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葉茂碩果豐
——《李希堂書法集》首發式暨作品研討活動側記
作者:王德興
秋天之所以令人向往與陶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各種收獲的殊途同歸。
在這個季節,無論是樹上的梨、蘋果還是核桃,也無論是地下的地瓜、土豆和花生,都因成熟而聚攏在一起,為世間呈現出一派盛大的喜慶。有感于此,數年前我曾寫過一首題名為《告訴你,我是認真的》的詩,其中寫到:即使生長在同一塊田地里的莊稼/盡管享受同樣的陽光雨露/但很少有機會站到一起/只有到了秋天的時候,不同的果實/才有可能在收獲的喜悅里重逢。
的確,豐收意味著各種成熟的集結與分享。而今秋,納入我視野內的收成,除了遍地瓜果,還有些許文學和書畫創作的欣喜。這其中當然包括戰友加同學的《李希堂書法集》首發式暨作品研討活動。
希堂是我空軍上海政治學院文化班的同窗好友,河北東光人,乃當代著名軍旅書法家。此次推出的《李希堂書法集》,與先前出版的《李希堂隸書字帖》、《軍人道德組歌書法教程》、《李希堂隸書楹聯》等,一同構成他書法藝術的系列碩果,標志著他臨池不輟、技理并進,向著“不趨時而裊新姿、不流俗而存古韻”的“李氏堂隸”方向又邁出堅實的一步。
一、精育藝術之果
李希堂出生在坐落于華北平原的東光縣。這里不僅是馳名中外武術家霍元甲的祖籍地,而且還擁有豐厚的歷史和文化積淀,被譽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馬致遠、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等歷史名人,均在此地留下眾多遺跡與難忘故事。
長期耳濡目染,使希堂自幼就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一次去縣城,他在新華書店見到一本《怎樣寫美術字》,思量再三,終于咬牙買了下來。也正是得益于這本書,使希堂尋到了打開未來命運之門的“金鑰匙”。他在眾多的新兵中,被挑選走上電影放映員的崗位,就因他通過這本書學會了寫標語、出板報、制幻燈片;他能破格被保送至上海空軍政治學院深造,也是緣于擅長書法,乃基層不可多得的文化骨干。
文化改變命運,藝術精彩人生,這一點在李希堂身上得到充分驗證。提干后的李希堂,便開啟了更高、更全面、更主動的書法藝術精進。在北京工作期間,每逢工作之余就抓緊讀書臨帖,去各大美術館參觀學習,參加康雍先生、劉炳森先生在宣武區、崇文區的書法學習班,也因此與很多當代書法大家結下深厚的友誼,并拜北京著名書法家鄒德忠先生為師,以隸書為自己的主攻方向,遍臨經典碑帖,其書法藝術逐漸得到部隊領導和師友們的贊許。
后來,因工作需要,調到天津。對書法的學習與研究,依舊是他主責主業之外的最愛。期間,向王全聚、唐雲來、陳啟智、顧志新、趙士英、陳啟智、天王峰等老一輩書法家請教,向張建會先生等當代書法名家學習,持續提升自己的筆墨品位與追求。
長期的臨池實踐加之持續的學習交流與思考,促使李希堂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隸書作為一種承前啟后的書體,不僅本身具有古樸、雄渾和美觀的特征,而且還由于在書寫過程中要體現蠶頭雁尾、左右舒展等筆法,因而也是學習書法筆法最好的書體之一。如從字如其人的角度來審視與思考,無疑會從中體悟到為人處世的“奧妙”與“真諦”。如“起筆蠶頭”,可啟迪人們要以勤勉敬業之勢養精蓄銳,站好入職履新的“第一班崗”;“收筆雁尾”,則預示著做人應以擔當盡責之姿奔赴田野山海,撐起擔負急難險重的“四梁八柱”;而“橫向運筆”,似乎在啟發人們要以“心寬體胖”之態歷經“一波三折”之淬煉,最終才能承載起“雅致厚重之美”。
正因如此,希堂的書法藝術漸露崢嶸、特色畢見,廣受好評:“樸茂潤古意,蒼勁書漢風”,“書藝大氣流美,且具有自家特色”;“尺牘間既有漢唐之風韻,又有鮮明的時代氣息”;“個人心性的表達和生命張力的體現更加彰顯”。
二、凝聚友情之果
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的產生、傳承均離不開人的創造與交流,更離不開在藝術道路上相互鼓勵、支持與幫襯。
當你打開李希堂的這本《李希堂書法集》,你會明顯感到此書與其它同類書的一些明顯不同,其中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作品多(473件)、涉列廣(人生、社會、創作等方面)和參與者眾(題詞的有4位,作序的有5位,參與書藝交流的有28位)。如從這個意義上說,希堂的這本作品集,無疑也是友情結出的碩果。
這至少反映出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一,希堂人緣好,不然不會有這么多的各界朋愿與之交往;其二,希堂悟性高,能把別人的指點、優長和智慧,較好轉化、應用到自己書法的創作中去,不斷有新進步、帶來新欣喜。
的確,希堂為人淳樸實在、老成穩重、熱情溫和、好學上進,曾留下許多與書畫界名流密切交往的佳話——
希堂曾多次到范曾先生的住所學習求藝。有一次在碧水莊園與先生長談,期間有兩件事對他觸動極大:一個是在畫室題字時,希堂發現范先生所用的印泥足有十多斤的份量,可想而知需畫多少畫、寫多少字才能用完;另一個是,范先生題完字后,感覺“展”字沒寫好,于是在重寫的過程中兩個人有了以下這樣的對話:
“重寫的這個怎么樣?”
