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勰在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上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在中國古代文學的理論高峰上,劉勰站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可以這么說,劉勰是中國古代第一位對于文學進行系統評價和進行理論上闡釋的開山大家。
打開《文心雕龍》,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研究范圍之廣,研究領域之深。無論是闡釋理論基礎的總序,還是分條縷析各個文體的特點,抑或是闡述創作的道理,對作家作品的評析,還是結尾的總序,都可以讓我們看到這是一部“體大而慮周”中國有史以來最精密的批評的書。
《文心雕龍》是劉勰在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以及文學創作理論方面做出最大貢獻的一部書。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應該說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接觸《文心雕龍》也大概是五六年前的事情了。雖然說《文心雕龍》是用古典的駢體文寫成,在理解上有一定的文字障礙,但是,作者形象的闡釋依然是鮮明的,生動的,活潑的,這在闡釋理論方面能用極其簡約的文字來概括和說明,的確不是很容易達到的事情。但是,如此關于創作或者文體,批評方面的內容,作者都能在其生動的闡釋里表達出其中的深義,可謂“言淺而旨深”,耐人回味,耐人品味。
比如,在談及情與辭的關系時,劉勰總結到:“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經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主文之本源也。”如此很生動的一句話,就把文章的思想為靈魂和語言為血肉的關系闡釋的具體而又到位,同時又強調了兩者彼此的主次關系,讓人讀后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劉勰在《文心雕龍》里這樣精警的話很多,每一句都值得讓我們好好品味,好好玩味。
如對于文學創作者的諄諄告誡:逍遙以針勞,談笑以藥倦。意在告訴創作者要通過安閑自在來消除勞累,通過談話說笑去醫治疲倦。人的體力或精神的疲倦勞累,都會影響到寫作的質量,因此只有通過一定的放松活動,如游山玩水,與人談天說地等,都可以使身體放松,讓精神達到達到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神情愉快的地步。筆者作為寫作愛好者,亦常常有這種感覺,當思維桎梏,頭腦僵化,大腦沒有靈性的時候,就總是記起劉勰先生的這句話,進行放松,而在放松之后,就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真可以說是得益于先生的教誨。劉勰的言語簡約,精警,又以駢文出現,因此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由于五六年前喜歡上劉勰的《文心雕龍》,我讀過的次數不下百次,至今還常常翻閱,因此所獲常常很多。有時,我又能感覺到自己的形象思維是在讀這部書時得到了很快的發展。當年,我還即興用駢文的形式寫下了一篇非常精彩的《作業賦》,這篇賦文受到了很多同行的稱贊,后來發表在校刊上,同樣也受到了很多的贊譽。由于這篇賦文文辭精彩,底蘊深厚,同時又有寄蘊,又一定的象征意義,故至今我認為那確實是一篇很好的賦章。也大概由于那篇文采壯麗的辭賦使我發現了自己身上所具有的文學潛力,于是,我于此就沒有停歇,繼續沿著走近文學靈魂,觸摸文學真諦的道路深入探索。這便有了我后來的一篇又一篇的成熟文章的發表和見于國家大刊。成功的斬獲一次又一次地激勵了我,使我進一步摸索到寫作的真諦,那就是劉勰先生的諄諄教誨“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熔鑄經典之范,翔集子史之術。”劉勰先生的每一句話都讓我受用無窮。
有時,自己也把今人編寫的文學理論,文學史,文學創作理論等書籍和劉勰先生編寫的《文心雕龍》來比對讀,感覺到今人的很多思路無不是沿著劉勰的路子而來,這更讓我感覺到劉勰的貢獻之大,研究之深,影響之遠。然而在理論的語言上,劉勰的句句話都可以拿來做經典,做口誦,這不是今人的水平可以企及的。由于深受劉勰的影響。因此,我也常常像那些研究劉勰的專家學者們一樣,研究劉勰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寫出這樣的一部書的。經核查,定林寺闖入我的眼簾。據《梁書•劉勰傳》記載,劉勰早年家境貧寒,篤志好學,終生未娶,曾寄居江蘇鎮江,在鐘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隨僧佑研讀佛書及儒家經典,32歲時開始寫《文心雕龍》,歷時五年,終于書成我國最早的文學評論巨著,該書共計三萬七千余字,分十卷五十篇,書超前人,體大而慮周,風格迥異,獨樹一幟,對后世影響頗大。我終于明白了,我敬仰的這位前賢,是伴隨著經卷油燈鐘磬木魚聲,在看似孤寂而又孤獨的清教徒式的生活下完成的煌煌著作。其實,倘若一個人愛好某種事情,其實并不孤獨,也并不孤寂,在鐘山定林寺幽靜的環境里,在遠離了塵世嘈雜,燈紅酒綠的誘惑的情形下,鐘山定林寺恰好給予了他一顆可以安定下心靈的地方,讓他與先賢對話,與古今大作家大詩人對話,也許,在寫作這些著作之時,呈現在作者眼前的,正是他這樣的描述:“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客,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鈉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云之色。”這樣的情形,談何孤寂;這樣的情形,談何孤獨。這樣的情形,豈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