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印
作者:王德興
當歲月之舟駛入甲辰之秋,我的軍旅之樹也結出碩果。
——近日,組織為表彰我從戎報國40年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向我頒發(fā)了一枚“一級國防服役紀念章”。以此為標志,我的軍旅生涯也行將落幕。
在長達數十年的直線加方塊的生活中,我歷任戰(zhàn)士、班長、排長、指導員、干事、政治處主任、學術編輯、學員隊政委和研究室主任等職。雖然也從事過十多年的行政管理工作,但絕大部分時間還是搞技術性工作,如學術編輯、理論研究等。如果為自己做個盤點,不能說是著作等身,但也盡心盡力、創(chuàng)造性開展工作,在風雨兼程中,留下一串或深或淺的腳印。
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我感到有三個:
第一個“腳印”:《解讀空軍“三項整治”——與轉型變革中的40萬將士共勉》。這本并不算深奧、僅24萬字的學術性專著,卻換來了空軍主管訓練的中將領導的首肯,責成機關有關部門“發(fā)全空軍處以上干部人手一冊”。這其中奧妙何在?
21世紀初,以高新技術引領的空天時代迎面而來,反映在軍事領域就是外層空間軍事化、空天軍事一體化明顯加劇。當時的空軍司令員許其亮上將敏銳地意識到:在這種大勢下,空軍作為高技術軍種,絕不可能置身事外,相反,必須積極作為,緊抓機遇、迎接挑戰(zhàn)。為此,空軍黨委作出決定:在全空軍范圍內進行“三項整治”,用三年時間建系統(tǒng)、立標準、改模式,打牢轉型發(fā)展基礎;再用三年時間建立和形成新的標準體系、模式機制和法規(guī)制度,構建信息化軍事訓練和管理體系,最終實現(xiàn)信息化轉變。其目的,就是力求通過深化改革加快空軍轉型,“努力建設一支與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要求相適應的強大的人民空軍”。
如此長的跨度、如此廣泛的領域,這樣宏大的改革無疑是擺在40萬空軍官兵面前一道全新的時代課題。那么,基層官兵究竟對“三項整治”開展的時代背景和客觀原因、重大意義、理論基礎以及“三項整治”與落實新《綱要》的有機聯(lián)系等一系列問題,應如何理解和把握?我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與思考,把官兵們普遍關注諸多熱點、難點、疑點問題具體歸納成100個具體問題,然后請在關專家和部分研究生進行逐一解答。對一些現(xiàn)實中不好解答的問題,就本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和洋為中用的原則,充分借鑒世界強國空軍在空天建設方面的最新理論探索和實踐經驗,加以系統(tǒng)提煉、科學點評,力求做到融會貫通、了解方法,辨清路徑,啟發(fā)思想,開拓視野。
比如,在闡述開展“三項整治”必要性及原因的時候,我曾概括了這么一段話:“雖然過去我們收獲了無數光榮,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空軍現(xiàn)代化水平與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zhàn)爭還不相適應,軍事核心能力與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的要求還不相適應。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懂得抓住機遇,學會迎接挑戰(zhàn),心存憂患在創(chuàng)新中謀發(fā)展,懷揣夢想在改革中求生存:努力學會用檢討性思維來自省,下決心革除積弊,增強開辟未來的信心和勇氣,最終實現(xiàn)戰(zhàn)略轉型”。再如,我們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歸納提煉出“要突破機械化條件下注重單一兵種、單一武器平臺訓練的思維定勢,確立以信息、網絡為主導,注重體系作戰(zhàn)能力的建設理念,推進空軍軍事訓練向信息化轉變”等七種應著重突破的思維定勢和確立的理念。所有這些,都對幫助官兵統(tǒng)一思想、加深對空軍黨委決策部署的理解,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本由空軍領導作序的理論讀物下發(fā)后,被廣泛運用到空軍機關、部隊尤其是基層單位“三項整治”的理論研究和具體實踐中,成為推動整個空軍“三項整治”的重要參考和實用工具。
這件事啟示我:熱難點任務面前能不能主動靠前思考,創(chuàng)造性地作為,有鐵一般的擔當,是衡量一名研究員是否稱職、敢不敢擔當的一塊“試金石”。只有乘勢而上,堅持問題導向,把自身的知識和理論優(yōu)勢最大限度地融入到為機關和部隊的排憂解難上去,才能真正體現(xiàn)價值、獲得認同。
第二個“腳印”:《文化軟實力與空軍轉型建設》。該書趕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決定之前成功面世,并摘取了“第二屆空軍軍事理論創(chuàng)新優(yōu)秀專著”獎,不是實至名歸,而是源自對文化重要性的高度認同。
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就在本年度伊始,也就是2011年1月,我和院內外有關專家一道,編著了一本題為《文化軟實力與空軍轉型建設》的學術專著。作為空軍第一本系統(tǒng)探索空軍文化建設的書,該書榮獲了“第二屆空軍軍事理論創(chuàng)新優(yōu)秀專著”獎。之所以有此斬獲,除了從理論上深刻揭示了空軍文化若干重要概念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闡明了文化軟實力與空軍轉型建設的辯證關系,系統(tǒng)回顧了人民空軍文化軟實力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概括梳理了外軍的文化建設與發(fā)展狀況;重點探討了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加強空軍文化軟實力建設等重大問題之外,還破解了空軍部隊在文化建設中多年未能解決好的基本概念問題。比如,對究竟什么是空軍文化?它與藍天文化、空天文化究竟是個什么關系卻始終莫衷一是、眾說紛紜。