“還是后面這個好。”
“我感到也是”,并叮囑希堂,“用時就選后面這個”。
由此可見,像范曾先生這么有威望的人,每天時間的安排又是格外緊奏,但對自身的要求競是如此嚴謹。
名家之所以能夠成名成家,除悟性和勤勉外,還有人品、人格等多方面的原因。希堂從與孫其峰先生的交往中,就深刻體悟到他人格魅力的巨大。有一次希堂拜會孫其峰先生,當走到三樓畫室時,孫先生早已恭候多時,畫室雖然非常簡單,畫案也不大,但正是在這里,孫先生卻實現了桃李滿天下、蜚聲書壇內外的人生輝煌,真可謂是:青山遮不住,畢竟名鵲起。
希堂從與唐云來先生的交往中,真切體會勤學苦練的價值。每次去唐先生家,總見先生一人在三樓大工作室臨帖創作,其身后是一面與圖書館墻相類似的大書柜,桌子很寬大,對面是寫好的作品和漢碑拓片,也有別人送他的字。唐先生告訴希堂,新時代的書法人要秉持“德藝雙修、藝文兼學、教學相長、轉益多師”,通過“學經典、臨名帖、追高古”的不懈努力,沿著“專一、廣大、脫化”的方向,更好服務時代、造福民眾。從唐先生等人的身上,希堂得出一條規律性認識,“越是成就很大、藝木修養很高的人,越是刻苦、勤奮與謙遜”。
此外,鄒德忠、王全聚、陳啟智、霍春陽、路洪明等前輩或師友,都曾有過溫馨而難忘的交往記憶。這一點,希堂在書法集后記中深情地寫道,他們是我“學習書法的良師益友,其書藝人品對我影響很大,是我終生學習的榜樣”。
三、捧獻愛心之果
書法藝術作為一種社會交流的工具,從其產生的根源來說,固然是書寫者體能與智慧結合的結晶,但其終極價值意義,要體現在服務社會、造福人民大眾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必須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文藝和文藝工作者的重要作用”,“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經得起人民評價、專家評價、市場檢驗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
希堂作為一名靠書寫改變命運的軍旅書法家,深諳“人民需要藝術,社會需要奉獻”的公德大道,所以,一旦有機會或可能,便身體力行“翰墨擔道義”的天職。
前幾年,有位在西北地區當駐村第一書記的老戰友,打電話時曾問他“愿不愿去藝術助農”。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希堂退休手續一辦,就先后兩次(2016年、2018年)專程趕往延安桌里村。這個地區很貧窮,老百姓卻很樸實,第二次去時適逢春節前夕,希堂與幾位同道一起,自費購了春聯紙,為各家各戶送春聯送福字。記得當時剛完成對口村的書寫任務,另外鄰村又邀請前去滿足村民心愿,希堂等人忍著寒冷與勞累,又一鼓氣寫了逾百副春聯和福字,當時手都寫麻了,當他看到老百姓春節都在家門口、村莊、窯洞、村委會和黨員活動室都貼上了紅紅火火的勞動成果時,卻心花怒放,因為希堂清楚,文化強國是包括書法家在內的所有人共同的歷史責任,更何況延安作為革命老區曾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過巨大貢獻,我們作為新時代的藝術家,有責任、有義務通過藝術助農、惠農,為他們送去文化的“紅火”與精神的“春色”。
其實,在此之前,希堂還曾多次向駐地和老區的學校、養老院、干休所捐贈自己出版的書法書籍。
吾以吾血薦軒轅。希堂同眾多的藝術家一道,始終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用飽含深情的書寫為建設文化強國添磚加瓦。正如他在這次出版的書法新著中所寫到的:我要“用中國書法獨特的藝術形式歌唱祖國,贊頌軍隊,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寫的這些作品將來也許會被子孫后代傳閱觀賞,也可能若干年后煙消雲散,但無論結果如何,書法永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繼承圣賢文化,用心耕耘,緊跟時代,為黨和軍隊,為國家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貢獻”。
——這是希堂的心聲,也是他畢生的追求!
作者簡介:王德興,山東人,現居北京,專職研究員,空軍大校,曾出版《嫩黃色的旗語》、《以各種方式走向你》、《強軍夢》等多部文集。
本文作者軍旅作家王德興大校在首發式上
軍旅書法家李希堂
李希堂(中)與書法家鄒德忠(右一)和唐云來(左一)
首發式現場
書法家唐云來
書法家鄒德忠
書畫家霍春陽
書畫家王峰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