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散文 > 正文

文朋詩友為良師

文朋詩友為良師

——我所結識的馬光增老師

 

作者:劉寶德

 

在我結交的朋友圈中,有一位好友馬光增,他腹有詩書,功底深厚,為人真誠,做事大氣,深得大家的尊重。正因如此,雖然我年長他幾歲,但我還是一直尊稱他“馬老師”。

我與馬老師的交集從他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就開始了。因為有共同愛好、相同志趣,相談甚歡,彼此的友情越來越深厚。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們之間沒有物質上的交往,見面的話題大都是詩文切磋。那時他在山東省陽信一中任高中語文教師,我在縣文化館工作。課余時間,他喜歡寫些散文、詩歌及新聞稿件,并陸續在一些報刊雜志上發表,在當時的文化圈、新聞圈內頗有影響。

后來,馬老師的“文才”被縣領導發現了,不久調到縣委宣傳部專事新聞報道工作。不用說,期間他的工作是有目共睹的。就是靠一輛自行車,幾年間跑遍了陽信全縣十三個鄉鎮,寫出了上千篇的文稿。《濱州日報》幾乎天天有落著馬老師大名的消息、通訊,《大眾日報》甚至《人民日報》等省級、國家級的報刊上也時常看到他的新聞稿件。不過,他對自己那時的工作并不是特別滿意。他覺得自己好多時候是機械地記錄傳達,主持人講,領導講,與會者講,洋洋灑灑,千篇一律,上傳下達,沒有多少價值。特別是會議消息,如果有遺漏,或是誤解了哪位領導的講話意思,還會鬧成一個不小的“政治失誤”而前功盡棄。甚至在領導心中的“分值”將會大打折扣,到頭來還不如個端茶倒水打雜(工)的。

那時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為了采訪往往驅車百余里,異常辛苦,但對馬老師來說也樂在其中。馬老師特別喜歡搜集采寫一些有新聞性、故事性,尤其可讀性強的素材。不過,那時捕捉新聞素材,不像現在,有各種媒體、朋友圈,線索鋪天蓋地,讓你盡可挑選,水分瀝干,都是硬核。當初尋找新聞線索只有靠打聽,一旦得到消息,立馬騎車前往。夏天烈日炎炎,冬日頂風冒雪,那個辛苦可想而知。有時采訪對象不一定樂于配合,還要考慮到對方的時間和情緒,才能得到第一手資料。

毛岸英來陽信搞土改時,曾在陽信縣河流鎮張集村張金登家住過。與馬老師聊起這段采訪過程時,感覺他還真有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韌勁。那應該是在1992年秋天,得到“毛岸英曾來過陽信搞土改”這條消息后,他騎車十多里來到張集村采訪。哪知道,張金登家里做豆腐皮生意,頭一天晚上加工,第二天早飯后串鄉叫賣,誰也不知道張金登啥時賣完啥時回家。從上午等到日頭偏西,還沒有見到人影,第一次“出師”不利,無功而返。第二次采訪,馬老師特意下午上路,估計能把張金登堵在家里。等到天黑,才見張金登一身疲憊的回來。本來想提及采訪的話題,但見老張那口干舌燥的情狀,只得作罷。直到第三次,馬老師動了心思,買了兩瓶陽信全信特曲白酒,還買了一只燒雞,下午有意晚點趕去。那天正好老張的生意好,比平日回來的早一些。看到馬老師帶來了白酒和酒肴,老張讓老伴炒了兩個蔬菜。邊吃邊聊,十分投機。老張深情回憶了當年他見到毛岸英動人情景,并一一講述給馬老師聽,最后還動情地將一張毛岸英的4寸照片送給馬老師。(可惜這張照片在投稿《聯合日報》時遺失了)。這次采訪終于讓馬老師滿載而歸,拿到了第一手材料。天色將晚,在十多里坑坑洼洼的土路上騎車,讓他栽了幾個跟頭。回來連夜整理,馬老師寫出了最早的一篇紀念毛岸英的回憶文章《毛岸英在陽信》。

光陰荏苒,歲月蹉跎,馬老師出眾的文才和工作的韌勁有目共睹,聲譽在外。不久被新華社山東分社發現給挖走,專門負責分社《外向經濟導報》的采編工作。后又調北京《人民日報.海外版》、《經濟日報.農村版》作采編工作,實現了在祖國首都的“發展夢”。自然,他如魚得水,闖出了一片廣闊的天地。

2020年初,我退休后被聘請到縣檔案局從事文字工作。按照省、市有關部門的要求,集中編輯整理建國前山東南下老干部的史料,并計劃出版一套專題文集。許多史料,雖經多方搜集,但因資料來源雜亂,以訛傳訛,甚至有些自相矛盾。當時,我們了解到有個叫馬玉慶的老干部,南下浙南麗水,是商店鎮馬騰霄村人,恰好與馬老師同村。得知這個消息,便電話與遠在北京的馬老師聯系,想從他那兒獲得馬玉慶老人等南下老干部的更多資料信息。他隨即專程回老家走訪,盡管采集到不少相關史料,但因歷史久遠,好多信息資料似是而非。馬老師認為,歷史不是文學,不能隨意下筆,更不能杜撰,應該客觀、公正、真實、準確地還原那段歷史。他建議縣里派人下江南,進行實地搶救性挖掘。對于他的建議,我顧慮重重,不敢表態。因為遠去外地出發,需要一大筆差旅費,遠遠超出領導賦予我的權限,甚至也讓領導為難。為了準確、翔實地獲取第一手資料,馬老師決定自費親自南下采訪。我如釋重負,也讓我和我身邊工作的同事們刮目相看,肅然起敬。真的,我感覺,他的思想深度和慷慨大度不是一般人所能及的。

