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官亦民亦文人
——王洪昌先生印象
作者:馬光增
說起王洪昌,在山東省濱州市那絕對是有口皆碑。一是因為他從政多年,清正廉潔,秉公無私,深得民心,留下廣為稱頌的良好口碑;二是因為他多才多藝,吟詩作“書”,著作有成,廣結了人緣。
王洪昌1946年11月生于山東省鄒平縣。先后擔任過中共鄒平縣焦橋鄉黨委書記、鄒平鎮鎮委書記、中共陽信縣委副書記、陽信縣人民政府縣長,后期調任濱州市交通委主任、交通局局長、黨組書記,并兼任濱州市公路管理局黨委書記。
他自幼酷愛書法,專習隸書、兼學篆書。不管工作多忙,他總是忙里偷閑,揮毫潑墨。性情所致,還創作古體詩詞200余首,著有詩集《靜雅軒詩詞》一書,深得文朋詩友的廣泛贊譽和喜愛。在濱州,王洪昌稱得上是政界的拔萃文人,文化界的良心官員。
這個頭不能帶
早在上個世紀的1992年下半年到1995年4月期間,王洪昌擔任中共陽信縣委副書記、陽信縣人民政府縣長。那時的陽信縣是一個尚未脫貧的經濟落后縣,盡管群眾解決了溫飽問題,但仍有部分群眾面臨這樣那樣的困難,特別是還有部分適齡兒童因各種原因失學。獲知此事后,他焦急在心,督促團縣委、縣婦聯從落實希望工程和春蕾計劃等工作入手,倡議領導干部帶頭捐助,并動員全社會參與,讓失學兒童重回校園。作為一縣之長,他率先垂范,自己一人認領救助了三名特困失學兒童。當時,縣政府辦公室的工作人員提議,由辦公室專項撥款,以王縣長的名義轉送給失學兒童每月60元的救助費,結果遭到王縣長的堅決反對。他認為這樣做,看上去是小事,但性質完全變了,不但失去了意義,而且影響很壞。倘若帶了這個頭,那副縣長們怎么辦?各鄉鎮書記、鄉鎮長,縣直各局局長們怎么辦?盡管自己的工資不高,每個月拿出一、二百多塊錢還是沒有問題的。為此,他親自上門走訪三個被救助的孩子。從自己的衣兜拿出救助金交給監護人,并一再鼓勵孩子們好好學習,囑咐監護人負好責任。臨走,還給孩子們留下電話、地址,要求孩子們每到學期末寫信給自己匯報學習生活情況。一向不喜歡顯山露水的王縣長,這次要求縣電視臺隨從安排錄像播放。在王縣長的影響帶動下,全縣局級以上的領導干部都從個人工資拿出錢,分別救助一名失學兒童,從而使全縣近百名特困適齡兒童重返校園。
我的字不出賣
王洪昌是山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濱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他的書法,尤其是隸書,在國家級、省級眾多參賽活動中屢屢獲獎,深得廣大書法愛好者的厚愛。對求字者,只要時間允許,他總是忙里偷閑,滿足他人需求。但他從不把書法作品與金錢掛鉤。1995年4月他調任濱州市交通委主任、局長、黨組書記,還兼任濱州市公路管理局黨委書記。誰都知道,這些職位是某些人眼中的“肥差”,不知有多少人在這個崗位上“貪財”陷落。為了使這個崗位不被“破防”,對重要的工作他從不自作主張,所有工程項目都由分管副局長、分管科室主任、項目專家、職工代表參與論證,集體拿方案,并在全局會議上公開程序和方案,只要有人提出不同意見,他就讓相關人員重新考察、論證、審核,直到大家意見一致,才走下一步程序。對于各項工程的實施,他主動邀請市紀委、市監察局等部門監督,一律通過招標形式公開、公正、透明競標。這期間,有人想承攬工程,送禮不成,想以高價買他的書法作品以達到目的。對付這種有想法的人,他直言不諱:“我已在全局干部職工大會上聲明,我只是個書法愛好者,不是書法藝人,絕不賣字!”并提請大家監督,徹底堵死“關系路”。此舉,純潔了干部隊伍,保證了工程質量,所有工程項目連年創優。
公私分明有底線
王洪昌經常說:“我做不到大公無私,但我必須做到公私分明”。的確,他做到了這一點。那時候,單位分發福利,什么雞蛋、茶葉等等,辦公室在進貨時,總多出那么幾份,以防萬一。有時候,工作人員便把多余的提到局長辦公室,但他每次都如數送回,多數安排送給加班的工作人員。他覺得,單位來了客人,我們局領導作陪,這不就多吃多占了嗎,哪能還要節外再生一枝?不僅如此,就連自己朋友的“小便宜”也是從不多沾。有一次,當年他在陽信任縣長時扶持起來的一家肉牛養殖加工企業主老楊,送來了自己廠家生產的兩盒清真牛肉請他品嘗,提提意見和建議。老朋友情真意切,他推脫不掉。臨走,王洪昌非要給老楊帶上一盒當年新茶。一再表示:“一年茶,二年草。我很少喝茶,幫著喝掉不浪費”。并揮毫潑墨,以“牛氣沖天”四個大字相贈,表達對曾經扶持過企業的美好祝愿。在他任職交通系統主要領導的那段時間里,公務接待正大興其實。但他從不主動宴請上級領導,更不會與同級部門領導互請,帶頭創設了一個風清氣正的領導集體,受到外界一直好評:“這樣的部門,才是一個能干事、干實事的部門;這樣的領導,才算一個正正派派的當家人”。
如今,王洪昌先生已是古稀之年,遠離官場的他依然是筆耕不輟,不辭辛勞,堅持著自己喜好的書法筆耕及古體詩創作事業。
駐筆之余,頓生感慨。衷心祝愿亦官亦民亦文人的王洪昌老先生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歲歲今朝,永享安康!
作者簡介
馬光增
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商店鎮馬騰霄村人
先于山東教育學院(現齊魯師范學院)中文系畢業
后于山東大學古典文學碩士研究生畢業
先短暫留校,旋任陽信三中、陽信一中教師、縣委新聞科長
后供職于新華社山東分社、《人民日報.海外版》、《經濟日報.農村版》等報媒
現創辦北京今日采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領新傳媒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作為資深媒體人,
在從事新聞工作過程中,記寫了大量消息、通訊等,另其報告文學、散文、詩歌等作品散見于各類報刊雜志
在地方史志等古籍史學方面也有所研究
現居北京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