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壇春雨,繾綣師情葳蕤詩心
——“師出滑門”之周則偉
劉萬慶
自古,沽北的鄉人去大城市見世面,無非“上京下衛”而已,遂使永定河畔至天津的“下衛道”,將劉安莊與宜興埠串在一條南北軸線上。劉安莊,明初為尹兒灣(今北倉)周姓佃地,因管家劉安于此安家守地得名。成村后雖有他氏遷入,然周姓歷為第一大戶。乾隆年間,周八先生沿下衛道躬行8里來到宜興埠設館授徒,延至道光末年,又有張伯苓之父張久庵(外號琵琶張)在學館任教多年,令重商重教的宜興埠名聲大噪。清中葉,劉安莊的家族學堂對家貧而學優者施行免費;民國晚期由私立改公立的村小始招女生;1958年,響應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劉少奇“兩種勞動制度、兩種教育制度”的講話精神,用村內最好的青磚灰瓦大宅院創辦了紅專中學(后稱劉安莊農業技術學校)。1962年,始隸河北區教育局且只招市區生源的天津市九十六中學在宜興埠、下衛道西側建成,1969年因戰備需要,我讀初二的八十八中并入九十六中,8年后周則偉由劉安莊村小畢業入九十六中讀初一——如此這般,我也算是他的隔屆學長吧?!
1、曾祖及三位老師的交響,師情便與詩情輝映
周則偉的太爺是受人尊敬的塾館先生,家族便有了書香門第的美譽,這從祖宅“忠恕堂”的堂號可以得到印證。爺爺是縱橫綁扎登高向上的架子工但讀過私塾,父親雖是體力勞動者但有高小文化,且以“忠恕”的家道家風為繼承,尤把賡續詩書門楣的希望寄托在則偉一代子孫身上。1973年冬的第一場雪飄在沽北空中,周則偉在劉安莊呱呱落地。
不消說,則偉8歲上了村小,語文課一直是他的強項,尤其作文,幾乎每篇都被趙樹俊老師在全班范讀。趙老師尤喜他對文字的領悟與強記,乃讓他背誦大量的唐詩宋詞,經常開小灶講授名篇名段。高年級時,他寫的《家鄉的變化》,終在學校征文中獲一等獎,把趙老師高興的比自己獲獎還開心。
在九十六中讀初二的1988,學生圖書館已不能滿足他的閱讀需求,教語文的陳芳琴老師便疏通協調關系,允他可到教師閱覽室借閱圖書和應時的報刊雜志。為此,他特感念陳老師,也特珍惜這一“特權”。
1990年,考入天津外國語師范學校后,又有趙阿英老師指導他閱讀世界名著,且經常與他分享所崇拜的大文豪作品的讀書心得,尤其鼓勵他給每班都有訂閱的《文學芳草地》投稿。結果一篇少年懷春般激情寫就的《師范生》,將渴望走上三尺講臺的拳拳之心坦露于紙上,但署名時不知是羞赧或膽怯或故作高深,選用了“湮嵐”筆名寄出,未曾想大喜過望地得以發表。而后再接再厲,在《天津青年報》發表了詩歌《愛,無需箋注》,平生第一次拿到10元的稿費。
好夢飄香的1993年迎來畢業季,周則偉同學萌生出個人詩集的沖動。數十首詩作分由要好同學謄抄,自己則拿出了硬筆書法的看家本領恭恭敬敬題寫了封面:《風鈴聲聲飄入夢》。那年5月,天很藍心很亮,周則偉拿著裝詩稿的牛皮紙袋徑直去了海河岸邊的百花文藝出版社。農村出來的孩子進電梯不懂選樓層,在電梯間里上上下下折騰了好幾個來回也折騰出了汗流滿面。好在接待他的正是詩人、詩歌責編劉敬濤老師,和顏悅色問了他的基本情況,收了他的詩稿,尤其告訴他現今出個人集子基本上是自費,這對一個學生而言怕是不能承受之重。許是對他精神上的鼓勵和安慰吧,臨別依然挑選了幾首留下,說倘有合適機會會在自己責編的《海內外新詩選萃》上選用。而后,劉敬濤老師遠赴深圳發展編輯事業,周則偉同學遂與之失聯,成為不大不小的人生缺憾。
