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樓夢》學到的理財課
作者:白焰
“理財”是新出來的名詞,但是從它本身意義上來講,從古至今,是一直存在的,只不過后來被明確提了出來。讀到朱國鳳的《紅樓夢教你的10堂理財課》這本書是在微信讀書,因為對《紅樓夢》情節還算熟悉,書本身也不長,這本書看得很快。雖然評分不高,但表達流暢,有些觀點與我不謀而合,因此拿來跟大家分享。通過從理財角度閱讀本書,再印證《紅樓夢》中的細節,我們可以借鑒的有:1.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要勤儉持家,避免浪費;2.應該學習投資理財,達到資產保值增值;從現代人的角度,可以適度購買保險抵御風險,甚至可以達到財富傳承。3.要了解人的心理,這樣才能做好管理;要學習實踐與人為善的處事方法,“多栽花少栽刺”,儲備善意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在風險來臨時得遇貴人,化險為夷。
一、居安思危,要有風險意識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也是透過幾位關鍵人物,提醒人們一定要“反著想”,在春風得意時要有危機意識。盛極必衰,不僅是《紅樓夢》的核心精神,也是世間萬物都逃不了的宿命。寧府第四代媳婦秦可卿(賈珍的兒媳)與榮府第三代媳婦王熙鳳年齡相仿,但是按輩分,秦可卿要叫王熙鳳嬸娘。秦可卿過世當晚,到王熙鳳夢中道別,提示家族財富常保的原則就是“于榮時籌畫下將來衰時的世業”。用白話文解釋就是繁榮時就要做好衰退的準備。曹雪芹還不只是提示原則,他通過秦可卿詳細擘畫了執行方案,第一個是針對祖墳,第二個是針對家塾,因為夢中秦可卿最擔心的,就是未來家敗之后,維系這兩個地方的財源會出問題。秦可卿建議趁著目前富貴有余時,在祖墳附近多購置一些供人住的房舍,以及供耕種用的田地,這些資產都會產生錢糧孳息,以后不管是祭祀或家塾,就會有專款專用的財源了。秦可卿還對這些祖墳邊的房舍、田地,進一步提出了管理辦法,“合同族中長幼,大家定了則例,日后按房掌管這一年的地畝、錢糧、祭祀、供給之事。如此周流,又無爭競,也沒有典賣諸弊”。
原來秦可卿讓王熙鳳在祖墳邊購田地、房舍,第一個目的是,“便是有罪,己物可以入官,這祭祀產業,連官也不入的”。
祭祀產業是以祭祖為目的而設立的獨立財產,財產產生的租金或收益,專供祭祖所用,這些財產是由族裔共同擁有的。即使抄家大禍,官府也無法將祭祀產業沒收。
明清抄家制度大同小異,根據《棗林雜俎》的記載,“犯人家產,田地外,內有墳塋,不在抄剳之限”,不在抄剳之限,就是不會被官府沒收。看到這段提示時,我忍不住贊嘆,秦可卿的財務安排,應該說是曹雪芹的財務安排,既專業又高瞻遠矚,因為他已設想到最壞局面,并且針對最壞局面做好財務安排、風險管理,如果這不是理財智慧,那什么才是理財智慧?
某些“紅學”的研究者猜測曹雪芹最后的落腳處,是北京香山附近的茅屋(我曾經探訪過,在北京植物園北區的“黃葉村”,地圖上專門標記了“曹雪芹故居”),可能就是曹家的墳園、祭田,或是未被查抄到老屋。這也可能是曹雪芹為何會借秦可卿的諄諄告誡,提醒要為子孫準備好最后的退路。維持家風,家長有責,因為孩子禍福,全在家長一念之間。抄家之后,賈母曾感慨,“大凡一個人,有也罷,沒也罷,總要受得富貴,耐得貧賤才好呢”(第一〇八回)。但是嘗過富貴滋味,再去忍耐貧賤,賈母辦得到,大多數人是辦不到的。
金錢最重要的價值是使人獨立,但前提是錢是自己賺來的。如果是繼承來的財富,反而有可能不利于子孫獨立。據說令人敬重的清末禁煙大臣林則徐留有一副膾炙人口的對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表明了他對于子孫繼承財產的態度。
我們不是央行的掌舵者,也不是企業家,但即使只是管理一個家庭,是否也應該在安穩的時期,先花點兒時間想一想,擬一張“家庭危機管理檢查表”?
