品,用以祭祀亡故的母親。他們的孝行感天動地,獲得上天恩賜福祉。
4.
中元節的文化內涵。
中元節不僅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更是一個承載著豐富文化內涵和傳統習俗的重要時刻。它體現了人們對祖先的懷念和敬仰,以及對亡魂的普度。中元節的文化內核是“報本反始”,即祖先崇拜和孝道精神的體現。
5.
中元節的現代演變。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中元節這一傳統節日逐漸融入了更多的現代元素。一些地方還利用大眾文化對中元節的想象空間進行重構,展開了一場“能指的狂歡”。
綜上所述,中元節不僅是對逝者的悼念,更是對生命和自然的敬畏與感恩。它提醒我們要珍惜眼前人,感恩生命中的每一次相遇與別離,并傳承和發揚。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