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八篇(九)
作者/池征遙
1.《寒露賦》
寒風凜冽,露氣凝重。時序輾轉,歲月如夢。不覺已至寒露,此時節,天地之間,一片肅殺之景。清晨,推開窗扉,但見籬笆上、樹葉間,露珠晶瑩,宛如淚珠,似訴離愁。
露水的形成,乃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夜幕降臨,氣溫驟降,空氣中的水蒸汽遇冷凝結,化作無數細小的水珠,附著在地面、草木、樹葉之上。這些露珠,晶瑩剔透,宛如珍珠,散發出淡淡的清香。它們在晨曦中閃爍,在陽光中消散,如同生命的輪回,短暫而又美麗。
寒露,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標志著秋季的結束和冬季的臨近。此時,太陽直射點南移,北半球氣溫逐漸下降,露水增多,故名寒露。
民間有“寒露吃芝麻”的習俗,寓意著滋補養生,潤肺止咳。寒露時節,菊花盛開,賞菊飲酒,成為文人墨客的一大雅趣。此時,也是采摘秋茶的好時光,茶葉經過秋露的滋潤,香氣更加濃郁。
遙想寒露之初,夏日的炎熱已然消退,秋風送爽,碩果累累。而今,寒露已至,秋意漸深,萬物凋零。漫步于林間小道,落葉滿地,仿佛在訴說歲月的無情。
登高遠望,群山蒼茫,層林盡染。楓葉如火,層林盡染,宛如一幅美麗的畫卷。寒露時節,萬物蕭瑟,生機不再。不禁感慨萬千,人生如夢,歲月如流水,時光荏苒,轉瞬即逝。
寒露之夜,月華如水,灑滿大地。仰望星空,但見繁星點點,閃爍不定。此時此刻,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惆悵。遙想古人,寒露時節,亦是感慨萬分。詩仙李白曾言:“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此刻的我,亦能體會其中之意。
寒露之際,氣候多變,早晚溫差懸殊。人們需注意保暖,以防感冒。此時,也是農事活動的重要節點。農民們忙碌于田間地頭,收獲著一年的辛勤付出。寒露時節,亦是品嘗美食的好時光。梨、蘋果、柿子等水果紛紛上市,甘甜可口,令人陶醉。
寒露至,訴不盡的離愁別緒,道不完的人生感慨。然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愿我們都能在這此時節,把握住生活的美好,珍惜每一個轉瞬即逝的瞬間,共度這美好的時光。
2.《節氣賦》
夫天地之間,四時交替,日月輪回,自然之節氣,猶如生命之脈絡,承載著大千世界的生生不息。自春分至冬至,每一節氣皆有其獨特之韻味,共同編織了一幅五彩斑斕的自然畫卷。
立春之初,萬物復蘇,嫩芽破土而出,綠意盎然;雨水滋潤,溪流潺潺,大地披上了一層薄薄的綠裝。驚蟄來臨,春雷乍響,蟄伏之物蘇醒,萬物競相生長。春分晝夜均分,陰陽平衡,桃紅柳綠,燕子歸來。
清明時節,芳草青青,緬懷先人寄深情;谷雨滋潤,百谷茁壯,田野間一片繁忙景象。立夏之初,炎暑將至,萬物茂盛,生命蓬勃;小滿則寓意著豐收在望,籽粒飽滿。芒種時節,麥浪滾滾,播撒希望,期盼金秋碩果。
夏至日長,陽光熾熱,萬物生長達到極致;小暑大暑,酷暑難耐,卻是生命最為旺盛之時。立秋伊始,涼風習習,一葉知秋意;處暑漸涼,暑氣消退,大地開始收獲。
白露凝霜,秋意漸濃,露珠如珍珠掛滿枝頭;秋分之際,晝夜再次均分,丹桂飄香,蟹肥菊黃。寒露至,露重霜濃,楓葉如火,層林盡染;霜降降臨,銀裝素裹,萬物蟄伏,靜待來年。
冬日里的立冬、小雪、大雪,寒風凜冽,白雪皚皚,大地一片寂靜;冬至日短,陰極陽生,希望之火悄然萌發。小寒大寒,嚴寒考驗著生命的堅韌與毅力。
自然節氣,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它們見證了萬物的興衰榮枯,也見證了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展。在這四季輪回中,我們感悟生命的真諦,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3.《10月10日賦》
金秋之季,雙十良辰。天清氣朗,云淡風輕。
霜楓漸染,似火如霞,繪就山川錦繡畫卷。銀杏飄黃,若金似扇,灑落大地璀璨華光。丹桂余香裊裊,縈繞心間,如詩如畫。田野之上,稻谷金黃,麥浪涌動,豐收之喜溢于言表。
歲月悠悠,歷史如河,雙十之日,意義非凡。
遙想辛亥之年,十月十日,武昌城中,烽火連天。義士揭竿而起,熱血鑄就新篇。推翻封建帝制,結束千年舊制。國號更易,中華民國立,開啟時代新篇。此乃歷史之轉折,民族之覺醒,如璀璨之星,照亮華夏大地。
