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激活的“一池春水”
作者:李曉東
魯之西南,濟水之寧。2500多年前,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萌發于此,在時間長河的澆灌之下根深葉茂,成為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積淀。看山東人的精神面貌,看山東未來的發展潛力,這片古老的土地不但具有獨特性,而且具有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標本意義或代表性。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曲阜市考察時,發出了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并作出了“推進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論述。十年來,中華文化的“一池春水”被徹底激活。
那些豐富的歷史遺存真的值得深入觀賞,而我不由得會在觀察中體悟這里正在發生的巨大變化,渴望讀出這片土地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所取得的進步和飛躍。
一
偶然總是不經意間來敲門。2005年春節前夕,正撕扯在事業和家庭之間的郝秋霞偶然打開了母親塵封多年的老柜,一件件花花綠綠的魯錦映入眼簾。那是她出嫁時。母親親手織的魯錦嫁妝,那些跳躍的花紋,一下子把她拉回了她兒時的在母親身邊的日子,雨中炊煙的味道,手指部的溫暖。那一刻,她思緒萬千。她讀懂了魯錦中經緯交錯的信息,看到了一個個中國女性的喜怒哀樂,她們的美好、聰穎、智慧,化作母愛,以藝術的形式織進了魯錦。她暗下決心,不能讓母親的藝術塵封在柜子里,要讓魯錦獲得新生。
那年春節過后,郝秋霞清掉濟寧的公司,回到嘉祥老家建立春秋源魯錦手工坊。但是,這個工坊,一直不溫不火地生存著,郝秋霞也有點兒著急。工坊的影響力,遠遠不是她想象中的樣子。她有她的“野心”。
看到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曲阜的新聞,郝秋霞覺得總書記講話是一個重大信號,那就是要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機遇來了。
她有了一個大膽地想法,將老家的院子改成了一個可以互動的春秋源魯錦博物館。說干就干。一干就是十年,如今的春秋源魯錦博物館成了中國地方印象的一張名片。魯錦的藝術理念成了一種生活方式,自然、質樸、溫暖、敦厚,溫潤了她,也溫潤了這個時代的躁動與不安。
一經一緯魯錦寫春秋,一陰一陽盤扣顯乾坤;一針一線錦繡養坤德,上衣下裳布衣以載道。
郝秋霞聘請魯錦國家非遺傳人趙芳云為顧問,把魯錦工藝傳下去,更重要的是讓魯錦為天下所知。讓更多的母親成為幸福生活的設計師,這又成了郝秋霞的使命。
無獨有偶,13歲時,杜運偉就和哥哥杜運標一起做了嘉祥縣的標志性雕塑——麒麟,三十年來,從搞石雕,到玉雕,再把玉雕、石雕工藝完美結合,把嘉祥石雕升級為“嘉祥墨玉”,讓石雕作品由粗狂轉向細膩,由實用性向工藝性轉變,極大實現了石雕作品的價值,為玉石家族增添了“新成員”。
把沒有生命的石頭,變成會說話的石頭。讓每一件石雕作品都有靈魂,是杜運偉追求的目標。他相信,嘉祥石雕非遺項目的傳承和發展,讓民間藝術工匠的石雕工藝在新時代依然發出鏗鏘之聲。
目前,杜運偉投資1.5億元的石文化博物館,已經進入裝修階段,集體驗、展示、鑒賞、經營為一體的石文化深度挖掘中心即將亮相。
杜運偉還在醉心寫著自己的“石頭記”。
在嘉祥中國木梳藝術館,滿目木梳,讓人目不暇給。我感受到了中國千年的梳禮文化。“一梳為禮,結發同心”“一梳梳到底,二梳白發齊眉,三梳子孫滿堂”……周廣勝,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生于清中期的匠人世家,近三百年的匠心傳承,鑄就了周廣勝精雕木梳的精湛工藝和匠人情懷。木梳作為一種日常生活用品,決定了它有巨大的市場潛力,賀壽、生日、紀念日、情人節、母親節、七夕節、中秋節、教師節,一個個節日都成為木梳銷售的熱點。如今,周廣勝成立的木雕公司,為全國百家實體店供貨,為數十家知名網絡平臺供貨的研發定制,周廣勝在領著他的團隊專注于木雕藝術的極致,以木之美融入生活,從本質上說,是實踐著木雕生活美學。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郝秋霞傾情魯錦的美,杜運偉傾情于石雕、玉雕的美,周廣勝傾情于木梳的美。他們是創造創新的主體,大師在民間,高手在民間,大美在民間。他們像散落在大海里的珍珠一樣閃閃發光。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濟寧不斷激發普通人的創新創造熱情,不斷拓寬拓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長河的新時代河床,接古源、開新渠、匯新流、蓄新能,使中華文明長河以新的氣象滾滾向前。
二
