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聽秋分后的雷聲
作者:王軍
秋分剛過,我正在家中愁著不知晚上吃什么時。突然,寂靜的窗外,傳來一陣陣吧嗒吧嗒的滴流聲,那聲音像在窗臺上。我轉身走了過去,見黑洞洞的天空里像是劃亮的幾條燈帶,不等思想,那一聲聲炸藥般的響聲灌進了耳朵,震在歲月的路上。
我很久沒有聽到雷聲了,也好久沒見到這樣的夜里有著驚天的響雷。有什么預示嗎?我總在傳統的思維中尋求某種特定的答案。
那是大自然中的一種現象而已。有時,我疑慮著它另一種意義的存在。不過,我知道。那雷聲后,天氣總是綿綿細雨,陰霰連天;總是在寒涼的夜里多了一陣咳嗽,一種陽光滿屋的期盼。
我記得,那股霉味,從不干的衣服里冒著。我穿著它,鉆進山林里,拾掇著樹上掉下的板栗。而我踩在濕漉漉的草叢里,不小心滑了一腳,摔得臉皮變了顏色。
我記得,坐在灶前,拿起淋濕的柴禾塞進灶膛中,那股濃煙彌漫的小屋,熏得人雙眼難睜,淚流滿面。
我記得,父親站在堂屋望著屋檐滴流的雨水,嘴中不停地念著:“谷在田里,谷在田里……”
后來,我慢慢地懂得了秋分在時令中的意義,也明白了那種雷聲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古人認為,秋分過后,天上的雷聲因為陽氣過盛而發聲,又叫雷始收聲。但隨著天氣逐漸變涼,這天后陰氣開始旺盛,雷聲漸漸消失。這一變化,有人稱作是暑氣的終結和秋寒的開始;也有人說是蟄居的蟲子藏入洞穴,開始用細土封堵洞口,為過冬做準備。當然,秋分之后,秋風性烈,氣候干燥,水分蒸發加快,地面水量減少,一些低洼沼澤、河流溪水逐漸干涸。為此,有農彥之說:“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
《春秋繁錄?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離騷》中寫道:“日居月諸暗,風急火亦狂。秋聲一何悲,誰復聽關塞之長向黃河泣歌”。《紅樓夢》中有這么一句:“秋又雷轟”,說明天氣不可預測。
于是,我念著唐代元稹的詩句:“云散飄飖影,雷收振怒聲。”
忽聽,那雷聲濃濃地從天外響來,在夜黑的道上,竟然照清了那堆溝渠里的水……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