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玉門關
作者:何鈴領
玉門關給予我最早的印象,要追憶到孩提時代,那是在小學課本上讀了盛唐邊塞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沒曾想,在前些年我竟先后三次探訪詩中所提到的連春風都吹不到的玉門關。只身站立在玉門關廣袤無垠的戈壁灘上,切身感受到了它的荒蕪;撫摸著塵封已久的關隘里的遺跡,也感悟到它的滄桑巨變;奔跑在它那遙遠的歷史長河和揮之不去的文化印記里,我不禁追問,你曾經的蒼涼離愁,繁忙和輝煌都去哪兒了?
荒蕪無垠?!包S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毙凶咴谟耖T關這一望無垠的戈壁灘上,我們放空自己,但我還是情不自禁地隨口誦讀出這首邊塞詩名篇《涼州詞》,也是它給我玉門關的第一印象,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依然有那么幾分蒼涼的感覺。課本里的玉門關離我很遠很遠,遠得幾乎看不見它的身影;眼前觸手可及的玉門關遺址卻離我很近很近,近得幾乎聽得見它的呼吸。玉門關,始建于漢武帝時期,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是中原進入西域的門戶,成為西漢王朝構建整個北方軍事防御工程的歷史縮影,也是當年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此關隘緣何稱為玉門,因要向中原源源不斷地輸入西域及和田的美玉必須經過此“門”而得名。后又因修筑酒泉至玉門之間的長城,故隨之設立了玉門關。
在茫茫無邊的戈壁灘里舉目遠眺,不乏有荒漠、草甸夾雜其中。我和我的小伙伴們徒步了好久好久,不知哪里是盡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正好表達了此時的心境,廣袤和荒涼,以及廣袤和荒涼給人帶來的孤寂。我們一邊走一邊體味這個曾經春風都吹不到的地方給人是怎樣的一種感受?!按猴L不度玉門關”寫盡了邊塞的荒蕪寂寞和寒苦,其實玉門關就是當時邊關荒蕪寂寞和寒苦的代名詞。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上,曾經是金戈鐵馬出征西域收復西域的咽喉要道,也是駝鈴聲聲開辟古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者。時空好神奇啊,同樣的一個地方不同的時空,它所經歷的人和事大相徑庭,演繹的歷史也完全不一樣。這片廣袤的土地早已恢復到它平靜的時空,但它的平靜好像在向我們訴說著她千年前的不平靜,當然正是它往日的不平靜才迎來了今天的平靜。無論是早已逝去的不平靜,還是今天來之不易的平靜,它都依然是那么的荒蕪。今天的人們在它的荒蕪中尋覓到一些小情調:早穿棉、午穿紗、晚上圍著火爐吃西瓜。因為這里一年四季干旱少雨,且早晚溫差大,這也是它荒蕪的自然環境所致。鑲嵌在這荒蕪之上的是那顆依然讓人怦然心動的小方盤城,與小方盤城相伴的有點綴其中的幾座城址和若干座烽燧以及很多段長城遺址,還有那條讓人感到欣慰的靜靜流淌的疏勒河。疏勒河流淌的不止是潺潺河水,她蕩漾的還有纏綿柔情。不然的話,這些寂寞難耐的戈壁荒漠怎么會在這里摟著她一待就是兩千多年呢!
