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
作者:程芳
什么是鄉愁?對家鄉的留戀和愁緒叫鄉愁,鄉愁又是什么呢?
抖落一身的塵土,呼吸著最清醒的空氣,走在鄉間小路上。遠山含黛,溪水靜流。時有農人在地里耕耘,播種施肥鋤草。面朝黃土背朝天,卻在仰頭的那一瞬間露出燦爛樸實的笑容。一陣輕風拂面,一股異香撲鼻,其實那就是泥土的清香,有一點點糞屎夾著草香。不遠的村落,行人三三兩兩,炊煙裊裊,還有牧牛在哞哞叫著。
每一個村落,都有一個院落是你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都有一個院壩留下兒時身躺在曬墊里消暑看星星的地方;都有一株古樹,一個磨盤承載著祖輩的記憶。
每一個家庭,無論漂泊多久,無論在哪里發展、最難忘的是媽媽的味道。媽媽的味道或是在灶間鍋邊的油渣,或是那一碗鴨腳巴豬腳稀飯(紅苕稀飯—鴨腳板是紅苕葉,豬腳是紅苕)或是手工納制的一雙布鞋、一雙繡花的鞋墊;或是淘氣的孩子,惹怒母親后被苕棒棒追著狂揍的情景。
每個人,記憶深處總是偶爾會有這么一個個歡樂的場境:男孩子喜歡斗雞、玩鐵環、打煙牌,上樹掏鳥、下河洗澡摸魚;女孩子喜歡跳繩、踢毽子、玩糖紙、捉迷藏、逮貓貓,還有老鷹捉小雞,銀鈴般的歡笑聲仿佛還在耳邊回響。
鄉愁是什么呢?小時候,鄉愁是余光中先生作品里的一窄窄的船票,長大后,鄉愁是不敢回去的地方;再后來,鄉愁是回不到的故鄉。
而今,故鄉就是鄉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才能記得住鄉愁。
今天的鄉愁就是在鄉村振興建設中保留每個村落特有的歷史人文。一座房,一棵樹,一片瓦,一塊石頭等都是鄉愁的載體,無論是漂泊他鄉,還是留守居家,都留念老家的一草一木,那是曾經祖輩和兒時的記憶。
今天的鄉愁就是那一口純正獨特的苕腔苕調。還記得在異地他鄉,“老鄉好”“吃了么”“好江湖”(江湖就是漂亮的意思),是讓你心頭暖眼角潤的感動。無論年紀,無論性別,那一抹鄉音鄉語最能慰藉鄉愁。
今天的鄉愁就是家鄉的傳統美食。一碗熱涼粉,一盤臘肉芹菜米豆腐,還有最愛的臘肉酸菜干飯和臘肉饃饃,是鄉愁在舌尖流動。家鄉人最愛招待客人的是那一鍋熱騰騰的銅火鍋,1862年西充縣訓導劉鴻典在《西充竹枝詞八首》里寫道:“喜逢嘉客火鍋燒,也識雞豚味最饒”,道出了西充臘肉火鍋的美味與風情,西充人民的熱情與豪爽。西充銅火鍋也是川府百道旅游美食之一。
今天的鄉愁還在技藝非凡的非遺傳承中。舞龍求雨傳承300余年的祥龍板凳龍,留傳150余年西充獅子糕是一代一代南充人味蕾的記憶,中秋舂糍粑是家人團聚最美好的味道。非遺里的鄉愁,就像太平白酒醉上心頭。
與我而言:鄉愁是走在西充的街頭,咬一口鍋盔涼粉,愜意而閑適;鄉愁是走在鄉間地頭,看麥浪滾滾,稻花香里說豐年;鄉愁更是奮斗在外的你,不經意回望故鄉的一瞬。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