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同行
——與張富英交往二三事
作者:馬光增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遇見的,邂逅的,錯過的,擦肩而過的,都如過眼煙云,風輕云淡而已,沒有什么維系。假設遇到志同道合的人,似高山流水,琴瑟和鳴。日常交往雖淡若清茶,沒有絲毫的物質金錢權力上的利益相求,卻經過大浪淘沙般的過濾和淘選,能保留在生活和記憶之中的人和事,實在彌足珍貴。
《作家報》總編輯張富英,應該是我長久交往、清淡如水的一位知己朋友吧。論年齡我長他幾年,他對我總以兄長之稱。我們同屬山東省陽信縣老鄉,就是那個雖不算富饒,卻又有值得驕傲的特有物產——盛產陽信鴨梨的地方。與富英,從青年時期我們就相識,他的才學、工作和為人令我敬佩。共同的志趣,通宵的切磋,我們之間的友誼越來越濃厚,就如同鴨梨釀出的“陽信鴨梨醋”一般, 愈來愈醇,歷久彌香。
一路同行,與其交往二三事,記憶猶新,可見一斑。
作文中倡導“想象”
時間大概是在1990年前后,我與富英第一次見面交往。當時我在陽信縣第一中學任高三語文教師,富英則在本縣流坡塢鎮中學任初中語文教師。那時候,全縣教育教研活動十分活躍,校與校之間經常舉辦一些教學觀摩活動。記得那是一個和暖的周五下午,我的作文觀摩評議課如期舉行。來自全縣各中學的語文骨干教師濟濟一堂,富英也在其中。我在課堂上反復給學生講:作文的真實性是作文的生命線,要把聽到的、見到的和真實的感受,實事求是地寫出來。切不可節外生枝,無病呻吟,更不可造假杜撰。課后大家進行座談評議時,多數老師對我這堂觀摩課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褒揚。輪到富英發言時,他在這堂課給與總體肯定的同時,直言不諱地提出了自己對“真實”的看法:“各位都在給馬老師唱贊歌,我卻要談談自己的一點一己之見:作文的真實性固然重要,但不能限制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胂笫菍W生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形式,一切的創造性活動都離不開想象。英國詩人雪萊說過:‘想象就是創造力?!魑慕虒W的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想象力。比如讓學生寫‘三十年后的我’,離開想象就不可想象。我們一定要培養學生對事物的感悟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用原型啟發思維,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有充分的發揮空間。只有這樣,才能寫出源于生活真實,又高出和超越真實生活的好作文。作文教學一味地強調尊重生活原型,記錄生活重現,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其作文沒有了生命力!”此言一出,四座皆驚,也令我如坐針氈,汗顏無地。此事對我震動很大,他顛覆了我的教學理念,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富英的教學理念給了我影響致遠的啟迪。我轉換思路,活躍思想,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實現了作文教學觀念性的改變和構思的跨越,學生寫作的水平不斷提高。在后來我參加高考閱卷的過程中,“發揮想象”類的作文,我和閱卷同仁們在評分上都給予了肯定和傾斜。
三顧“扎啤攤”
后來我從陽信一中調入縣委宣傳部任新聞科長,1999年1月又被借調到新華社山東分社的《外向經濟導報》任編輯、記者到后來的總編助理,富英則早在1994年6月從流坡塢中學借調到山東省作家協會《作家報》任編輯、后擔任了函授部執行主任等。盡管我們都在濟南,但我在市中區的玉函路北首,他在歷城區的洪樓,相隔有一段距離。那時候我們都還沒有手機,溝通不便,加之各自工作的繁忙,彼此相聚的時間和機會并不多。有一天下午,我忽然接到他的一個電話,說他在離我單位不遠的南郊賓館參加一場活動,會后要過來聊聊。大概在下午5點半許,我們來到分社辦公樓后、馬鞍山路南側大柳樹下的一個扎啤攤前坐下來。一盤辣炒白菜、一盤素炒豆芽、一盤帶皮花生,一人一杯扎啤,海闊天空地聊起來。此間,還有幾撥參會人員從南郊賓館三五成群地來到扎啤攤消暑。