又憶抗戰勝利之際,國共談判,重慶城里,風云際會。毛公親赴,為求和平建國之計。艱難曲折,終成《雙十協定》。雖其后風云變幻,協定被撕,內戰驟起,然此一歷程,見證民族對和平之渴望,對未來之期許。
看今朝盛世繁華,新中國百業興旺,萬象更新。城市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盡顯現代氣息。鄉村寧靜祥和,屋舍儼然,充滿田園之美。科技日新月異,創新之花處處綻放;文化繁榮昌盛,藝術之果累累滿枝。
今逢雙十,祥瑞滿盈,乃時光之饋贈,歲月之洗禮。
回首往昔,感慨萬千。然,今日世界,風云變幻,歷史之車輪滾滾向前,挑戰與機遇并存,任重而道遠。
吾輩應珍惜和平,銘記先輩之功績,以史為鑒,承先輩之志,懷揣夢想,砥礪前行,開拓創新;以奮斗為筆,以汗水為墨,書寫人生壯麗篇章;為國家之繁榮,民族之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4.《鳳陽賦》
鐘離故地,鳳陽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淮水之濱,靈秀所鐘,歲月沉淀,古韻悠揚。
憶往昔,明中都輝煌壯麗。城墻巍峨,宮殿宏偉,彰顯帝王之氣。雕梁畫棟,美輪美奐,凝聚工匠之智。風云變幻,雖歲月侵蝕,然遺址猶存,訴說著昔日榮光。朱元璋起于斯地,自幼貧寒卻胸懷大志,歷經磨難終成霸業。他廣納賢才,勵精圖治,開創大明盛世。其故事如璀璨之星,照亮后人前行之路。
又有徐達,鳳陽之豪杰,明朝開國功臣之首。其智勇雙全,用兵如神,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東蕩西平,克敵無數。戰鄱陽,破陳友諒之水軍;攻大都,逐元順帝于漠北。所到之處,敵軍聞風喪膽,為大明江山之奠定立下汗馬功勞,其英名傳頌千古。
湯和亦為鳳陽之翹楚,明朝之名將。幼年父母雙亡,然志存高遠。隨郭子興起義,后附朱元璋,屢立戰功。攻常州,守城池,御敵有方;征福建,討思州,平定叛亂。晚年告老還鄉,得以善終,追封東甌王,謚號“襄武”,為后人所敬仰。
還有崔白,乃鳳陽杰出之花鳥畫家。其畫筆精妙,墨色靈動,所繪花鳥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其作既有細膩之筆觸,描繪花鳥之姿態神韻;又有奔放之畫風,展現自然之生機活力。其畫作,開創新風,影響深遠,為中國繪畫史添上濃墨重彩一筆。
花鼓之鄉,節奏明快,旋律動人,聲傳千里。昔時,百姓流離,以花鼓訴苦難,一鼓一舞,演繹百姓生活之酸甜苦辣;一詞一曲,承載歷史變遷之波瀾起伏。民間藝術之瑰寶,傳承千年而不衰。民間藝人鄧之華,手持花鼓走四方,將鳳陽花鼓之魅力播撒至天涯海角。
文化厚重,名人輩出。古之賢達,才高八斗,品德高尚,為后世敬仰。李善長智謀過人,輔佐朱元璋成就帝業,其謀略與忠誠令人贊嘆。今之俊彥,繼往開來,開拓創新,展時代風采。崇文尚學之風,源遠流長,培育無數英才。
龍興寺,香煙裊裊,傳遞著寧靜與祥和。濠梁古橋歷經風雨,連接著過去與未來。臨淮關老街仿佛穿越時光隧道,感受昔日繁華。
鳳凰山下起阿房,皇陵御碑映滄桑。鳳陽古韻如畫卷,歷史沉淀綻光芒。昔日輝煌筑傳奇,文化瑰寶韻悠長。魅力引得眾人往,曾經華彩永飄香。
其間鳳陽豆腐,細膩爽滑,營養豐富,堪稱佳肴。相傳朱元璋御賜其名,使其聲名遠揚。特色小吃,種類繁多,口味獨特,滿足味蕾之享受。美食文化,亦是鳳陽歷史文化之重要組成部分。
今之鳳陽,全國農業改革示范縣,傳承歷史,開拓創新。保護古跡,弘揚文化,讓歷史之魂永駐。發展旅游,繁榮經濟,使文化之花綻放。新時代,新征程,鳳陽人民齊心協力,共創美好未來。
美哉鳳陽,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壯哉鳳陽,時代新風蓬勃向上。愿鳳陽之明天更加燦爛輝煌,永載史冊,永世流芳。
5.《姑蘇史賦》
姑蘇,古稱吳,江南之明珠,歷史之淵藪。千載而下,風云變幻,而其文化底蘊,猶如太湖之水,浩渺無垠,流傳不息。
遙想春秋戰國,吳王闔閭在此建都,金戈鐵馬,烽火連天。劍池之旁,曾鑄吳鉤,鋒利無比,象征著吳國的英勇與堅韌。而今,劍池依舊,波瀾不驚,似乎在訴說著那段崢嶸歲月。
秦漢以降,姑蘇逐漸成為江南的文化中心。文人墨客,紛至沓來,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張繼的《楓橋夜泊》,傳誦千古,寒山寺的鐘聲,悠揚至今。杜荀鶴的“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更是將姑蘇的水鄉風情描繪得淋漓盡致。
