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母親
作者:李春影
又是一年人間四月天,思念不斷打開我記憶的閘門。那是六年前的一天,春天剛剛到來,母親卻永遠永遠的離開了我。
如果母親還健在,現在已84歲高齡了。母親個子不高,深邃的大眼睛,年青時梳著長長的辮子。母親生育了我們姊妹九個,最大的是姐姐,老二是大哥,從排行老三到排行老八的我都是女孩,還有一個排行老九的小弟。
自從母親去世后,常常在不經意的一瞬,我眼里就會浸滿淚水。我將母親生前用過的小木桌,支在家中的陽臺上,靜靜地讀書、寫字,大多是情不自禁地發呆亦或回憶從前。午后的陽光像金子般灑滿木桌,將木桌曬的暖暖的,輕輕地撫上,就像依偎在母親的身邊,倍感溫暖。在無數個這樣思念的日子里,細數著母親陪伴我長大的點點滴滴。我也常常想不明白,在那樣物質匱乏的年代,沒有多少文化的母親,該是靠著怎樣的勤勞、樂觀、堅韌拉扯她的九個兒女長大成人的。不僅沒有讓這一幫孩子跟著她受苦,還一門心思的供我們到外地去讀書,接受更好的教育。更難能可貴的是讓我們從小心中就有夢想,有努力向上的目標。當我成為孩子媽媽時,才深深體會到母親拉扯這么多孩子長大成人是多么的不易!
那日,在書房整理母親的遺物,不經意中翻到母親的日記本。這個棕黑色日記本是我單位十多年前組織知識競賽的獎勵,我把日記本送給了母親,讓她分享我獲得榮譽的快樂。從此,母親便開始用它記錄生活的點滴。里面有她經手的收入、支出,有每年春節哪個孩子給她買手飾、壓歲錢的孝心,有她遠在老家的兄弟姐妹及晚輩的住址和電話,有我們姐妹,什么時候出差,什么時候回來,弟弟又去做什么買賣了……日記本靠后一頁,從上到下,寫著我們兄弟姐妹九人的出生年、月、日、時,我還沒有想太多,接著往下看,最下面又寫道:“以后如果你們姐妹九個誰不記得自己的出生日期了,你們就翻一翻媽媽給你們留下的日記本”。落款是“寫于2008年元月12日”。母親記的日記有繁體字,有簡體字,也有許多錯別字,一行行,一頁頁,密密麻麻,記錄的是生活的點點滴滴,放不下卻是她對九個兒女的牽掛!瞬間我潸然淚下。
兒時的記憶里,總有一個場景,朦朧天色,伴隨著三三兩兩的燈,清晨里,一聲聲雞鳴和巷子深處輕輕淺淺的狗吠,還有菜場里時高時低、隱隱約約的嘈雜聲。最難忘的是母親和父親悄悄起床,裹著厚厚棉襖,拉著他們前一天晚上整理好的貨物,無比堅定地奔向菜場的腳步聲。一年四季,父親負責到外地進貨物,母親在鎮上擺地攤兒。本是瘦弱、白發、駝背的母親,站在地攤兒前,卻頃刻間變得那么挺拔、有力。地攤兒上的物品也隨著春夏秋冬四季變換,一應俱全。人來人往,目之所及,除一應俱全的生活日用品,還有一個面帶微笑,極富熱心,童叟無欺的守攤兒人。時不時傳來她那販賣的吆喝聲。那聲音,穿過時空,歷經歲月的沉淀,仍然在我的耳畔回蕩。日子緘默無聲,母親依然早出晚歸,不慌不忙,用行動闡釋著勤勞、善良和堅韌,用微笑接納困苦的生活。這早已成為小鎮上他人眼中一道風景。也許,你并不知道,那個小攤兒,是一位母親拉扯著九個兒女,向往美好生活的支柱和夢想。就這樣,母親用如浩瀚星辰般的母愛,讓我們在無比黑暗中相信光明就在眼前,用甘露清泉般的母愛,源源不斷為我們輸送拼搏、奮進的能量!從小兄弟姐妹就深知母親的不易,在大姐考上水利大學,走出小鎮的影響和帶動下,除了哥哥初中畢業,成了家中的頂梁柱,二姐、三姐出嫁外,其余都紛紛考上大學、中專,走出了小鎮。母親也成了小鎮上最讓人羨慕、最讓人欽佩的人。
每當生活中遇到坎坷,我總會想起地攤兒前母親的身影,想起母親不畏艱難,執意供我們讀書走出小鎮的那份堅定,想起母親的教導:等你們長大了,走出草原,走向更廣闊的天地,都不要忘記要為家鄉、為社會、為國家多做有意義的事。母親的教誨以及童年她為我們筑起的那個溫暖的家,早已成為我生命的底色,牢牢鋪墊在心底。是呀,如今的成長和幸福生活的背后,不就是這樣偉大的母親,用她畢生的心血化作如此細膩的愛滋養的嗎?!
作者李春影供職于西烏珠穆沁旗檔案史志館。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