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岳覓蹤(連載之二十)
作者:張雙鎖
紅河、固原和馬鬃山
原文之七:“丁未,天子飲于溫山。[以]考鳥。”溫山,在甘肅涇川溫泉所在地。原文意為十二月一日丁未,穆天子在溫山宴飲。又弋射鳥獸。
原文之八:“己酉,天子飲于溽水之上。乃發憲命,詔六師之人[收]其羽。”溽水,為陽晉川(今紅河),在寧夏彭陽。原文意為十二月三日己酉,穆天子在溽水岸邊宴飲。并發布詔令,令隨行部隊捕捉鳥獸,收集羽毛。
原文之九:“爰有[林]藪水澤,爰有陵衍平陸,碩鳥解羽。六師之人畢至于曠原。曰天子三月舍于曠原[之野]。”曠原即太原。《竹書紀年》“秋八月,遷戎于太原”,即此。寧夏固原的原州與彭陽之間,歷史上曾有東海子和西海子,三國時仍然可見。郭璞《山海經注》曰:“群鳥所集澤有兩處:一方百里,一方千里,即此大曠原也。”其百里、千里者不可信。但于此可弄清曠原與大曠原之別了:曠原,指原州與彭陽之間兩海子之地;大曠原,則指從寧夏的原州東部,經彭陽,至甘肅的崆峒、涇川之地。原文意為這里有山林、沼澤和湖泊,有平緩綿延的黃土丘陵,眾多的鳥類在這里落滿了羽毛。隨行部隊已全部到達了曠原。穆天子在曠原之野休整了三個月之久。
原文之九:“天子大饗正公、諸侯。王勤七萃之士于羽琌之上,乃奏廣樂。”勤即勞。羽琌即羽陵,今稱馬鬃山,在寧夏彭陽。這里為西周彭國領地,境內有東海子(亦稱朝那湫),三國時水面尚有40余畝,今已干涸。原文意為穆天子大宴正公、諸侯。又在羽陵之上犒勞禁軍衛士,又令隨行樂隊演奏了盛大的樂曲。
原文之十:“六師之人翔畋于曠原,得獲無疆,鳥獸絕群。六師之人大畋九日,乃駐于羽陵之[上]。收皮效物,債車受載。天子于是載羽百車。”原文意為穆天子的隨行部隊在曠原上縱情游獵,捕獲獵物無數,以致鳥獸絕群。其隨行部隊大獵了九天之后,就駐扎在羽陵之上。穆天子令人查驗獵物,并租車裝載。穆天子這次共裝載獵物一百車。
西周稱固原為曠原、太原和鬼方,境內有奚國、剞閭國、月氏國、鄄韓國和彭國,除彭國為侯服外,其余皆為荒服,接受周王朝教化,不定期為其進貢。
作者簡介:張雙鎖(1958——),男,漢族,甘肅莊浪人,大學文化,莊浪商務局退休干部。現為莊浪政協文史研究員。作品散見于《甘肅文史》《甘肅政協》《科學?經濟?社會》等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