就這樣,一本手抄詩集的笑靨,似乎大過了他那時的年齡,卻給他的求學生涯畫上了圓滿,也著實激動了一場難忘的文學夢鄉。
2、當聽眾的他雖未發言,一顆詩心已然種下
滑富強老師主編的《北郊創作》,1988年第一期是亮紅底色的封面,格外醒目。“短篇小說”欄目頭條是我的《你別無他怨》;“北斗詩會”欄目頭條是羅廣才的《試飛集(七首)》;“中學生園地”欄目頭條是九十六中文睿的《當我接到退稿信后》:“寄去的/是我一片沉甸甸的希冀/收到的/是您句句鼓勵的話語……仰望博廣的天宇/云兒在悄悄地流/燕兒在不息地飛/天空上分明寫著——繼續努力”。
時值春夏之交,45歲的滑老師也正當年,便帶著一包新出的刊物來到九十六中,與文睿等喜愛文學的同學課后座談。彼時,周則偉正讀初二,也正是癡迷大杜小杜婉約豪放的青春年華,著名作家兼文學期刊主編的講座自然不遑缺席。則偉同學首先感覺,這位滑老師的聲音溫和而富有磁性和感染力:他舉著一本《北郊創作》》說,本期小說作者劉萬慶就是你們宜興埠老鄉,就從你們九十六中學畢業;而詩歌作者羅廣才比你們大不了三兩歲,就在你們學校附近的工廠上班,若機緣巧合你和他經常擦肩而過。他又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北郊創作》就是一座橋,連著你我他,讓我們有機會分享彼此的故事。他還說,寫作不僅是記錄生活,更是傳遞情感、影響他人的方式和力量……
在接下來的與同學互動環節,周則偉感覺有許多疑惑要問,有許多話要說,但激動之余卻理不清要說什么。但他憋足了一股勁兒,他自信這股勁兒比那些發了言的同學一點兒也不少,甚至要多得多。
與滑老師的座談后他沒回家,而是回到教室從書桌里拿出新借的錢東浦所著的《辛棄疾傳》。繼而,他的那股勁兒和整個身心,完全被辛棄疾“提筆能安天下,上馬能定乾坤”的卓越才能和偉大的抱負所俘獲,乃至忘了時間,忘了自我,直至夜色凝重出門時,方才發現整座教學樓已經空無一人,已經從外面上了鎖。
那天他雖未發言,只是一名忠誠的聽眾,此后也未如文睿等同學的踴躍投稿或退稿,但一顆詩心已然種下——這才有了日后讀外語師范學校時給《文學芳草地》《天津青年報》的投稿和發表。
那天他雖未發言,那一幕雖然過去了36年,但依然歷久彌新,不僅令他難以忘懷,更似杜鵑與布谷鳥的鳴叫,喚醒了周則偉一個又一個文學的春天。
3、先入“滑門”后上講臺,詩心與事業心共同成長
1993年暑假,周則偉在家等待工作分配,開啟了一段人生閑暇卻不無焦慮的光陰。如夢醒來的是,他挑了幾首詩稿忐忑不安地拿給了滑老師,算做與滑老師續上了前緣。他對家人說,滑老師是個治學嚴謹、熱情且認真的人,對自己的習作逐一閱讀,逐段逐句圈圈點點。其中一首《鷹》被畫入當期發表的版樣中。
接下來的“等待”便算不得是等待了:因為他每天都到區文聯兼新創刊的《北斗星》編輯部幫忙“上班”,零距離的走近滑老師,也正式走進了“滑門”。
周則偉接受老師委派的第一個任務,是為《北辰史話》采訪區籍名人,因之騎著自行車去過天津評劇院和幾所高校。唯那天不巧,到市美術家協會采訪從王秦莊走出的著名畫家、時任美協副主席曹德兆而不遇。接待他的老爺爺說,我可轉告曹老師老家來人找過他。下次再來,可得提前跟他約好,省得大老遠白跑一趟。回來后向滑老師匯報,老師聽后大笑說,你“白跑”這一趟其實很值得,今天給你上了一課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孫其峰先生啊。