第二天剛上班,富英又打來電話,說是昨晚在啤酒攤拿錯手提袋了,里面多了一架小型照相機,可能是鄰座客人的。
又到下午5點多,富英又來了,我們又相約來到那棵大柳樹下的扎啤攤前。還沒有坐下,攤主看到富英手里的手提袋,急不可耐地說了一大通:昨晚都11點了,一個小伙子來到我們這里,說是丟了照相機,里面有單位的好多資料,一直等到12點多,我們要撤攤他才不太情愿地離開。臨走還留了電話,要我們一定幫他找找!富英拿出照相機笑著向攤主示意了一下說:“著急是沒有用的,下班時間沒人接電話,又沒有手機,那只能等到明天了”。
第三天上班后,我通過電話聯系到失主。原來,小王是一家外資公司的辦公室主任,不小心將一架進口的照相機丟了,里面還有好多照片資料。兩天來壓力很大,不只公司的工作受到很大影響,他自身也面臨被辭退、罰款的境地。獲知照相機就要物歸原主,小王有點過意不去,千恩萬謝,要找個上檔次的飯店宴請我們。電話中,我一再推辭,小王卻一再懇求,并說他本身也是文學愛好者,一定要見見面,交個文學朋友。恭敬不如從命,在我的勸說提議下,那天晚上,我和富英、小王三人再次來到那棵大柳樹下的扎啤攤上,談理想、談人生、談文學,從此三人成了要好的朋友。
“認真”才有公平公正
后來,我與富英先后到了北京。我先后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經濟日報·農村版》謀事,富英則已全面負責《作家報》的工作。
沒有記錯的話,那應該是在2015年的夏天。
中國文聯《中國文藝家》雜志、《作家報》、世界華人聯合總會詩書畫研究院等幾家媒體,聯合舉辦 “長星杯”全國書法美術大獎賽,具體工作由《作家報》承辦,富英邀請我負責聯系媒體做宣傳,同時利用周末幫助組委會整理組織獲獎作品獲獎詞等。按一般人的想法,這種活動多數不夠嚴謹。但這次,我卻見證了整個活動的認真勁兒。評委團隊中,書法方面有隸、楷、行、草等,美術方面有國畫、油畫等,都是圈內高人。不想,原定的油畫評委老師病了,大家提議由其他邊緣評委審審即可,但富英卻力排眾議,算起了媒體信譽帳、社會效益帳,堅持另聘一名油畫“名家”擔任評委。同時,要求每位評委拿出“評檔”依據,交由評委們分別評議。這次活動,獲得社會的一致好評,全國文聯、書協、美協的領導專家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我忽然發現: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并不是所有人都追求所謂的“經濟效益”,也有人卻十分注重人格塑造和社會影響;在人心浮躁、世風日下的社會背景下,并不是所有人都飄忽不定,唯利是圖,也有人卻堅持真理,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做著“大國工匠”一般性的工作,甘為文化事業的衛士。
毫無疑問,富英就是后者。富英做到了,所以他是成功者。
編者評語
作者通過三件小事展現“我”的知己朋友張富英為人正直,工作踏實認真,敢于創新,不落窠臼,堅持真理,實事求是的可貴品質以及對“我”工作和生活的影響。文風質樸無華,人物真實可信,值得學習敬拜。
馬光增
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商店鎮馬騰霄村人
先于山東教育學院(現齊魯師范學院)中文系畢業
后于山東大學古典文學碩士研究生畢業
先短暫留校,旋任陽信三中、陽信一中教師、縣委新聞科長
后供職于新華社山東分社、《人民日報.海外版》、《經濟日報.農村版》等報媒
現創辦北京今日采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領新傳媒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作為資深媒體人,
在從事新聞工作過程中,記寫了大量消息、通訊等,另其報告文學、散文、詩歌等作品散見于各類報刊雜志
在地方史志等古籍史學方面也有所研究
現居北京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