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墳
作者:馬光增
呼嘯的西北風一陣緊似一陣,直刮得黃沙彌漫,天昏地暗。稍稍高出地面的墳頭上,孑立著幾根隨風抖動的枯草,顫顫巍巍、瑟瑟索索。冷風凄凄,似雁叫聲聲,令我傷悲。
我跪立在母親的墳前,費了好大勁兒才把紙錢燃著,虔誠地為天堂里的母親述說著家中近況。我知道,這是母親生前最牽掛的事兒。等著紙錢慢慢燃盡,然后雙手作揖叩首,祝福母親擺脫了生前的一切苦難和病痛,在天之靈安息安好!任焚片隨風四處飄散,思緒就像上下翻飛的風箏,往事歷歷在目,浮于眼前… …
整整一年,我沒能來母親的墳塋看看。捫心自問:是因為北京離陽信路途遙遠,還是因為工作繁忙?每當夜闌人靜,舉目端詳掛在正堂母親的遺像時,則百感交集,愧疚不已。伏案凝神,追憶舔犢之情,深深的懺悔便油然而生。
母親在四十五歲那年,生下了我一根“老生”獨苗。從此,我成了這個單門獨丁家庭的中心。家庭困頓,無米下鍋,母親自然沒有奶水喂我,父親、兩個姐姐四處討要,我仍時常餓的哇哇大哭。實在沒有法子,父親砸鍋賣鐵,東拉西借,才湊夠買只乳羊的錢。有了羊奶,我才得以在襁褓中漸漸長大。那些年,端勺熬奶,茹苦含辛,冷暖悲戚,都系于母親的心頭。直到我做了父親,才深深地體會到那個貧窮的年代父母拉扯養育我的艱辛。
那年,大概是1968年吧,春夏大旱,莊稼歉收。麥收過后,我們全家五口人只分得生產隊35斤小麥。除去留足自留地來年的麥種,所??上攵?。有一天,母親把一滿碗白面面條端給了我,她說她早已吃過。然而,當我吃完之后,我看到母親的湯水碗里,掰進的是黝黑的地瓜面窩窩頭。當我明白了眼前的一切時,幼小的心像是受了重重的一擊,眼淚簌簌而下,哽咽地說不出話來。母親看我懂事了,安慰我說:“沒事兒孩子,到過年了咱就包餃子,全家都吃。”
記得上小學的第一天,母親把那個年代用布票買來少有的“洋布”,為我做了一身新衣服,讓我高高興興地去學校。而她自己的粗布衣服則是縫了又縫,補了又補,并且總是安慰我說:“我們莊稼人年紀大了,沒啥好歹?!?/p>
記得我上中學時,每到星期六下午,母親總是站在村口迎我。這已經成為母親多年的習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春夏秋冬,衰草斜陽,風雨無阻。
到省城濟南上大學了,離家就是半年。鄰居告訴我說:一到星期六下午,你娘就拄著拐杖,站在村口,顫顫巍巍地向著南方的大路張望。望見一個遠處走來的身影就問:“您見到我兒子了嗎?”你娘簡直就像抑郁了一樣,絮絮叨叨的,真是讓人心疼得很?。∥衣牭竭@些,心像打翻的五味瓶,難過極了。也許,母親是期盼一個奇跡的出現:那天學校放假,我搭乘順路的汽車,突然回來了!母親喜出望外,渾身上下,把我仔細端詳打量個遍。然而每次,母親的習慣與等待,大都是失望多于希望,憂傷多于快樂。
我參加工作了,一間宿舍,三十幾塊錢的工資,不能把母親接到身邊,只有回家的次數多了起來。夏天,在院子里納涼,母親不知從哪兒摸出一個瓜果讓我解渴;冬天,回到家,母親總是把我從頭到腳摸個遍:“冷不?”嘴里嘮嘮叨叨:“在外邊工作,住不上火炕,受罪!”在母親的眼里,我永遠是個長不大的孩子。
母親明顯地衰老了,踮著纏過的小腳走路,身子搖搖晃晃,再也離不開拐杖,有時還得扶著墻蹣跚挪步。后來連飯也做不了了,我只好從單位打回饅頭,或是趕回家為母親蒸好能夠吃到周末的饅頭,臨走再把水缸挑滿。
一個冬日的早晨,我早起上班,沒想到母親早早地坐在炕上。她喊住我,摸著我,從頭到手。然后她竟像個孩子似的,“哇”的一聲哭起來。后來我才意識到,這或許是母親感覺身體異常不適、不愿讓我離開她的緣故吧,哪怕在她身邊多待一分鐘,也是對母親極大的慰藉吧。然而,我公事在身,哪能延誤?只好松開母親攥緊的手,安慰她說第二天下午就回來。那天,從家里回陽信縣城學校的路上,我一直有一種不祥的預感,心情異常不安煩亂。沒想到,第二天上午,我突然接到鄰居打來的電話,說我母親病了,病得很重,要我趕快回家。我迅速請假騎車,風馳電掣般的直奔老家。剛進家門,來到床前,母親還能斷斷續續地喊出我的名字。可是沒到天黑,無情的腦溢血,讓母親帶著對兒子的期盼和惦記,永遠地閉上了雙眼。
“爸爸,走吧?!眱鹤臃鑫移鹕?,貼耳勸慰,才把我從回憶中拉回現實。是?。 叭藷o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比怂啦荒軓蜕??!吧眢w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只有望自珍重,才算是對母親最好的報答吧!我立時擦干眼淚,一步一回頭地離開母親的墳塋,沿著田間小路,向著東方的大路走去… …
2020年農歷十月初一
編者感評
此文情真意切,樸實無華,令人潸然淚下?;貞浲拢孕∫姶蟆?吹搅似D難歲月中母親的隱忍、寬厚、善良、堅強、生之希望。也看到了作者在泥濘跋涉中自強不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本領和抱負及體諒、感恩母愛的拳拳孝心。
《孝經?開宗明義》有“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痹诔珜А案粡姟⒚裰?、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崗、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發揚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感念父母的深恩,尤為重要,是德之本也。從本文中,我們看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馬光增
山東濱州市陽信縣商店鎮馬騰霄村人
先于山東教育學院(現齊魯師范學院)中文系畢業
后于山東大學古典文學碩士研究生畢業
先短暫留校,旋任陽信三中、陽信一中教師、縣委新聞科長
后供職于新華社山東分社、《人民日報.海外版》、《經濟日報.農村版》等報媒
現創辦北京今日采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領新傳媒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作為資深媒體人,
在從事新聞工作過程中,記寫了大量消息、通訊等,另其報告文學、散文、詩歌等作品散見于各類報刊
在地方史志等古籍史學方面也有所研究
現居北京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