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根植在他的骨髓里
——記方言愛好者李德俊
作者:孫玉洪 馬光增
2015年9月到2016年1月,山東大學承擔省政府“記憶鄉音·傳承文明”山東省實施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項目組專家教授四次到陽信縣,將李德俊方言研究的聲像資料和加注國際音標的方言文字資料,錄入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2016年11月,李德俊被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科研規劃小組和北京大學語言保護研究中心公布為,“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山東漢語方言調查·陽信課題的發音人。
2022年,由山東省社科聯主辦的優秀社會科學普及成果評選揭曉,李德俊創作并在濱州電視臺《中海大講堂》主講的38集《魅力方言講座》榮獲“十佳視頻”殊榮,這是全省所有入選作品中唯一的縣區級作者作品。作品以其鮮明的地方特色、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到的研究視角,得到專家評委的一直認可和高度評價。李德俊撰寫的《陽信方言集萃》系列書籍,分別被評為山東省史志系列“八個一優秀”讀志用志成果入圍獎、第21次濱州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濱州市第九屆精神文明建設“文藝精品工程”文藝類圖書獎和濱州市第八屆孫子文化藝術獎等獎項。
開篇所表,這位展露頭角、屢獲殊榮的文化風云人物就是山東省陽信縣廣播電視局退休干部--李德俊。
李德俊說,方言是故鄉的土語。小時候母親用方言哼著兒歌催我入眠,父親用方言教我說話、教我做事。我在方言中受到啟蒙,在鄉音中慢慢長大。方言,讓我知道這方水土養育的這方人有一條共同流淌的血脈;鄉音,叫我千里之外感受到茫茫人海中那份不可言傳的親情。游走他鄉聽一句熟悉的方言,心中悠然生出一份信賴和依戀;身處異地聞一聲親切的鄉音,立刻有一種迷茫中遇到親人的踏實感覺。
也許是出于對“方言”事業的專注與迷戀,李德俊一張嘴就“土的掉渣”:什么米羊(螞蟻)上樹了,蒲窩(蒲草編制的鞋)舒坦了,鹽白虎(蝙蝠)倒掛著睡覺了,火石火鐮火絨子不見了……
說起方言創作,李德俊侃侃而談。方言是代表著一方水土的獨立文化。仔細咂摸本地的方言,便會發現其中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盡管方言大多沒有相對應的文字,但它的表達之生動,表述之深刻是普通話所不能具備,也不能涵蓋的。然而在普通話普及的今天,許多孩子對家鄉的方言只會聽,不會說,有的甚至連聽也聽不懂了。方言文化被時代因素稀釋、疏遠,方言離人們漸行漸遠。試想N年以后,子孫的子孫檢索不到“陽信方言”的任何資料,那該是多么大的遺憾??!毋容置疑,搜集、挖掘、整理、拯救、保護方言已顯得迫在眉睫,讓本地方言保持活力、魅力、感染力和表現力是一種社會責任。
記錄方言,起于偶然。2009年,李德俊偶然看到《魯北晚報·副刊》上有一個方言專欄。滿肚子都是方言故事的李德俊,很快寫出一篇《程校長講課》寄到報社,沒幾天就發表了,隨后他又寄了幾篇,陸陸續續也很快也發表了。
正是從那時起,李德俊用方言創作的熱情被激發了。他知道,方言創作需要以生活底蘊為基礎,以幽默詼諧為佐料。所以一有空閑,他就從積累的幽默“倉庫”里“扒拉”,加上平時聽來的,看來的,聯想出來的事,從此成了方言欄目的???。
