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不在家的日子
文/宇騰
從小到大,女兒幾乎就沒有離開過家。無論去哪兒,做什么,都是我們三個一塊或者她們娘倆一起。
現在倒好,女兒上高中住校了,我們一家三口聚少離多,可以膩在一起日子已是屈指可數。早晨,女兒在學校,我和老婆各自上班;中午,女兒在學校吃,我在公司吃,老婆回家吃;晚上,女兒還是在學校,我和老婆都回家,卻是由于少了我們親愛的寶兒,家里顯得格外空。唉,不僅孩子在學校需要適應,我們這些家長也得學會適應。
說來簡單,做起來難啊。
按說,孩子在學校住宿沒有什么不放心的。用老師的話講就是:“這幾天是孩子的適應期,需要個過程。沒有很緊急的情況,不用來送東西、看望。學生們都能吃好、喝好、休息好!”——但是真的能放心嗎?我只能說真放心的家長心真大。
女兒剛入校的那幾天高溫,很多孩子打電話抱怨半夜熱醒,休息不好。家長火速買了充電風扇送到學校,我們亦在其列。后來氣溫降低,宿舍變涼爽了,然而教室里依舊悶熱,于是風扇們便在孩子們的課桌上排排站,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話說,不去看望孩子,不去給孩子送風扇,你是真聽話,還是真的傻?
說到去看望孩子,其實家長內心也很糾結。不去吧,孩子可憐巴巴的,孩子想爸媽,爸媽想孩子;去吧,又怕孩子存了念想,適應起來更慢。
我們只能有克制地去看望。
女兒在學校,我們和她聯結的方式,有三個。一個是班級微信群,一個是打電話,還有一個,是校園卡。
有些班主任會在微信群發一些孩子軍訓、上課、課間休息的小視頻,家長們都愛看,可以藉此緩解相思之情。女兒的班主任雖然是一個非常關心和體貼學生的好老師,但是他可不會慣著家長。他更希望家長能夠放手,讓孩子們自己適應。故而他只是在開學第二天晨讀時發了兩個短至幾秒的視頻。之后,不再有。
班級群里沒有女兒的身影,我們可以通過電話線來傾聽她的聲音。由于學生宿舍沒裝電話,所以只能孩子單線聯系家長。孩子們在學校打電話免費,但是這就有了一個問題:因為免費,所以排隊。雖然現在的學生誰也不會在乎那幾毛至多幾塊錢的電話費,但是免費的更香啊。于是,每個可以打電話的時間點,座機前肯定會有不少人在排隊。——排隊就意味著耗費時間,而時間是那么的寶貴,想打電話就只能壓縮甚至犧牲吃飯時間。因此,在我們的意愿里,這個電話還是能不打就不打吧。不打電話,沒有消息,其實也是好消息。
關注女兒的在校情況,最不受限制的物件是校園卡。校園卡也叫校園一卡通,學生在校園內的任何消費,買飯打水洗澡、超市購物、衛生室拿藥,都不能支付現金,只能刷卡。家長通過農行App可以查看余額、進行充值。
自從女兒上了高中,一日三餐查看女兒的校園卡余額,就成了我和老婆下意識的動作和習慣。可能有些粗枝大葉的家長不太關注這個。一次性充值幾百甚至上千塊,讓孩子任意支配就行了。但是我們不行,充錢是必須的,但不是唯一的。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通過校園卡的余額變化,來獲得第一手資料,感知孩子在學校生活得到底好不好。比如:每天早中晚餐吃了沒有?喝水了沒有?吃得好不好?喝水多不多?
有時候,一頓飯結束了,余額卻只有小數點后面有變化,我們就格外擔心:女兒這是沒吃飯啊。光喝水不吃飯怎么行?——后來女兒解釋說中午時間特別緊:吃飯就沒有洗頭洗衣服的時間,洗頭洗衣服就沒有吃飯的時間,只能做取舍。畢竟孩子們剛住校各種不適應,我們也只能表示理解:實在沒時間吃飯,就吃點零食墊墊肚子。如果今天中午沒吃飯,那么明天中午一定要去吃。不要連續不吃午飯。否則時間長了,身體會營養不良。
有時候,一頓飯只消費了兩三塊錢,我們就很心疼:兩三塊錢能買到啥?怎么才吃這么點?要多吃點好的呀!
有時候,一頓飯花了五到七塊錢,這是正常飯菜的價格,不錯。另外,午飯晚飯要多吃炒菜,盡量少吃面和餅。
偶爾,消費金額十幾元,這是買飲料了。——飲料這東西吧,喝多了對身體不好,不愿意讓女兒買。但如果她饞了,喝不到難免心情不好。情緒不好,擔心影響學習,因此也不好過多干預。好在女兒是乖巧懂事的,我們也就讓其自行安排。——這里提一句:學校超市不賣可樂雪碧,這點是值得表揚的。
這次軍訓結束,放假休整,女兒情緒很好,說起宿舍、教室、老師和同學,她都挺開心。我們覺得她已經適應了。
適應了真好啊。可是我們還不太適應。老婆說:每次送女兒返校,心里就感覺很荒涼,空了一大片。
我說:習慣了就好了。
老婆問:你習慣了嗎?
我的回復只有兩個字:沒有。
來源:宇騰-公眾號 經歷過 才會懂
https://mp.weixin.qq.com/s/KLAcR7zE-2rlgr72_o9-jg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