為紀念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曲阜十周年,山東美猴文化創意集團正在緊張制作《大哉孔子》十集原創動漫故事片,采用高清數字技術,以“美猴王”的變幻,幻化出至圣先師的可親、可敬、可愛的形象。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簡單地復古,而是辯證取舍、推陳出新,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傳統文化的新呈現、新表達。”科技部中國火炬創業導師、山東美猴文化創意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洪慶表示,傳統企業可以借助數字技術,改變傳統圖書出版發行和閱讀方式,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新呈現新表達。
近年來,陳洪慶所在的美猴集團創新利用數字技術,推出系列創作動漫作品。其中,《〈論語〉名句故事》《孟母教子》《中醫藥的故事》的衍生圖書被列為全球孔子學院課外閱讀輔助教材,在全世界四百多所孔子學院、七百多所孔子課堂推廣使用。
陳洪慶認為,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質量地“活起來”“火起來”。要緊抓前沿數字科技,不斷賦予文化以新的技術和形態,講好講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
豆神動漫是濟寧高新區一家文創企業,最近,豆神動漫技術團隊正在研發《走近孔子》文旅立體書2.0版本,將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數字交互功能,融入AR增強現實技術,讓立體書真正動起來、活起來、飛起來、立體起來。山東豆神動漫有限公司二維總監白林沖:“AR增強現實的一大特點就是視覺沖擊感強,通過這種技術把孔子相關的一些小故事展現出來,效果會很好。”
“兩創”新IP—《畫意濟寧》,讓山水畫流動起來,以數字沉浸式技術展現了濟寧運河兩岸的風光,包含了玉堂醬園、河道總都衙門、玉帶橋、聲遠樓、太白樓、鐵塔寺等古建筑文化群。通過這種技術,游者可以走進去,身臨其境感受濟寧的文化氛圍。
山東豆神動漫有限公司影視總監唐聞捷說:“《畫意濟寧》是豆神動漫助力文化‘兩創’的誠意之作。依托我們自己核心的數字技術,然后積極挖掘本土優質文化資源,不斷推動數字技術與文化的有機融合,讓更多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中國印,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之一。“印者,信也。”中國印章篆刻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從重實用性的憑證,到具備審美價值與收藏價值的藝術品。“孔府印閣”依托互聯網,乘風起勢,將方寸印章做出了大文章。
我在孔林邊上的“孔府印閣”總部見到了“印閣”當家人劉鵬,是個85后小伙。他領著1200名員工,平均年齡30歲,最小的生于2005年。一群地地道道的年輕人,他們在撬動一個古老的手藝:印章。
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經世智慧,不斷創造新模式、壯大新業態,打造一批既現代又古老、既具有現代科技含量又富有傳統文化特色的產業形態,離不開年輕人,當然也離不開老一代傳承人。
與篆刻結緣還是家傳,“孔府印閣”首席篆刻師孔令佳對幼時的記憶仍歷歷在目。和許多老林前村人一樣,他的爺爺常年累月以在孔林擺攤刻章、寫字為生。每到放假,孔令佳就會到孔林去給爺爺送飯,也會幫忙做些緊紙、磨料之類的活計。在爺爺的熏陶下,對于篆刻的熱愛在他心里生了根。
自二十世紀80年代始,林前村的篆刻手藝人們到孔林景區里擺攤為游客制章,這為他們帶來了第一桶金,林前村的刻章產業越來越紅火。但時過境遷,隨著游客購買意識變化,加之旅游景區秩序的逐漸規范,市場空間漸漸萎縮,手藝人們只好走薄利多銷的路子,無法獲得滿意的收入。
事情在2013年發生了變化。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曲阜,曲阜的熱度一下子上來了。這一年,孔府印閣在淘寶網上開設了同名篆刻店鋪。當時,網銷篆刻印章市場是一片空白,沒有現成的行業標準和銷售渠道。而孔府印閣制定的網銷篆刻印章的行業標準和訂購流程開始被大眾認可和接受,越來越多的篆刻師傅開始向孔府印閣學習網銷經驗。
孔府印閣團隊將互聯網經營模式在曲阜市推廣開,開始幫助曲阜當地的篆刻師傅們開設并管理線上店鋪,共同運營。項目已培訓和代運營篆刻類店鋪超過200家,帶動就業800多人。現在,項目每日接單超過2萬單,發出印章超3萬枚,年銷售印章近1000萬枚,扶持上下游配套產業20多家,形成了完整的印章產業鏈條。
同時,“孔府印閣”根據市場反饋定向開發文創產品。“我們將結合中國的金石文化拓展更多的產品,讓更多朋友了解金石文化。”孔府印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負責人孔祥全說,通過銷售渠道創新,金石篆刻以互聯網為媒走進了千家萬戶,而未來,通過文化創新金石篆刻文化也將展現出全新的魅力。