在一次與報社編輯的電話交流中,編輯告訴他說:你寫的方言不錯,也不少了,我看你可以出本書了,也算為挖掘地方文化作點貢獻”。雖嘴上一再謙虛,但打那時開始,李德俊心里開始有了整理出版的念頭。在一次文友小聚中,有位了解他愛好的朋友說:“收藏專家馬未都呼吁拯救方言,你趕緊出本書吧”?“聽到拯救方言這個說法,他很震撼,方言土語能有這么重要?于是,他從網上看到了馬未都的忠告:“方言的魅力在于它成長的環境,如果由于我們這代人一時疏忽,讓它永遠消失,那我們就是民族罪人”。
決心已下,立即著手,好在陸陸續續搜集、整理的資料好多就是現成半成品。于是,2011年5月,第一集《陽信方言集萃》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發行,共收集62篇方言作品。
兩年后的2013年6月,濱州市政府公布了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擴展名錄,《陽信方言集萃》一書等成功入圍?!胺窖怨适隆闭Z言詼諧幽默、小故事中蘊含著樸實的生活哲理;“方言詞語”追根溯源,從長輩的記憶中發掘出許多有趣的風土掌故;“方言風物”則深入挖掘富有地方特色而早已淡出人們記憶的風俗、物件,夾雜著童年野趣和陳年往事,勾起人們許多的美好回憶。
自幼熱愛文學的李德俊17歲進工廠,1987年又參與創辦縣電視臺。從此,李德俊走進了“文化大圈”。期間,他創辦的電視欄目--《農民之友》,這為他記錄方言打下了基礎。在鄉村轉悠,與農民相伴。觀其行,聽其言,天天去采訪,次次有收獲。這些方言,就出現在他記者生涯每一天的生活中?!爸灰袃蓚€年長的人一起說話,我就湊上去聽。比如,我有個鄰居老太太,教孫子看圖識字,可她不識字,就指著螞蟻說‘米羊’,孩子就跟著說‘米羊’;她指著烏鴉說‘老鴰’,孩子就跟著說‘老鴰’。一家人樂壞了,老太太還挺納悶。再比如,一個小伙子說,我是昨天晚上回來的,父親一聽就火了,你坐在碗上,你還坐在鍋上呢!兒子趕緊改口,說是‘夜來后晌’回來的”。
李德俊在方言風物欄目里,講述了很多很多本地動植物。鄉村的人居環境充滿靈性和神秘,比如鼴鼠在陽信叫做“地爬子”“地漏猴子”,蛇叫“長蟲”,蝙蝠叫做“鹽白虎”,還有種神秘動物叫做“貔大虎子”。關于媲大虎子,究竟是啥動物好像說不清。老人們說它會學人說話,甚至會做人事。關于貔大虎子的故事有很多,比如媲大虎子娶媳婦,狀元與媲大虎子,媲大虎子報恩……有些故事情節還聽得人頭皮直發麻。李德俊說,這些帶有神秘色彩的風物故事帶給孩子們新鮮的感受,啟發著農村孩子的靈性和想象力。
“花臥單”,學名叫地錦草。百度文庫的詞義注釋,用的就是李德俊的方言作品。濱州方言里有很多普通話難以對應的詞匯,比如農民使喚大牲口,使其向左(yu)和向右(wo)這兩個詞,似乎找不到相應的漢字對應,但這些詞喊起來痛快,牲畜能聽懂。李德俊認為,在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上約定俗成的普通話,“年齡”還太短,范圍太小,沒辦法融匯華夏幾千年的異地語言。
方言里飽含很多民俗知識。李德俊介紹,魯北土壞墻上有“婆婆眼”。早前魯北民居在里間和外屋之間的土墻上,砌出一個通透的垰搭子(墻上掏出的洞),婆婆可以順著這個洞,隨時監視在外屋忙活的兒媳婦的一舉一動。兒媳婦往鍋里添多少水,蒸了多少窩頭,放了多少油鹽,婆婆在里屋看得一清二楚,可以“橫挑鼻子緊挑眼”。
摒棄一切世俗,打消一切雜念,作為一名“方言愛好者”,李德俊義無反顧的徜徉在方言的海洋中。在他看來,方言和民俗及民謠交集融合,密不可分。濱州當地的童謠簡單實在又豐富:“乖、乖,睡覺覺,貓來咧,狗來咧,老虎背著鼓來咧,蹦蹬蹦蹬敲開咧,嚇滴孩子睡著咧!”也許這樣的歌謠具有天然催眠作用,不出三遍,再頑皮的小孩也睡著了。
