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在山東陽信
作者:馬光增
1948年初春,春暖乍寒。
3月,一個艷陽高照的日子。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化名楊永福),隨中央土改工作團來到渤海區黨委所在地山東省陽信縣,任務是進行完成土改后的建鄉試點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集中調查學習,毛岸英一組三人被安排住進城南河流區張家集村,他與工作團的史敬棠、吳劍迅同住在張元林大爺家的兩間東屋里。里間是一個土炕,外屋放一張方桌,兩把椅子,桌上放著一個時常來客喝水用的花瓷碗。
張家倆老膝無子女,過繼來乳名福生的外甥做兒子,十七八畝地,活忙。毛岸英就像住在自己家里一樣,有空就挑水、劈柴、喂豬,干些零雜活。同來的工作人員都爭著干,大爺大媽不讓他干,可他總是閑不住。開始,老人叫他“楊同志”,看到“楊同志”如此憨厚樸實,后來干脆直呼“孩子”了。
吃過房東三次飯
毛岸英天天與農民打交道,可很少吃老鄉們家的飯。在張大媽家住了三個多月,據張大媽的兒子張進登老人(福生)回憶,也僅僅只有三次。
一次,毛岸英去渤海區黨委開會,受涼感冒,發起高燒。張大媽硬是把他按在自家的熱炕頭,蓋上被子,端來姜湯,緊接著又煮了一碗熱乎乎的面條,端到岸英面前:“孩子,多吃點,多喝點,出出汗就好了?!卑队㈦p手捧著碗,激動得熱淚盈眶。
又一次,毛岸英他們幾個人工作回來,正逢張家熬了菠萊湯。當時是春天,蔬菜少,大媽招呼岸英他們說:“孩子,你們喝點菜湯吧。東奔西走的,喝喝不上火?!闭f著,拿碗要給岸英他們盛。岸英說:“大媽,我自己來吧?!彼吹藉伬锸5牟欢嗔耍瑸橥槭肪刺摹莿ρ竷扇朔謩e盛了半碗,又用自己的小鐵碗盛了一小勺。
還有一次,那是個大熱天,岸英外出獨自回來,隨口說了句“天熱吃不下飯”的話,大媽聽到了,她趕緊煮了碗面條,還荷包了兩個雞蛋,送給岸英。這碗面條,其實岸英沒有吃。據與之西鄰,曾與大媽家因瑣事有過矛盾的張進禮大媽說,楊同志把面條送到她們家,還說:“大媽,元林大媽讓我給您送來的?!眱杉液虾煤蟛胖?,楊同志和這碗面條為兩家的和好起了化解作用。
鬧媳婦和看娃娃
毛岸英住在張家集時,才20幾歲,也好喜好樂,甚至還有些大大咧咧,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張大媽家12歲的小兒子福生,常拉著“楊哥哥”的手,在村里轉,串串門,了解每家每戶的生產收入情況。陽信盛產鴨梨、紅棗、花生,每次串門,小福生和幾個小伙伴都少不了跟“楊哥哥”要這些“好吃的”,不給買就不領路!
有一次,村里一位叫張觀廷的小伙子娶媳婦,小福生拉著“楊哥哥”來了?;ㄞI剛停下,一群年輕后生叫嚷著,簇擁著,擠得花轎搖搖晃晃。在一旁的岸英,未見過這種場畫,急了,萬一擠壞了花轎,摔著新娘咋辦?他急忙撥開人群,三步并作兩步,來到花轎跟前,一手掀開門簾。猛然,有人拉了他一把:“哎,楊同志,你不懂俺這兒的規矩,哪有爺們接新媳婦的?”說得岸英滿臉通紅,尷尬地縮回來。原來,兩位接媳婦的大嫂進來了。農村有句俗話,叫“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從幾千里外而來,對魯北鄉村土野之事,岸英不懂,也就不足為怪了。
鄰居禿嫂子(俗名)生了對雙胞胎,岸英聽說后,非要去看看孩子,慰問慰問。可還沒有滿月,那怎么行呢?鄉親們勸阻了他。待到孩子月滿之后,岸英馬上就來了,他對兩個孩子左看右看,又看了一眼大嫂,興奮地鼓起掌來,問身邊的老人:“大媽,你們這里怎么一窩窩地生呢?”說得大家都哈哈大笑起來。
有事就去找“楊同志”幫
離張家集不遠有一個村莊叫史家圍子,華東軍區劇團來渤海區慰問演出,就在這里扎戲臺子,演出京劇《三打祝家莊》。老鄉們從沒見到過這么高水平的演出,都惋惜只演了一個晚上,不過癮。于是,大家就去找“楊同志”。毛岸英經不住老鄉們的軟纏硬磨,趕忙跑到區里,向領導作了匯報,區里趕緊派人把去惠民演出的劇團硬從半路上拉回來。晚上,當地的老鄉們又樂滋滋地看了一場京劇《紅娘造反》(即《紅色娘子軍》。
村里發展生產要搞副業,岸英建議生產豆芽賣,給村里增加收入??删G豆是緊俏糧食,從哪里來?老鄉們又來找“楊同志”幫忙了。岸英讓史敬棠領著兩個村民去區糧站買,區糧站有,可不隨便賣。岸英只好寫了一張紙條,蓋上印章,讓史敬棠到區里說明情況和原因。天沒黑,綠豆就拉回來了。