隋唐時期,隨著大運河的開通,姑蘇的地位愈發顯赫。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通過運河運往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經濟的繁榮,促進了文化的昌盛。唐代詩人王之渙曾贊曰:“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可見姑蘇在當時之繁華景象。
宋元明清,姑蘇更是成為了文化的重鎮。園林藝術達到了巔峰,拙政園、留園、獅子林等名園,爭奇斗艷,各具特色。昆曲、評彈等曲藝形式,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湯顯祖的《牡丹亭》、洪昇的《長生殿》,都是昆曲的經典之作,流傳至今。
近代以來,姑蘇經歷了滄桑巨變。然而,其文化底蘊卻愈發深厚。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姑蘇人民繼承和發揚了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不斷創新和發展,使得姑蘇的文化事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姑蘇的歷史文化,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它見證了姑蘇的興衰榮辱,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吾輩生于斯,長于斯,當以傳承和弘揚姑蘇歷史文化為己任,讓姑蘇的歷史文化,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6.《姑蘇風光賦》
姑蘇,江南之瑰寶,山水之城,文化之都。在這片古老而富饒的土地上,大自然與歷史的鬼斧神工交織融合,共同繪制出一幅幅絕美的畫卷。
群山環抱,層巒疊翠。陽澄湖畔,碧波蕩漾,鷗鷺翔集。相傳,昔日吳王闔閭曾在此操練水軍,湖畔的漁民們以歌聲傳遞軍情,故有“漁歌唱晚”之說。虎丘之上,云巖寺塔聳立天際,古木參天,蒼翠欲滴。傳說中,吳王夫差葬其父闔閭于此,墓中藏有“專諸刺王僚”的魚腸劍,神秘莫測。
江河縱橫,水網密布。運河如帶,蜿蜒而過,串聯起古城與新城,見證著歷史的滄桑與時代的變遷。古鎮周莊、同里,依水而建,粉墻黛瓦,古色古香。小橋流水,人家枕河,一幅幅水墨畫卷,令人陶醉。想當年,張翰辭官歸隱,泛舟太湖,吟詠“莼鱸之思”,留下了千古佳話。
園林之美,獨步天下。拙政園內,湖光山色交相輝映,亭臺樓閣錯落有致。相傳,園主王獻臣因仕途失意而寄情山水,筑此園以自娛。留園則以山水為主體,巧妙利用借景手法,營造出詩情畫意的意境。獅子林以奇石著稱,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相傳,元代僧人天如禪師曾在此講經,弟子們以石頭為聽眾,故名“獅子林”。網師園則以其精致玲瓏、布局精巧而著稱于世,園中常有文人雅士聚會,吟詩作畫,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
田野風光,別具韻味。稻香四溢的季節,金黃的稻田鋪滿大地,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農民的臉上。春暖花開之時,桃花盛開,梨花如雪,菜花金黃,構成了一幅五彩斑斕的田園畫卷。相傳,唐代詩人王維曾在此寫下“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的佳句,贊美姑蘇的田園風光。
這里四季景色絕美。春天萬物復蘇,生機勃勃;夏日綠樹成蔭,蟬鳴陣陣;秋天丹桂飄香,碩果累累;冬日則銀裝素裹,靜謐祥和。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
姑蘇的山水風光,不僅以其自然之美令人陶醉,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引人入勝。每一座山、每一條河、每一個園林、每一處田野,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信息,訴說著姑蘇人民勤勞智慧、熱愛自然的精神風貌。愿姑蘇的明天,更加美好,更加輝煌!
