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手繡
作者:王嵐
讀了濱州老鄉大哥馬光增的贈書《泥土情深》,為書中的內容所感染。尤其讀到《還愿》《上墳》等篇章,更為文中回憶父母親的真情所打動,不禁潸然淚下。時值甲辰仲秋,撫今追昔,也讓我想起了我的母親,想起了母親的手繡活... ...
母親樊玉奎生于一九三八年正月初十,是民國時代過來的人。舊時纏過的小腳就是那個時代典型的烙印。母親娘家是財主,家中殷實,尊尚禮義。母親讀書雖不多,優良的基因傳承和正統的家庭教化,大家閨秀的涵養和形象卻有口皆碑。在我的心目里,她是位學識淵博的人,她懂的許多為人處世的大道理,甚至說得上明白了一些人生哲理。不僅如此,母親還算得上農家才女:刺繡、扎花、剪紙,心靈手巧,樣樣手工都會。尤其是她的手繡,十里八鄉聞名。毫無疑問,是母親溫馨了我們這個窮家,也給親友及周圍的孩子們帶來歡樂。
福祿葫蘆兜肚
母親的手繡活,繡出了我歡快的童年夢
我小的時候,父親在肥城礦務局楊莊煤礦上班,離家遠,只有到春節才回來小住幾天。平時家里只有母親、哥哥和我。在我印象中,那時的母親只會三件事:上坡下地掙工分,回家做飯忙家務,忙里偷閑做手繡。印象特別深的是:每當夜幕降臨,母親點上豆大火苗的煤油燈,戴上她的老花鏡,開始了她的手繡活。金魚蓮荷、福祿葫蘆、富貴牡丹、傲雪梅花、瑞雪豐年等圖案的各類生活飾品,濃妝艷抹,視感立體,形象逼真,徐徐如生。在我們家里,母親的手繡活幾乎無處不在。先說我吧,從小就打扮的與眾不同,小時候,獅首虎頭童鞋、福祿葫蘆兜肚、富貴牡丹童帽,我的小書包也是栩栩如生的金魚蓮荷。當然,家里的墻上,也被她裝扮的特別華麗,臥室對著門口的手繡傲雪梅花,左右剪紙枝頭喜鵲相配,讓來客見了嘖嘖稱贊。親戚也好,鄰居也好,人家見了撫摸的愛不釋手,那就干脆送人。有時候,好多人還跟著學,但持之以恒,學有所成的寥寥無幾。當然,更多人是買來細布和彩線,讓母親搭點功夫幫著做。村里大事小節,沒有多余的錢隨禮,母親的手繡也成了一份不錯的禮物。娶媳婦福喜臨門,嫁閨女白頭到老,添孩子長命百歲,別有一份情調在里頭。有時候,我對母親的做法不太理解,生產隊里勞苦一天,晚上還要幫人做手繡?母親卻解釋說,你爸常年在外,家中里外需要用人的事太多了,咱沒有別的的能力,做點針線活送人舉手之勞,咱有事也好張口求人,再說我也喜歡去做這些.。
梅花單鞋
母親的手繡活,溫暖了我年少的人生路
我上學的時候,農村陸續分田到戶,吃飯不成問題了,人們的時間也自由支配了。那段時間里,母親除了打理責任田,收拾家務,還做起了手繡“小生意”:虎頭鞋,花兜肚,兔耳帽、繡花枕等等金魚蓮荷.福祿葫蘆,富貴牡丹、傲雪梅花等,各種圖案徐徐如生,品類不勝枚舉。有好幾次,母親領著我還來到三里開外的的富國集市上擺攤展賣。如果是周日,我是理所當然的小模特了。那時候,人們買這些東西也隨便了,能哄孩子高興比什么都好。當然,母親的手繡,也成了我的“專禮”,期間好多同學、朋友,還收到我的這些贈禮。還有幾次,好像是縣里文化部門的人來了,說是要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拿走了幾件成品到縣里展覽過。
圍脖兜兜
母親的手繡活,留住了我美好的記憶
1988年我接替父親到肥城礦務局楊莊煤礦上班,開始我被安排到機電車間,穿著藍色的工作服天天忙活。煤礦上的工作,你能想象到多臟多累就有多臟多累。出人頭地的機會還是來了,那時礦上搞集體活動較多:寫板報,搞演講,唱歌舞蹈,才藝展示。都是個人報名,自愿參加。在那個小天地里我的表現還是有些“星點閃閃”的。有次,我還在活動室主動貢獻出母親的手繡織品----歡天喜地圖,掛在墻上當臺上背景,那場面別出心裁,奪人眼目,也讓從不知手繡為何物的人們開了眼界,從而也讓單位上更多的人認識、了解了我。這期間,母親不時地寄來手繡品,而且增加了大件---繡花枕頭,繡花粗布床單等等。姐妹們結婚、生子、生日,甚至活動獲了獎,別人送禮物要去商店里買,我就從箱底取出這些飾品---母親的手繡作品相贈,更讓人愛不釋手。有時候,我還想,沒有母親,沒有母親的手繡,我還真不一定走出那段難忘的路程。
月季花棉鞋
母親的手繡活,激起了我無盡的思念情
甲辰中秋節到了,我再一次回憶起母親。母親因胃癌于二0一九年農歷八月二十七離世,享年81歲。好在母親生命中的最后這一年多里,退休的我一直陪伴她老人家身邊?,F在靜下心想,這是我最難忘的一段日子。對于母親的離世,只可惜我無力回天。回到老家,與親戚朋友,特別是兒時的伙伴在一起,說的最多的就是我的母親以及母親的手繡,她們都替我回憶、補充、完善了母親的形象。種地,母親不亞于男人,我們家的責任田年年年好收成;做飯,母親是一把好手,洼里的野菜、野味特別多,已成為我們再也品不到的美味??椑C,母親甚至算得上個民間藝人,她的手繡能送人能賣錢,還能在社會上展覽。去年,中央民族大學同事趙大哥遠嫁新加坡的姑娘添了小外孫,我送去了一件魚戲蓮荷的花兜肚和一雙獅頭童鞋,沒有想到還引起新加坡收藏家協會的關注,協會會長專程打來跨國電話詢問購買和收藏之事,只可惜我的母親已經不在了。
據我所知,中國有四大名繡——蘇繡、湘繡、粵繡、蜀繡,以小飾件聞名的“魯繡”雖排不上大名,但也算獨樹一幟地方繡品。母親沒有經過正規學習和技藝傳承,許多手繡飾品是憑她的悟性和靈感創作而來。算不算魯繡呢,我不好說,但肯定也是魯北大地上手繡飾品的“魯繡”的一個涓涓支流吧。
我為我有這樣的母親和母親的手繡而驕傲!
王嵐,女,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富國鎮丁家村人。曾供職于山東省肥城礦務局楊莊煤礦宣傳中心,夫妻退休后來京陪在民族歌舞團工作的女兒,并雙雙在中央民族大學謀職。文學愛好者,有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散見于報刊雜志。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