如果平日沒有預演可能的危機,一旦危機發生,就只能靠直覺反應,而直覺往往最誤事。如果擬過“家庭危機管理檢查表”,即使這張核對表不詳盡,但全家一起想各種危機的可能與危機發生時的應對對策,都會讓危機意識內化成一種家庭文化。居安思危,是曹雪芹教的,也是我在《紅樓夢》中學到的人生智慧。
二、多做善事就是為自己積德,也是另一種形式的理財
劉姥姥進榮國府,前兩趟是受贈,后兩趟是報恩,通過劉姥姥,我們不僅看到了賈府由極盛到落敗,還學到很多的人生智慧和理財智慧。
賈母一生富貴,但是晚年抱憾而終。這也讓我們深思,什么是富貴?國學大師南懷瑾曾為“富貴”二字下過這樣的定義:“心中無缺叫富,被人需要叫貴。”
劉姥姥原本是“老老實實守著多大碗兒、吃多大飯的村莊人家兒”,后來進榮國府幫女婿掙得有孳息的資產,一年下來的田地收成,“盡夠他們嚼吃了……在我們村里也算是過得了”,顯然此時的劉姥姥,真正是心中無缺的“富”了。
劉姥姥三進榮國府時,成了王熙鳳的大貴人。鳳姐被邪魔纏身,賈璉、巧姐、平兒等人都不知如何是好,幸好劉姥姥正在身邊,“劉姥姥也急忙走到炕前,嘴里念佛,搗了些鬼,果然鳳姐好些”。王熙鳳請劉姥姥回鄉幫她在菩薩面前禱告,甚至請劉姥姥幫她在鄉下為巧姐找個好人家。過去如此意氣風發的鳳姐,竟然向劉姥姥求救了,“姥姥,我的命交給你了!我的巧姐兒也是千災百病的,也交給你了!” 劉姥姥被鳳姐托命且托孤,雖然最后救不了命數該絕的王熙鳳,但是救了她的獨生女巧姐,劉姥姥顯然是被人需要的“貴”了,劉姥姥才是賈府的大貴人。賈母一生富貴如云煙,但是劉姥姥的晚年富貴令人羨,我在這兩位老人家的身上,看出曹雪芹要傳達的富貴含義。第三十九回,劉姥姥二進賈府,跟一屋子聽眾胡謅了一個小姑娘雪中抽柴的故事。等到賈府落敗,劉姥姥的表現,就像雪中送炭。從雪中抽柴到雪中送炭,也隱喻了王熙鳳幸好為女兒留余慶、積陰功。
賈府雖然因為驕奢淫逸惹禍,但是從賈母到王夫人,都有憐貧恤老的好名聲,而且相當善待下人。理財的境界,不只是談省錢、存錢、用錢、借錢、賺錢、護錢,還包括捐錢行善。就算累積了萬貫家財,可“壽衣是沒有口袋的”。有一位哲人說過:“能夠帶進天堂的,只有你在這人世間捐出去的錢。”
三、懂得人性、善用人性理財事半功倍。好處大家都有才能長久
寶釵懂管理、懂經濟,第五十六回的標題是“敏探春興利除宿弊,賢寶釵小惠全大體”,曹雪芹已經清楚點出。
這一回講的是寶釵受王夫人托付,協助探春、李紈管理大觀園,探春雖然想出興利除弊的方法,但是寶釵更從人性的角度出發,考慮利益心與榮譽心,讓管理園子的婆子們心服口服。寶釵建議,這些“承包商”可以從大觀園獲得很多進賬,但是她們不能只享權利,不盡義務,除了上繳一定的錢糧外,還必須負責大觀園里各房的雜項開銷,如此賬房每年將省下四百多兩銀子。
而且承包的老媽媽們,每年要撥一筆經費,讓沒有承包到的老媽媽們也能得到一些好處(這一點尤為關鍵,人最容易嫉妒身邊的人,有好處雨露均沾,使下人們一團和氣,主人也少操心)。寶釵的安排真是面面俱到,“外頭賬房里一年少出四五百銀子,也不覺的很艱嗇了;他們里頭卻也得些小補;這些沒營生的媽媽們也寬裕了;園子里花木也可以每年滋長繁盛;就是你們也得了可使之物:這庶幾不失大體”(第五十六回)。
更關鍵的是,寶釵還建議,若能將這些省下來的銀子轉去置產,“一年四百兩,二年八百兩。打租的房子也能多買幾間,薄沙地也可以添幾畝了”。這些房子、田地都可以收租、收糧,起源都是大觀園。