7.《蓮賦》
夫蓮者,生于泥淖,挺于濁水,亭亭凈植,不蔓不枝。其形也,裊裊娜娜,似仙子凌波,翩然起舞;如嬌娥照水,顧影自憐;若玉女臨風,神韻非凡。其色也,粉白相間,如佳人玉顏,嬌羞含情;似朝霞映日,絢麗多姿;若瑞雪飄空,純凈無瑕。
觀蓮之態,葉如翠蓋,滾珠瀉玉,承雨露而不溢,沐清風而愈碧,映明月而更幽。花若星辰,璀璨奪目,綻芳華而不染,映驕陽而愈燦,沐煙雨而愈嬌。中通外直,不曲不撓,顯君子之風范;香遠益清,淡雅悠長,彰高士之情懷。
思蓮之德,處污而自潔,遇誘而不移。在塵世喧囂中,獨守一份寧靜;于繁華浮世里,秉持一種本真;在風雨飄搖中,堅守一方凈土。不隨波逐流,不趨炎附勢,不被世俗所染,堅守內心之純凈,綻放生命之光。
遙想當年,周敦頤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以蓮喻君子,傳為千古佳話。又有樂府詩中“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描繪出一幅清新自然的采蓮畫卷。蓮之美,不僅在其貌,更在其魂。它是一種境界,一種追求,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蓮,乃自然之精靈,藝術之瑰寶。畫家揮毫,繪其神韻,墨色淋漓,盡顯風姿綽約;詩人吟詠,歌其高潔,詞句優美,傳頌品德無雙;樂者彈奏,譜其雅韻,旋律悠揚,演繹清新脫俗。
愿世人皆如蓮,心懷純凈,志存高遠。在人生的旅途中,不畏艱難,堅守初心,綻放屬于自己的精彩。
8.《揚州賦》
揚州,古稱廣陵,地處江蘇中部,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之地。自古以來,這里便是水陸交通要沖,商貿繁榮之地。四季分明,氣候宜人,物產豐饒,人杰地靈。今以賦,述其風華,融其歷史文化特點與景色之美。
揚州,一座承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筑邗城,開邗溝,揚州始見記載。漫步于古城墻下,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回聲,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與汗水。漢代設廣陵郡,魏晉南北朝時期,揚州成為江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隋唐時期,揚州繁華一時,被譽為“揚一益二”。明清兩代,揚州鹽業興盛,商賈云集,文化繁榮,成為東南沿海的重要城市。
揚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觀其城郭,古韻流轉,瓊樓玉宇間,盡顯江南之精致。瘦西湖畔,垂柳依依,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春日里,桃花盛開,游人如織;夏日時,荷花爭艷,清風徐來;秋日中,菊花簇簇,金黃滿地;冬日里,白雪皚皚,銀裝素裹。園林之中,匠心獨運,各具特色,宛如詩畫。個園、何園、小盤谷等園林,盡顯江南園林之韻味。
揚州,文化璀璨,人才輩出。揚州學派倡導經世致用,開一代學風;揚州八怪書畫奇崛,獨步天下;揚州戲曲韻味獨特,影響深遠;揚州工藝精美絕倫,享譽四海。走在揚州的古街巷弄,似乎能聽見揚州八怪的笑聲,感受到他們的創新精神與獨立品格。他們的藝術成就,豐富了揚州的文化底蘊,更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揚州,美食之都,令人陶醉。揚州炒飯、揚州干絲、揚州包子、揚州醬菜等,皆為中華美食之翹楚。清晨,一碗熱騰騰的揚州早茶,喚醒了沉睡的味蕾;午后,一份精致的揚州點心,滿足了舌尖上的享受;夜晚,一桌豐盛的揚州晚宴,讓人陶醉在美食的世界里。
揚州,一座充滿魅力的歷史文化名城。她以博大的胸懷,包容萬物;以獨特的韻味,吸引眾生。愿她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煥發新的光彩,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作者簡介] 池征遙,筆名水也,中管院終身研究員,作家網簽約作家,中國詩歌網藍V詩人,《臨池翰章》文刊總編,入編中國名人錄和世界華人專家名典。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