說做就做,經過一天的勞頓,馬老師終于到達浙江麗水,見到了九十高齡的馬玉慶老人。通過馬玉慶老人與尚且健在的部分同時南下老干部電話溝通,馬老師終于拿到最接近歷史真實(、),最準確詳實的第一手資料。不久,他向我送來了一份字字璣珠、句句含情的報告文學---《此行終生無怨悔----山東陽信籍南下入浙老干部馬玉慶老人追憶片段》。陽信人知道,這份獻給15000余名山東南下干部沉甸甸的答卷,無疑包含著馬老師的良苦用心和一片深情。

馬老師本身學文,但文史難分家。特別是退休前后的這幾年間,他感覺時間有了空余,可以付出更多的精力向史學方面探索。他奔波于北京、山東之間,來來回回,四處采訪,搶救性挖掘,搜集整理還原歷史真相,近期寫出了近萬字的地方史料《話說王復成》,讓人們進一步了解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的陽信縣及周邊的那段亂世史。

毫無疑問,采寫是馬老師的專長。在我近幾年與他的交流中,發現求知若渴的他又熱上了古籍收藏、修復等古籍保護方面的工作。2018年夏天,他參加了國家圖書館舉辦的傳拓技藝培訓班,跟隨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甲骨傳拓技藝第三代傳人袁玉紅老師系統學習傳拓技藝,并獨立完成了百余張各類拓片,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2019年夏天,他參加了國家圖書館舉辦的古籍修復培訓班,跟隨國家圖書館古籍館修復師崔志賓老師學習修復技藝,掌握了初步的修復技法,并嘗試為自己收藏的部分古籍做了修補。2024年6月中旬,他又參加了中國古籍保護協會古籍鑒定與定級培訓班,親自領受了“大家”們的言傳身教。特別是這次活動,“大家”云集:原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主任、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李致忠,國家圖書館古籍館館長、中國古籍保護協會古籍鑒定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陳紅彥,復旦大學古籍保護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國古籍收藏第一人韋力,國家圖書館古籍館研究館員、中國古籍保護協會古籍鑒定專業委員會委員趙前,天津圖書館歷史文獻部原主任李國慶,首都師范大學圖書館古籍特藏部主任蘆婷婷,現任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善本組組長李堅,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古代紙張與傳統手工紙張專家易曉輝,現任國家圖書館古籍館普通古籍組組長樊長遠,以及國家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書志研究專家袁媛。

還有一點,令我欽佩。在我的心目中,馬老師工作單位變了,甚至感覺他的社會地位變了,但他對家鄉故土、對親朋好友的情感依然如故。待人接物,依舊是平和、親近、質樸。最近一次與他見面聊天是在2024年的三伏之際。當談及上述我落筆的文字時,他謙虛地說,我做的沒有你寫得突出。他還講了一個笑話:某年某月某次,在聽到某小領導讀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時,竟然“偶”、“寓”不分,把《回鄉偶書》讀成《回鄉yu 書》,他當即指出來。本來以為這位小領導會虛心接受改正過來,事情就過去了。沒想到沒過多長時間,另一位大領導找馬老師談話說:說話、做事要講究方式方法,你這樣做是不尊重領導,也可以說是不會干工作,長期下去不利于個人進步、成長!

其實,我也不認同那位大領導的意見觀點。馬老師為人豪氣耿直,從他身上,我們或許還能看到點點滴滴的那種知識分子剛正之氣。在是非、對錯面前,少說不說,甚至諂媚討好,對那種有著些許風骨的文人來說,真的做不到。

這就是我認識、佩服、敬重的馬老師! 

QQ截圖20240914222548 

作者簡介

劉寶德,男,1954年6月出生陽信縣流坡塢鎮。

1973年5月在勝利聯中任民辦教師。

1975年8月去臨沂師專中文系讀書。

1977年8月畢業,先后在陽信縣文化館、文化局工作。

1990年公布文化局副局長職務。

1995年12月調任陽信縣紀委常委、監察局副局長。       

2001年5月又調任文化體育委員會副主任。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最新作家網圖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精品国产91久久|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图片| 两个人的视频www免费| 色吧首页dvd| 打开腿给医生检查黄文|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 高清中文字幕视频在线播| 日韩免费视频播播| 欧美激情性xxxxx| 久碰人澡人澡人澡人澡91|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丝袜高跟鞋 | 日韩一级在线观看| 大香网伊人久久综合观看| 动漫美女被到爽流触手|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在线v日本|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深夜a级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 亚洲一卡一卡二新区无人区| 东京一本一道一二三区|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成人影院| 小蝌蚪影院在线观看| 人人妻人人狠人人爽| 3d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播放|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日本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回复术士的重来人生第一季樱花动漫| 两个人看的www高清免费视频| 第九色区AV天堂| 国产青草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人人爽人人爽快| 老妇高潮潮喷到猛进猛出| 女人让男人桶app免费大全|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精品亚洲四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