劉鵬說,孔府印閣目前日產印章2.5萬枚左右,設計了儒家經典等千余種主題,通過電商平臺,篆刻印章產品占全國市場份額的30%,石印產品網上銷量全國第一,并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多個國家。
我在孔府印閣看到了系列主題產品,30多枚“習近平用典閑章”,觀之可喜。沂蒙精神主題印章, “沉浸式”傳承紅色基因,讓人耳目一新。另外還有獻禮二十大,二十四節氣閑章,十二生肖閑章,有的是掛件,有的是鑰匙扣,都成為市場的搶手貨。
“對印章篆刻的喜愛其實深藏在每個人心中。”劉鵬說,“從古代的玉璽到現在書法作品印章,從小學生喜愛的功能印章到裝飾掛件等,都蘊含著我們對這一傳統技藝的喜愛。”
印章還走進了大學校園,曲阜師大畢業生發放大學校徽印章,中國人民大學、同濟大學、湖南科技大學、浙江師大、成都大學等伴手禮選擇的也是孔府印閣的印章。
孔府印閣產業鏈條不斷拉大,從礦山取材,到一步步加工,二十多道工序,每一道都與小小的印章牽扯,采用新技術、新理念,讓小印章充滿了現代氣息。
三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是南宋程朱理學的創始人朱熹寫的《春日》。他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之一的大儒。朱熹寫這首詩時,長江以北已經落入金人之手。朱熹也沒有到過泗水。那么,他為何想象自己到泗水尋春?而不是江南?他是借景抒發心中的意象和期盼。詩中,他想象自己尋芳,來到孔子講學的泗水之濱,無邊的光景一時新,讓“萬紫千紅總是春”成為點睛之筆。
新時代的泗水人,打造“黨建聯盟”模式,恰恰與《春日》的主旨精神相契合。
原來東仲都村、西仲都村、南仲都村等18個村自然稟賦近似,但各自為政,泗水縣成立龍灣湖示范區黨建聯盟,北部以夾山頭、東仲都等4個村為核心,重點發展農文旅產業;中部以鹿鳴廠村為核心,重點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南部以東野村為核心,重點打造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示范區,全力推進鄉村振興示范創建。
“黨建聯盟”以組織振興為核心和關鍵,夯基礎、建隊伍、興產業、促發展,激活鄉村振興最強“紅色引擎”,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共筑服務群眾“同心圓”。
東仲都通過“鄉村振興合伙人”模式,為村莊注入新鮮活力,通過各方籌集資金1000余萬元,探索共贏新模式,建設有龍灣書房、魯班記憶工坊、陶朱工坊、藝舍、方寸園、七間民宿等,同時與鴻福源農業,濟寧桑蠶企業的合作種植也已完成,形成了專業非遺傳統文化體驗,林果種植,產品展銷輸出等空間與相關業態。打造了東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示范區東仲都村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南仲都經過3年集中打造,由貧困村成長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省級美麗鄉村、集體收入達到153萬元,已初步形成“特色產業鮮明、生態環境宜居、鄉村治理高效、鄉風文明進步、群眾生活富裕”的美麗宜居、業興人和頗具山區特色鄉村振興泗水發展路徑。
“黨建聯盟”讓龍灣湖片區真正出現了“萬紫千紅總是春”的面貌。2021年片區村集體收入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農民工資性收入達到24304元,較示范區外臨近村莊高出26.4%。其中,位于“兩創”示范區核心區的閱湖尚儒研學基地,是泗水縣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陣地,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示范點之一,突出“優秀傳統文化引領鄉村振興”主題,主要包括文創、培訓、研學三大板塊。基地依山傍水,風景優美,保留鄉村風格的現代化建筑與湖畔靜美的景色交織在一起,無處不體現著人文與自然的充分融合。基地內配套設施齊全,功能空間與山水湖田交相輝映,特有的在地性文化及豐富的業態空間,讓這里成為了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省級中小學生研學實踐基地。一幅“看山望水憶鄉愁”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泗水龍灣湖,讓我印象深刻。龍灣書房、魯班記憶木工坊、云貴扎染工坊、陶朱工坊、“柴燒”制陶工作室、藝舍、方寸園、龍灣書院、文創街、“虎咬瓜”文創店等多個空間業態相得益彰,這幅自然生態與文化藝術融合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而這幅畫卷的底色,就是“黨建聯盟”賦予的。
一個人的夢想單打獨奏,很難實現,而多個人的夢想則能形成合力。這就是“聯”的魅力。
“兩創”依然在路上。斯文在茲!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