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小傳——劈柴大爺
作者:張魯平
劈柴,乳名,學名張玉財。不知其父母何因,給他取此乳名。他是本族大爺,識字不多,但天資聰明,擅木工,是出了名的能工巧匠。
劈柴大爺生于一九一六年臘月,幼年喪父,家境貧寒。八歲那年,由族長做主,拜同村異姓人周傳河為師,學木工手藝。按契書規定:學徒三年,幫師三年,其間包吃包住無工錢。六年之后出師,但不得操本行于本土本鄉,即不得與師傅爭活干爭飯吃爭錢花。母親為了讓兒子活命,有口飯吃,含淚按下手印。六年間,師傅手把手地教他“十八般武藝”,雖沒少遭師傅白眼戒尺和師娘數落,沒少給師傅家打掃庭院,沒少給師父師娘端洗腳水倒尿壺。但是無論受了多大的委屈和打罵,師傅精湛的手藝總算學到手了。
劈柴大爺二十多歲就成了方圓幾十里的知名木匠,從此家境大變,買地置房,土地十八畝,瓦房十二間,成為當地富戶。正應了老子“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的話,一九五〇年八月二十日,國家政務院頒布了《關于劃分農村階級成份的決定》,全國農村開始根據家庭占有土地房屋等資產多少劃分階級成份,劈柴大爺家首當其沖地劃為地主,為此劈柴大爺三十歲才娶上媳婦。文革時期,劈柴大爺脖子上掛著牌子受批斗,每日罰去掃大街、掏糞坑。劈柴大娘受不住羞辱,與其離婚,帶走三歲的兒子。劈柴大爺神經好像受了刺激,整日自言自語:“有米有面是夫妻,沒米沒面兩分離。毒蜂窩里飛毒鳥,天下最毒女人心!”村子里不少人把他當作另類,不愿搭理他。
好在劈柴大爺木工活好,又是熱心腸。誰家蓋房做梁,誰家安家打桌椅板凳床柜,非他莫屬。先是請他看樹買材,尋本村或周邊村莊樹木哪些適合做房梁,哪些適合打家具,劈柴大爺替主家討價還價買下。近六十歲的人了,還能噌噌爬上高大的樹干、樹杈,躥上跳下,動作麻利得像只猴子,敏捷輕快。劈柴大爺獨具慧眼,左瞧右看,一棵樹的用途便也了然于心。從伐木、解木、晾曬、烘干、測繪、設計,到打線、刨板、鑿竅、粘合、定型、雕琢、抹縫、上油、刷漆等多道繁雜工序的完成,劈柴大爺算計得嚴實合縫,滴水不漏。所以村子和十里八村蓋房子打家具的,都少不了劈柴大爺這個絕活高手。
當年大力普及樣板戲,大隊部成立宣傳隊。由于劈柴大爺天生一副好嗓子,動作利索,身子輕巧,舞刀弄棒是把好手,因此被選進了宣傳隊。由他扮演《智取威虎山》中的座山雕、《紅燈記》中的磨刀人、《奇襲白虎團》中的偽連長,锃亮大刀耍得呼呼作響,武打動作咄咄逼人,堪比電影里的角色演員賀永華谷春章王長清。
村里宣傳隊排樣板戲,急需大量手槍步槍、大刀長矛等道具。大隊書記不得不親自登門求助于劈柴大爺,劈柴大爺滿口答應,說只要給他木頭,三天之內便可刻造出一百支手槍步槍大刀長矛等道具,且可以假亂真。果真如此,劈柴大爺說一不二,第三天傍晚,一百支逼真的刀槍長矛齊刷刷地排列在演出現場。從此劈柴大爺更是名聲大振,十里八村上門求助者絡繹不絕。但劈柴大爺分文不取,求助者過意不去,來時順便給他買兩盒豐收牌香煙幾個荷葉茶作為酬謝。
一九七〇年盛夏,有一四川女子家鄉遭水災,丈夫去世,只身帶著一兒一女流落到我們村。在好心人的撮合下與劈柴大爺結為夫妻。從此劈柴大爺連牛帶車一鞭趕,有妻有家,有兒有女。兩年后妻子生下一子,取名來寶。
如今,來寶建筑學院畢業后,承繼父業,成為省內知名建筑設計師,在室內裝修、家具設計制造行業頗有聲望。
二〇一〇年我回鄉探親,拜望劈柴大爺,已九十有四。但身體康健,精神尚好,面帶微笑,說一生知足心安矣!
二〇二四年七月二十二日于岱下
作者簡介:
張魯平,山東鄒城市人。中學高級教師,山東省寫作學會會員,泰安市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散文集《風雨·往事·故人》一部,回憶錄《歲月如歌》一部,論文集《中學語文教學與研究》一部。其作品散見于北京《作家報》《齊魯晚報》《泰山文藝》等報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