好巧不巧的是,周則偉分配的工作單位恰是曹德兆老家的王秦莊小學。翌年的《北斗星》1994第一期刊發了他的《夜思》:“我拾到了月亮的/一串淚滴”和《朝圣者》:“付出了很多/沒有結果/許多人/還朝這邊走來”。第二期的《北斗星》開了詩歌擂臺賽:“本市七月詩社、北斗詩社及漢沽、南開、東麗等區作者不同風格的詩作在此一決高低,想必讀者更有興趣一讀”(《詩歌擂臺編后》,已是北斗詩社社員的周則偉的《禪悟》成為主打作品之一:“今夜,淌了清冷的月光/走入山中/直到無法找到回路/才確信/這一切不是夢”。
那年六一,學校組織兒童節慶祝活動,一位孩子用童稚的語音朗誦了他的那首《鷹》:“展翅飛翔,是半邊天/收翼棲息,是待發的箭/活著,是蒼天的搏擊/死去,也是豐碑屹立”。
三年后,周則偉老師兼職任王秦莊小學的德育主任。
4、詩人校長,把文學的種籽盡情播撒
猶如冬雪的一支長笛把春雨吹響,北辰區教育系統人事制度改革的2008,周則偉競聘到雙口小學任校長、黨支部書記,遂令詩心與事業也走進了桃紅李白燕語鶯啼中。
他積極關注并推動低年級同學背誦名篇,親自編寫了校本教材《詩詞誦讀》,讓啟智階段的幼小心靈,與中華傳統文化精華來了一次美麗的擁抱;轉任辰風小學“一把手”后,編寫了《弟子規》《三字經》《好習慣 我養成》等校本教材,讓培根階段的少年學子,在中華傳統道德的沃土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為了讓學校的書香氛圍成為孩子們健康成長的陽光雨露,他將新華書店引進校園;為了激發師生的進取精神、展示校園文化建設形象,他親自創作了校歌歌詞……亦如金字塔基座的闊大與堅深,塔尖自會超然而高聳,2018年北辰區首屆運河書香詩詞大會總決賽,他麾下的張予涵同學,以唯一小學生選手入圍決賽,一路過關斬將榮獲亞軍。
2020年5月,新建現代化的辰慶小學落成。在左右權衡反復挑選中,周則偉被任命為書記、校長——歲月的長堤光影斑駁,他還有多少瀲滟為之增光添彩?
首先,他唱響一個“愛”字:師生互愛,同學互愛,把“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宣示得理直氣壯。他留給學子們深深的印象是,周校長從未和同學們著急、發脾氣。課間時,樓道里的你追我趕常常沒頭沒腦的撞到他,他總是和顏悅色囑咐別摔著,卻不曾聽見半句斥責。
其次,他突出一個“新”字:校名題字是名碑名帖集字而成,雖古韻猶新意盎然。辦學特色的“新”體現于有針對性地注重“勞動教育”,培養提高學生生活自理的能力。為此,區教育局約他協助編寫了推廣教材《我愛勞動》,出版后他才發現自己成了副主編。
再次,他堅守“身教重于言教”:高學穎老師在《老周印象》一文中對他的評價是“工作盡心竭力且嚴于律己”。當體育老師反映一些學生的體能鍛煉動作不能達標時,他率性來到學生中間說,“同學們,僅僅利用在校時間練體是遠遠不夠的,要向你們家長督促支持自己居家鍛煉。”隨著話音落地,身子也躺倒在草坪操場上,接著是幾十個連續規范的仰臥起坐,看得學生們嘖嘖咂舌……
當然,文化知識書本教育從來都是確保教學質量、堅持全面發展的中流砥柱。他也推崇多元育人、以文化人。去歲的世界讀書日,辰慶小學與區作協聯合舉辦“同沐書香 共享快樂”主題活動,他請區籍作家們簽名贈書,邀滑門弟子、區文聯、作協主席季曉涓分享讀書寫作的故事心得。作家名人的現身說法,托起了整座校園的榜樣力量,難怪高學穎老師在那篇《老周印象》中寫道:“有些品質也是不好學來的,比如他身上的文人氣息。”
是的,一位詩人校長的治學理念和教育情懷,必然會為一所學校注入詩意的浪漫,不拘學生,還兼及老師吧?!