我們通過研究認為,從傳承的角度看,空軍文化從本質上講即為藍天文化,因為這種文化是以廣袤的藍天為背景的;而空天文化則是藍天文化在在空天時代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是空軍官兵在履行我軍新世紀新階段歷史使命,實現(xiàn)空天一體、攻防兼?zhèn)鋺?zhàn)略目標的具體實踐中,所形成的富有空軍特色的精神財富的總和。所有這些,均與國家尤其是空軍將要興起的大抓文化建設的考慮不謀而合。是巧合還是預有先知?在年終向從空軍機關和院外聘請的專家作軍事理論成果獎的評選作關于該書的創(chuàng)新點陳述時,我曾講了這樣一段話:“尤其需要說明的是,此書面世之際適逢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當口,機關和部隊的部分讀者也對該書給予了高度關注與充分肯定。但這絕非意味著我和我的合作者們有先知先覺的預見能力,憑心而論,本書之所以能應運而生,靠的是一名軍隊院校工作者對文化天然的那種親近與崇敬,因為我始終感到:文化無論是對于一個國家還是一個民族、一支軍隊,歷來都是十分重要的;此外,還有一個更直接的理由,那就是幫助一位戰(zhàn)友完成一個未競的心愿。也許,大家在本書扉頁所羅列的作者名單中會發(fā)現(xiàn)一個加了黑色方框的名子。誰呀?她就是全軍第一位戰(zhàn)略女博士——季巖大姐。2010年3月,她因積勞成疾而離開了我們。臨終前她十分關注并致力于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努力構建一個與空軍高技術軍種屬性相適應的大文化體系。正是源于對她的敬重和對文化重要性的高度認同,才使我和我的合作者們以極大的身心投入、快速完成了這本書。”
此書的成功,從一個側面說明:真正好的研究成果,不是強迫拼湊出來的,而是源自高度的責任認同與行動自覺。
第三個“腳印”:《強軍夢:官兵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熱點解讀》。眼睛朝上盯熱點,重心下移搞服務,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角度滿足基層官兵理論武裝亟需。成果不獲獎,不能證明不是好作品
黨的十八之后,習近平主席站在時代和戰(zhàn)略全局的高度,對全黨全國提出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戰(zhàn)略思想;對軍隊提出了“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牢記堅決聽黨指揮是強軍之魂,牢記能打仗、打勝仗是強軍之要,牢記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是強軍之基”的根本要求。如何結合全面學習落實黨的十八大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目標新舉措,把習主席關于建軍治軍的最新的指示要求幫助機關、部隊更好地領悟強軍之略、牢記強軍之要、夯實強軍之基、堅定強軍之路,是新形勢下軍事理論工作者的職責所系,也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搞好理論武裝的當務之急。基于此種考慮,自2013年初開始,我會同部隊、機關和本部的部分從事政治工作和軍事理論研究同志,成立了一個由15人組成的課題小組,經過歷時半年多的努力,終于推出了《強軍夢——官兵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熱點解讀》。
本書著眼部隊尤其是基層官兵理論武裝亟需學習掌握的諸多熱點理論問題,進行了全面、立體的理論解讀和創(chuàng)新思考,重點詮釋了強軍夢的內涵,探討了空軍部隊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落實十八大精神,加速推進國防和軍隊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踐途徑,對于增強廣大官兵的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成果被廣泛運用到全軍尤其是空軍基層部隊開展的“堅定信念,鑄牢軍魂”主題教育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中;同時,還為軍隊院校進行的全軍院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學檢查評估提供了現(xiàn)實支撐,受到基層部隊和官兵的歡迎與好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專著重點對如何創(chuàng)新發(fā)展軍事理論、如何深入推進軍隊組織形態(tài)現(xiàn)代化構建中國特色現(xiàn)代軍事力量體系、如何高度關注海洋太空空間安全等重大問題,逐一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與分析,這對進一步加深理解、明確落實路徑具有啟發(fā)與推動作用。
盡管后來由于種種原因,該專著沒有獲得任何形式的獎勵,但因其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內容的全面性、深刻性與完整性而凸顯出應有的實用價值,直到今天,在部隊和部分研究人員的書架甚至辦公桌上,還時常見到這本書的身影。這就啟示我們:搞研究工作,既要眼睛向上盯住上級指示要求和理論熱點,更要重心向下最大限度解決基層官兵的理論亟需,只有堅持對上與對下的統(tǒng)一,才是最好的履職盡責,至于獲不獲獎,其實并不重要,關鍵是作為理論研究成果,究竟對社會實踐起到了什么作用、發(fā)樣了何等功能。
我感到,所謂歷史就是歷代人接續(xù)奮斗的綜合集成。“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在巍峨的鋼鐵長城里,我只是一塊磚、一塊石,始終站定自己的哨位,奮力挺起應有的擔當。因為,民族復興,需要每個人的忠誠與奉獻。
我驕傲,我是一名“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的軍旅人;我自豪,我是“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齊魯游子!
作者簡介:王德興,山東人,專職研究員,現(xiàn)居北京,曾著有《強軍夢》、《以各種方式走向你》等多部文集。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