“打,打,打籮篩,下來麥子請你伯。你伯不吃黃瓜萊,打你伯吶嘢啦蓋(前額);你伯不吃蘿卜條兒,打你伯吶后腦勺!”孩子也許不明白為啥歌謠的主角是伯,但童謠兒歌卻讓讓幼小的孩子訓練了語言,獲得了快樂。
順著方言,李德俊慢慢從鄉村風物摸索到了地方民俗,又觸摸到老百姓的生活智慧。他小學五年級時接觸到本地一門本土教材,里面有這樣一首講耪棉花地的民謠:“頭遍淺,二遍深,三遍四遍下狠心,五遍六遍淺上來,七遍八遍莫傷根。”農民總結,棉花一生需要八次耪地,每次耪地深淺要求都不同,只有在合適的時段用了合適的力度,才能收獲銀花一片。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代社會人流密集,語言碰撞更激烈。方言是母親對自己兒時的呼喚,是一種最本能的發音方式。透過這些即將消失的“土詞兒”,人們可以回味那些曾經溫暖童年的記憶。李德俊一如既往地守護著家鄉的方言,因為方言和地域文化血脈相承,方言早已根植在他的骨髓里。他一直認為:方言,伴隨著人類語言的誕生而出現,在浩瀚深邃的歷史長河里繁衍。方言是解讀地域民間文化事象的密碼,是研究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它承載著一方社會發展的諸多元素。拯救、保護方言并不是方言本身,而是方言所承載的厚重的文化內涵。有些方言如果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最終會退出歷史舞臺,這也是語言自然進化的正常歷程,是語言發展的自然規律。毫無疑問,保護、使用、重視方言也應該與時俱進。
對史學有所研究的陽信一中教師李觀偉,還特意考究了中國方言研究的史學脈絡:方言研究古己有之。漢楊雄始著《方言》,特別是清一代訓詁學家、音韻學家輩出,著作頗豐?!蛾栃欧窖约汀吩谔厥獾臅r代,記錄瀕臨消失的文化,也算是有開創性和歷史性的貢獻。
結伴采訪李德俊,是因為我們曾經是“大文化圈”的同路人。但退休以后,他卻選擇了一條全新的方言研究之路。因此,真正走進他、讀懂他也許還需更長的時間。在最后一次采訪的臨了,他思緒許久,好像對自己方言研究做了一個總結:我是在魯北平原紅土地上生長的孩子,體內流淌著地道農民的血脈。從小聽慣了鄉親們的嬉笑怒罵,看慣了從土屋頂上升起的裊裊炊煙?!蛾栃欧窖约汀穼懙降谖寮畹驴≡絹碓礁杏X到自己的才疏學淺,勢單力薄。他希望,方言的研究、挖掘、整理,任重道遠,獲得更多同任的支持和參與,一路同行。他堅信:天道酬勤勤能補拙,一路艱辛一路歡歌。
馬光增
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商店鎮馬騰霄村人
先于山東教育學院(現齊魯師范學院)中文系畢業
后于山東大學古典文學碩士研究生畢業
先短暫留校,旋任陽信三中、陽信一中教師、縣委新聞科長
后供職于新華社山東分社、《人民日報.海外版》、《經濟日報.農村版》等報媒
現創辦北京今日采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領新傳媒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作為資深媒體人,
在從事新聞工作過程中,記寫了大量消息、通訊等,另其報告文學、散文、詩歌等作品散見于各類報刊雜志
在地方史志等古籍史學方面也有所研究
現居北京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