5、星河長夢,為有心靈棲息、生命綻放
1993年12月28日是周四,周則偉分到王秦莊小學任英語老師不久,身上還帶著暑期在滑老師身邊“幫學”的余溫,便請假參加了同門師兄周永君散文詩集《心事之舟》的首發式,得以與師出滑門的羅廣才有了第一次晤面。其時,大他4歲的師兄羅廣才不僅出了個人文本《詩戀》,而且加入天津作協已逾4年,是他心目中妥妥的偶像。來年7月,鄉土詩人王春普的首部詩集《蒼穹集》首發式,有備而來的周則偉便攜來詩稿《風鈴聲聲飄入夢》請廣才指教。不多日,便收到了滿滿的修改意見,也讓他領略了一位詩人為詩的態度與情懷。但他卻不能像師兄廣才那樣以詩為至戀、以詩為生命:他有還他的學生、他的事業。
15年后,周則偉已擔任雙口小學的“一把”手,雙口又是聞名遐邇的北辰農民畫的原鄉,他便組織策劃了校本美術教材《農民畫》,并請廣才在編輯裝幀印刷等事項上給予幫助。事成后,他想請客聊表謝意,未曾想師兄廣才說,你現在是領導,不是公款吃喝也容易招惹嫌疑。由是,更讓他見識了廣才的為人豪爽和是非原則。
20年后,廣才得到了詩人劉敬濤由深圳回津看望父母的消息,便著意在中山路的一間溫馨雅室安排了則偉與敬濤老師的重逢。雙手緊握的那一刻,發現歲月在敬濤老師的臉上已然留下滄桑,但那雙詩澤蕩漾的眼睛一如當年的清澈而明亮。驀地,則偉自己的眸子卻模糊起來——20年中國新詩的變化與發展,20年詩心的不改與堅守,20年的詩人情誼與機緣,令那次詩人雅聚的芬芳濃得化也化不開,其留香迄今依然醉人,醉成人生的詩和遠方。
經師兄羅廣才改過的詩作肯定是高起點。2010年,則偉的兩首詩作入選《天津現當代詩選》:“校園里的老槐樹/記述著學校的變遷/是浸潤了書香的五月……放飛縷縷思緒/槐花飄出了/每個孩子的夢系魂牽”(《槐花飄香》);“清明,我思念/也許某片云/曾從故鄉飄過/也許哪縷風/曾經敲打過舊居的窗欞……清明的思念/是撐著油紙傘的記憶/是石板路上召魂的短笛/是千聲無應的呼喚/用淚水詮釋的悲歡離合”(《清明·思念》)。
由羅廣才主編的漢語新詩讀本《天津詩人》,也曾給予周則偉一席之地:“2011重陽詩會專刊”發過他的《九月的鄉愁》;剛剛出版的“2024冬之卷”刊發了他的《中元節記》:“……一路繁花/走著今生與來世的/輪回……夜風清拂/拿一盞經幡的飄動/成了招魂短笛/燃燒的紙堆/可是黃泉路上的燈標在夢里/夢在星星點點的火里”。
誠然,父親的過早離世,成為則偉不能釋懷的孤獨與傷感,也成為他宣泄苦楚的動因。只今年,還有隨筆《回憶我的父親》發在6月出版的《家長》雜志上。他曾說,父親不是詩人,但把我們姐弟三人都養育成為人民教師。則偉自己呢,先是娶了一位教師妻子,而且也把兒子培養成了教師,而且待過門的兒媳還是教師——我要說,這代有教師出的“杏壇春雨”啊,合該澆灌出劉安莊周氏族譜里的詩圃閬苑。
猶記在天大會議中心舉行的“滑富強文學現象研究會成立暨首屆理事會”上周則偉的發言:滑富強老師永遠是師表,因而師情繾綣;作為滑門弟子時時不敢茍且,因而詩心葳蕤……
2024.9.30.于沽北瀛臺
周則偉,1973年出生于天津北郊,現為天津市北辰區辰慶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高級教師。作品散見于《天津日報》《天津青年報》《文學芳草地》《天津詩人》《家長》等報刊和多種詩歌選本。
劉萬慶,1954年出生,天津市北辰區作家協會原主席、滑富強文學現象研究會常務會長。作品散見于《通俗小說報》《天津文學》《湛江文學》《五臺山》《延河》等文學期刊以及《光明日報》《天津日報》《東方藝術》等報刊,《捧角兒》《本草》連續兩屆獲得天津市“文化杯”中篇小說一等獎,著有60萬字文集《淚竹林》。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