老鄉們說:“有事去找楊同志,他能為我們辦事?!?/p>
告別
7月初,是驕陽似火的日子。毛岸英接到中央要他回去聽從重新安排工作的來信。
楊同志要走了,消息不脛而走。鄉親們都紛紛趕來送別。張大媽更是手腳不停地忙里忙外,。為岸英洗凈了衣服,包好新做的鞋襪,還炒了花生、玉米花,煮了紅棗、雞蛋。“孩子,最后一個晚上了,跟大媽住在一起吧。”那一宿,張大媽千叮嚀,萬囑咐,要小心,要來信,要回來看看,全家人一宿沒合眼。
第二天一大早,毛岸英動身了。身上穿的依舊是來時的舊灰軍裝:胳膊肘上有兩個補丁、胸前掉了兩個扣子的褂子和三四處補了補丁的馬褲。
天上的烏云壓得很低,飄灑著密密的細雨。
“孩子,要不明天走,你看這天這道的?”大媽紅著眼圈說。
“大媽,軍區的車還在等著呢?!泵队⒉桓艺劭创髬尯退托械娜藗?。
“孩子,那你就走吧,路上要小心!”
“放心吧,大媽。”
汽車漸漸遠去,張大媽和送行的人們,仍然站在雨中,拭淚揮手,目送著汽車消逝在遠方。
站在一旁的小福生,喊著“楊哥哥”,嗚嗚地哭出聲來。
毛岸英走后的第10天,鄉里在張家集村北的楊樹林里開會,兩樹之間,懸掛著一張畫像,主持人指著畫像,介紹說:“這就是我們前幾天剛送走的‘楊同志’,他真名叫毛岸英,是毛主席的兒子。鄉親們驚訝地睜大眼睛,仔細端祥著,似乎這才發現:“楊同志”,高高的個頭,大大的眼睛,蓬松的大背頭.....簡直就是瘦了一圈的毛主席。
深情地期盼
等啊,盼啊,張大媽幾乎天天要到村長張會山家去問信兒。這一天終于到了。
農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全村正歡度中秋節,村長張會山手里舉著一封信,在大街上快步跑著,邊跑邊喊:“楊同志來信了....”。村里的人們聞訊趕來,簇擁著村長來到張大媽家。張大媽和鄉親們迫不及待地催村長趕快拆信。從信封里取出來的首先是一張照片,正是大家熟悉的“楊同志”---毛岸英,張大媽反復看著,老人家淚流縱橫。
人們一邊傳看著照片,一邊聽村長念信... ...
張大爺、張大媽:
二老好。
痛別二老,倏忽月余。天各一方,萬分懸念。遠隔關河,情懷衷腸。二老待我,勝似兒女。恩德之重,銘刻肺腑!
一路平安來到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暫分中宣部工作,一切均好,萬望放心。我已要求到部隊去鍛煉,目前只等組織決定后再秉。
敬祝健康及全家幸福!
請代問張會山二老好!
鄉親們好!
楊永福
1948年8月19日
“楊同志”離開了。
但“楊同志”和他的這封信,卻永遠留存在了當地老百姓心中!
編者按
1947年11月5日到1948年7月底,毛岸英曾隨中央土改工作團在渤海區黨委所在地的山東省陽信縣王架村、大商村、張集村等多地鄉村工作過一段時間,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史料支離破碎,語焉不詳;而且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為了較為準確地還原歷史,時任陽信縣委新聞科科長的馬光增,曾三下毛岸英工作、居住時間最長的張集村,采訪房東及村里長老,較為全面、準確地掌握了第一手資料。本文通過記寫“毛岸英在張集”,試圖以點帶面,再現毛岸英在陽信的工作生活歷程。下面是作者采訪過程的回憶,現予編發,以饗讀者。
馬光增
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商店鎮馬騰霄村人
先于山東教育學院(現齊魯師范學院)中文系畢業
后于山東大學古典文學碩士研究生畢業
先短暫留校,旋任陽信三中、陽信一中教師、縣委新聞科長
后供職于新華社山東分社、《人民日報.海外版》、《經濟日報.農村版》等報媒
現創辦北京今日采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領新傳媒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作為資深媒體人,
在從事新聞工作過程中,記寫了大量消息、通訊等,另其報告文學、散文、詩歌等作品散見于各類報刊雜志
在地方史志等古籍史學方面也有所研究
現居北京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