生命頑強。游歷玉門關的日子里,我們每一次去,小伙伴們都忙中偷閑在燥熱的戈壁灘上挖蝎子,說野蝎子在市面上價值不菲,泡制的蝎子酒就更值錢了。他們先將戈壁灘上較大的石塊搬開,再將躲藏在下面的蝎子裝進空礦泉水瓶子里,帶到營地洗干凈后用高度白酒、肉蓯蓉、枸杞等藥材按照中醫要求的分量比例,在玻璃瓶里進行密封泡制一周即可。我對此并不感興趣,但蝎子在常年干躁的戈壁灘上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引起我的關注。我不解的是,它們在如此貧瘠的戈壁灘上能夠頑強地生活、有著強健的體魄,并能隨時保持攻擊的戰斗狀態著實令人佩服,常言道“環境造就人?!闭绠斈暝谟耖T關戍邊人一樣,在如此惡劣的環境里,能夠駐守邊塞,防止外族入侵,確保邊塞的穩定做出了歷史性貢獻,讓人肅然起敬。我的腦海里立刻浮現了古代戰場上的畫面,穿越歷史時空我身披鎧甲手擎長矛策馬奔騰關外,大喊一聲“殺——”,爾后千軍萬馬緊隨我身后一齊沖向敵陣,只殺得入侵者人仰馬翻片甲不留;又好像在關口迎接西域各國前往中原朝拜而路過此地的駝隊,他們畢恭畢敬,對我點頭哈腰……小伙伴們把泡好的蝎子酒送給我一大瓶,還神秘地對我說這能強身健體,更關鍵的是還能壯陽。雖然我接受了他們的好意,但我不大相信強壯的身體靠喝什么滋補品,且我對自己強壯的身體很自信,終沒有享用而轉送給想要的人了,后來拿去喝了幾日的那兄弟很感謝我,說效果非常明顯。
在戈壁灘上與蝎子同樣具有頑強生命力的,那就是稀稀疏疏的駱駝草、跟前的七八棵胡楊樹和遠處為數不多的馬蘭花兒。它們是戈壁灘上少有的一抹翠綠,讓人感悟到貧瘠的戈壁灘上也有勃勃生機的氣象、頑強生命的意義及生命的可貴。我以為這應是戈壁灘上生命的象征。任憑酷暑炎日和三九嚴寒還有那沙塵暴遮天蔽日的肆虐,它們一直都生長在這里。可想而知,當年的戍邊人就彰顯得更加頑強了。一股崇敬的熱流涌上心頭,我即興賦詩一首《戈壁灘》:
吹一口氣就是狂風呼嘯/揚一把土就是沙塵暴/白天黑夜風吹石頭跑/一年四季寂寞在燃燒/滿天飛塵遮不住馬蘭花兒笑/風雨襲來更綠了駱駝草。
一望無垠的狂野地/有誰敢把你擁抱/看那胡楊林啊/風花雪月樂逍遙。
一條纏綿的小河流/是誰浪花里妖嬈/憶那戍邊人啊/天老地荒開條道。
絲路不朽。穿越歷史時空,追溯玉門關的源頭,我們要感謝漢武帝的遠見卓識和首創絲路先河的雄才大略,為此還拓展了漢朝的疆域。其次我們要感謝玉門關這扇河西走廊的西大門,控制著這條東西方的交通要道。它既是歷史上重要的軍事關隘和駐軍基地,也是西域商賈和中原人員絡繹往來交流的必經之地。玉門關見證了中原王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商貿往來和文化文流。商隊絡繹不絕,使者來往頻繁,那一路駝鈴聲聲穿越此地,可以想像到一派繁忙景象。也可以想像到就是通過這里,中原的絲綢、茶葉和磁器等賦有大漢特色物產開始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西域各國,而西域各國的葡萄酒和玉器等飽含西域風情的商品也相繼流入中原,讓本就煊赫的大漢王朝顯得更加繁榮,皇親國戚顯得更加榮華富貴。
玉門關既是軍事關隘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分界地標,還是文人墨客們詠嘆的遠方。詩人們描述了玉門關繁榮的文化景象和戍邊人戍守望歸的悲涼心情,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重要符號,為古絲綢之路跨入西域增添了幾分凄涼的浪漫。先有王之渙的《涼州詞》之“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后有王昌齡的《出塞》之“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還有李白的《關山月》之“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和《秋歌》之“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除此之外,還有上百首關于玉門關的令人陶醉的詩篇,都深情抒發了對以玉門關為代表的邊塞動人情感。被稱為唐代四大邊塞詩人的王之渙、岑參、高適和王昌齡把邊塞的景和情描寫得淋漓盡致,幾千年來成為了人們難以撫慰的邊塞記憶。這些古詩像史書一樣也記錄了歷史,或反映了邊塞戰爭的艱苦與殘酷和戰爭對人民的傷害,或對戰爭政策的反思以及對英雄主義的贊頌,或表達了戍邊人對親人和家鄉的思念,或道出了對和平生活的向往等等。同時,這些詩篇也給人們傳遞了“團圓彌足珍貴,家國命運與共”的心聲。
玉門關,這個大漠孤煙、鐵馬冰河、醉臥沙場的邊關要塞,成為了很多古代詩人關注的“網紅地”,繼而成為了許多文人墨客邊塞情節的象征。我常想,這個詩情遠方是不是太悲慘了點!站立在玉門關遺址前,想一想它曾經的刀光劍影與悲涼,思一思它曾經的繁忙與寂寥,看一看如今一望無垠的荒蕪和萬里碧空的祥和,再望一望“一帶一路”的美好前景,它的滄海桑田和歷史變遷,讓我百感交集,懷古惜今的思想駿馬狂奔在遼闊的戈壁灘上由遠及近,叫我不得不又賦詩一首《絲綢之路》:
一段長路/一條長河/走了兩千年也走不夠/駝鈴古道/大漠孤煙/一路收獲到歐洲。
東方神韻/西域春秋/駝去精彩/帶回追求/文明之旅/和平之行/心中的絲綢之路天長地久。
一匹絲綢/一杯紅酒/愛上幾輩子還在等候/商貿大道/文化走廊/明天的你更風流。
心靈交融/愛它要留/放飛夢想/愛它也走/開放之門/和諧之家/永遠的絲綢之路再書不朽。
古絲綢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它是聯絡東西方文明的重要紐帶,是開展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的首創,造福了世界也被世界稱道;今天的“一帶一路”傳承古絲綢之路精神,已然發展成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載體,是全球迎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挑戰中的福音。
兄弟情深。來到玉門關,就不能不提它的好兄弟陽關。說到陽關,還是孩提時代讀了小學課本上唐代詩人王維的《陽關三疊》才知道這個如同玉門關一樣古老而遙遠的地方。此關因在玉門關之南,故稱陽關。詩中內容“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抒發了詩人與友人的深厚感情。這既是詩人在送別友人,也是友人在送別詩人啊!詩人王維高超地運用了逆挽的寫作手法,籍助于時空的轉換,將國家的安危、戰爭的戲酷、朋友的情誼和人生的苦短緊緊地揉合在一起,情景交融, 藝術感染力令人震撼。詩篇膾炙人口,千古傳誦。我也曾經多次在為友人餞行時引用過“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句詩,很好的營造了在酒桌上抒懷暢飲的濃厚氛圍。我以為這首詩也告訴了人們,陽關與玉門關是情同手足的兄弟。我是到了玉門關才知道并懂得了它們之間的真摯感情。陽關和玉門關皆為河西走廊之西大門,都是主要的屯兵之地和中原與西域交流必經之地,它們在烽火歲月里的血肉聯系鑄就了兄弟情深。
玉門關與陽關之間有長城相連,玉門關之北與北山對望,南與陽關遙相呼應;陽關以南有城墻連接并有多處烽燧護衛,北與玉門關彼此照應。因而北行出玉門關,南行出陽關。兩關胸懷一條心,力往一處使,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走到了一起。它們虎踞長城,分扼天山南北路的咽喉,為保障絲綢之路之中國段的安全順利發揮了巨大作用。經過歲月的洗禮,它們結下了鐵桿般的友情。這是我迄今為止見過兄弟感情最深、彼此關心最多、相互幫助力度最大、情誼時間跨度最長的一對好兄弟。這樣的好兄弟也許是世間獨一無二的,因為“西出陽關無故人”已經說的很清楚。社會生活中,如果兄弟間相處能以玉門關與陽關這般感情深厚而凝聚力量,就一定能夠所向披靡而戰無不勝,倘若像它們一樣能夠載入史冊就更讓人無限神往了!
天地追問。玉門關,作為中原王朝和之后的歷朝歷代邊關軍事要塞,為抵御外族入侵發揮了重要作用;它還作為中國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象征,為中國段的古代絲綢之路保駕護航,是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共同的歷史文化瑰寶。玉門關的設立和它的歷史變遷,是中國古代邊塞治理和對外交流的一個縮影,對當代我們的國防建設及對外關系的戰略思考仍將帶來某些重要啟示。站在玉門關這片曾經無比悲壯的戈壁灘上,就是挺立在天地之間。玉門關,雖然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霜雪雨的侵蝕與風化,也風干了它的漫漫憂愁,但永遠能夠留下來的是它的精神。它的遺址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巋然不動,這座大漠雄關仿佛在等待天地之間的我向它深情地追問,追問它的歷史文化,它的家國情懷,它的責任擔當,還有它的小關隘大作用……
2024.9.17中秋節
作者簡介:
何鈴領,男,漢族,湖北隨州人,70后,曾在中國空軍20余載。寶雞市作協會員、寶雞市音協會員、陜西省散文學會會員、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發表作品400余篇(首),發布歌曲20余首,作品先后5次榮獲國際、全國、全軍大獎,著有音樂文學集《中國夢 絲路情》、散文集《和愛一起奔跑》等。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