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賢緣
作者:馬光增
認識進賢,是個偶然的機會;了解進賢,則是最近的事情。
羊年剛過,遠在加拿大的小孫子馬克就給我視頻拜年。當我問起孩子需要什么禮物時,孩子告訴我,他們那里一年級開設華語班,設有書法課。要爺爺給他寄些毛筆、宣紙之類的文具用品過去。并說,方便的時候多寄些,他的好多同學也非常需要。
小孫子的要求,無疑就是命令!
一個周末的上午,我乘地鐵匆匆趕往全國最大的古玩藝術品市場----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一進大門,巧遇了我在北大珠寶鑒定班學習時的班主任,北京潘家園國際民間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鑒定師師俊超老師。寒暄拜年之后,我說明來意。師老師帶我徑直走進市場中部的“文房四寶”區,指著柜臺內一位年過五旬的賣家老板對我說:“你找老楊吧,他是我們的老商戶。他經營的‘文港毛筆’全國聞名,質量好,種類也全”。
見是市場老總引導而來,老楊非常熱情地與我攀談起來。老楊自我介紹說:他是江西省進賢縣人。在潘家園舊貨市場租賃柜臺,經營毛筆生意已有十年之久。他們老家的文港鎮是全國首數的“毛筆之鄉”,毛筆產業從業人員超過2萬人,毛筆產量達8.5億支,每年銷售額占國內總量的80%左右,產值近30億元。文港鎮擁有中國文房四寶的大型交易中心,還是全國最大的毛筆材料市場。文港小鎮及周邊的人們一生都在給文化人“打工”。
“東晉時期書法家王羲之就專用‘文港毛筆’。”說到這里,老楊流露出頂禮膜拜般的神圣與驕傲。但我肯定他一定不是故弄玄虛,因為我知道,王羲之曾做過臨川郡太守。不過,那時的進賢、文港只是臨川郡轄下的小村鎮。
到清朝,文港鎮的名筆店鋪已是數不勝數。“紫光閣”“文照軒”等名筆店沿街兩面排開,商品琳瑯滿目,應接不暇。這里還有乾隆皇帝親筆御題的匾額,讓其定期上奉朝廷御用貢筆的“周虎臣筆莊”。可見,當年擁有一支文港名筆,是多少文人墨客的夢寐以求、朝思暮想啊!
早在2006年6月,“文港毛筆制作技藝”被列入江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進賢的驕傲,是文港的盛譽!
這位江西老表很健談。看起來,他不像是個生意人,倒像是個毛筆制作藝術的解說員,我這個外行只有洗耳恭聽的份兒了。
“老楊,當導游了?還賣不賣貨啊!”鄰攤的一位女士插科打諢,笑哈哈地提醒他。
老楊不好意思,轉而才開始介紹起柜臺上的毛筆來。
我記起唐宋文學文碑中占有至高地位的一位名人,他就是進賢縣文港人,被稱為“太平宰相”的晏殊。他和他的第七子晏幾道在宋詞史上留下厚重的筆墨,開創了北宋時期的婉約詞風。
說起晏殊,他的每一首詞,都是那么美,不論是辭藻,還是意境,讀來口角噙香,令人吟唱不絕。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晏殊總有這樣的能力,將人生的感悟融入到清麗的語言之中,當我們緩緩讀完這首小詞,對時光流轉,對人生轉瞬即逝又有了新的體悟。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傳唱千古的名句。花開花落,我們無可奈何,燕子來去,我們無力挽留。“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不禁悲從中來。
且看晏殊的兒子晏幾道的詞吧——
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鐘
彩袖殷勤捧玉鐘,
當年拚卻醉顏紅。
舞低楊柳樓心月,
歌盡桃花扇底風。
從別后,
憶相逢,
幾回魂夢與君同。
今宵剩把銀釭照,
猶恐相逢是夢中。
如此情感細膩的刻畫,營造出了一種凄美感傷之境,使得我們讀了之后,立馬能夠感受到小晏的一片義長深情。
進賢這片土地生就了晏殊,晏殊這位大家譽美了進賢。
我又記起去年在《作家報》編輯部,翻閱過一本文學期刊《軍山湖》,這正是進賢縣文學愛好者們的組編。期刊開本不大,詩歌、散文、圖畫應有盡有,圖文并茂,別開生面。讓人們從字里行間、濃墨重彩之中,體味到進賢的山水田園、風土人情是絕無僅有的美好!
據此可見,進賢縣歷史文化積淀有多么深厚,地方政府對國學經典文化建設是多么重視,當地文人墨客于文化盛宴之中是何等陶醉呢!
老楊的介紹,唐宋文學的陶冶以及《軍山湖》期刊的感染,讓我浮想聯翩:可以想象,進賢一定是“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的神奇之地。山環水繞,峰巒疊翠,城在湖中,湖在城中,風光綺旎,景色怡人。自然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
我就想,莫不是進賢人都是文人墨客,都會成為藝術大師?也許只有在這富有靈氣的山水之間,才能生就造化出這樣的“才子之鄉、文化之邦”!
忽然間,我覺得我與進賢有了一種莫名其妙的緣分,突發奇思妙想:既然崇尚詞宗晏殊,尊崇藝術創造,熱愛江南山水,何不到進賢走一遭,親眼目睹那里江南山水的清秀迷人,尋譯那里文化積淀的厚重與根基,欣賞那里獨樹一幟的藝術塑造呢?!
年齡不是問題,山水阻隔也不是問題,路途遙遠更不是問題,只要我心所想,我志所向,我心中的夢呵,就一定能夠實現!
作者簡介
馬光增
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商店鎮馬騰霄村人
先于山東教育學院(現齊魯師范學院)中文系畢業
后于山東大學古典文學碩士研究生畢業
先短暫留校,旋任陽信三中、陽信一中教師、縣委新聞科長
后供職于新華社山東分社、《人民日報.海外版》、《經濟日報.農村版》等報媒
現創辦北京今日采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領新傳媒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作為資深媒體人,
在從事新聞工作過程中,記寫了大量消息、通訊等,另其報告文學、散文、詩歌等作品散見于各類報刊雜志
在地方史志等古籍史學方面也有所研究
現居北京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