寶釵原本就是皇商后代,更勝王熙鳳的是,她識字,懂得從文章中尋找可以用的學問,經濟頭腦果然不錯。她懂得把錢看成資本,用資本購置資產,如果把資產孳息再拿去投資置產,如此循環,大觀園就變成了一個創造財富的自動復利機器了。
天生就有生意頭腦的寶釵,也懂得管理的精要,對下人誘之以利,喻之以義,目的是讓她們自動自發地管好大觀園,“我如今替你們想出這個額外的進益來,也為的是大家齊心,把這園里周全得謹謹慎慎的,使那些有權執事的看見這般嚴肅謹慎,且不用他們操心,他們心里豈不敬服?也不枉替你們籌畫些進益了。你們去細細想想這話”(第五十六回)。如果我們不想學理財本領,不想承擔風險,只圖那種不動腦筋的無風險報酬,那我們就要小心竹籃打水兩手空空。未來無風險報酬恐怕會越來越低,光靠老本利息或是退休金過日子,恐怕會越來越艱難。
《紅樓夢》這本奇書,令人敬畏的地方是,兩百多年前的寓意,可以對照現今。曹雪芹有意穿插的這段新人新政,其實是提醒現代人,要學探春與寶釵,懂得打理財富,懂得把呆資產活化。我們多多少少都擁有一些不同的資產,而且也不是只靠種種作物這種老方法,才能賺到收益。探春能夠找到賈府沒注意到的活化法子,靠的是她素日的有心與觀察,在打理家事和工作中,我們需要的就是這種眼力和思路,思路決定出路。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資產活化方法,可貴的是,目前的網絡時代,提供了以往我們無法想象的多種可能。譬如閑置的房間,我們可以通過類似愛比迎(Airbnb)這種網絡平臺,將其變成迎接世界各地游人的日租房,如果管理得當,還可能賺取比月租更高的收益。
“世界上沒有什么東西,比虧光一切更能教會你不該做什么”。賈府子孫也是等到失去一切后,才徹底領悟哪些事情應該做、哪些事情不應該做。
家道復初,不只是靠“蘭桂齊芳”,還是靠善者修緣、惡者悔禍,曹雪芹不只是寫興衰無常,他更想傳達的是天理正道的恒常,以及先理好心,之后才能理好財的道理,這也是我在“假語村言”中解到的真況味。
借錢碰壁、雨天收傘、墻倒眾人推,不會只出現在《紅樓夢》里,從富貴公子到跟親友周轉處處碰壁,看盡人情世故的曹雪芹,其實也是用《紅樓夢》的故事提醒世人,要看得懂燈火輝煌與燈滅茶涼。我們不僅要懂得找出“劉姥姥”與“包勇”,自己也應該是別人的“劉姥姥”或“包勇”。一場抄家大禍,可以看出人情冷暖,也讓我們思考,人脈與錢脈能禁得起多少人性的考驗呢?
曹雪芹的十堂理財課,從“風險管理”到“風險意識”,從“理賬理債”到“理財理心”,從“繼承財產”到“私房財產”,從“投資生利”到“濟貧捐獻”,從“儉束家風”到“人脈錢脈”,每一堂,都是取材真實的人生。投資工具、投資環境、投資知識都會更迭,但是人性不會變。開元、天寶年間,子孫對家產繼承的心態,不會因為到了民國時代而有太大的不同。理解人性,才能理好財富,很多世事的本質,都需要更高明的理財智慧去應對。
蘇軾詞云:“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這也是曹雪芹的人生寫照,他留下的“假語村言”,其實盡是真智慧,大觀園里的財富講堂雖然結束,但是余音仍然繚繞。
作者:白焰
來源:Enjoy英卓讀書會
https://mp.weixin.qq.com/s/Xen_LWzBV4G8biVkUsqLRQ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