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岳覓蹤(連載之二十四)
作者:張雙鎖
濁繇國、骨飦國和重邕國
原文之一:“庚辰,至于滔水。濁繇氏之所食。”滔水即黑水,今稱黑河,發源于關山東麓、今甘肅華亭上關鎮石罐子。濁繇氏,為古代部落之名,到西周演變為方國之名,治地在黑河之源所在地石罐子。原文意為七月八日庚辰,穆天子到達滔水。滔水之源所在地為濁繇人賴以生存的地方。
原文之二:“辛巳,天子東證。”原文意為七月十九日辛巳,穆天子往東巡行。
原文之三:“癸未,至于蘇谷。骨飦氏之所衣被。乃遂南征,東還?!?/strong>蘇谷,今稱深峪、神峪,因地處黑河峽谷而得名,在今甘肅華亭神峪鎮境內。蘇,為麻類植物,今稱黃麻。骨與胥通假。骨飦氏,為華胥氏后裔,到西周演變為方國。原文意為七月十一日癸未,穆天子到達蘇谷。這里是骨飦人衣物所用黃麻的產地。穆天子于是繼續沿著黑河南行,又轉向東行。
原文之四:“丙戌,至于長湠,重邕氏之西疆。”長湠,今稱棗兒山,在今甘肅華亭神峪鎮境內。重邕氏,古代部落之名,到西周演變為方國之名,在今甘肅華亭神峪鎮境內。原文意為七月十四日丙戌,穆天子到達長湠山,這里是重邕國的西部邊界。
原文之五:“丁亥,天子升于長湠,乃遂東征。”原文意為七月十五日丁亥,穆天子登上長湠山,然后繼續向東巡行。
原文之六:“庚寅,至于重邕氏黑水之阿。爰有野麥,爰有荅堇,西膜之所謂木禾,重邕氏之所食。爰有采石之山,重邕氏之所守。曰枝斯、璿瑰、殶瑤、瑯玕、玪璋、兲璸、玗琪、琭尾,凡好石之器于是出?!?/strong>野麥,指燕麥。荅堇,古稱菽,今稱黑豆。采石山,在今甘肅華亭神峪鎮境內,濱臨黑河。原文意為七月十八日庚寅,穆天子到達重邕國所在地黑水河灣 。這里生長著野麥;這里生長著荅堇,西部人稱之為“木禾”,這是重邕人的主要食物。這里有采石山,為重邕國所管轄。山上有枝斯、璿瑰、殶瑤、瑯玕、玪璋、兲璸、玗琪、琭尾等玉石,所有美玉的材料這里都出產。
原文之七:“孟秋癸巳,天子命重邕氏共食天子之屬。”共與供通假。原文意為初秋七月二十一日癸巳,穆天子令重邕國給其隨行部屬提供食物。
原文之八:“五日丁酉,天子升于采石之山,于是取采石焉。天子使重邕之民鑄以成器于黑水之上,器服物佩好無疆。曰天子一月休?!?/strong>所鑄之器,當為原始玻璃。原文意為第五天,即七月二十一日丁酉,穆天子登上采石山,于是在那里采集了各種玉石。穆天子讓重邕國人在黑水河邊將彩石熔鑄為器物,這些器物和服飾佩物都非常美好。穆天子在這里休整了一月之久。
原文之九:“秋癸亥,天子觴重邕之人鰥鴛,乃賜之黃金之嬰二九,銀烏一隻,貝帶五十,朱七百裹,筱箭、桂姜百笥,絲绹雕官。鰥鴛乃膜拜而受?!?/strong>原文意為中秋八月二十一日癸亥,穆天子宴請重邕國之君鰥鴛,并賜給他黃金缶十八件,銀烏酒器一雙,貝帶五十條,朱砂七百袋,竹筍、桂皮、生姜一百筐,還有系著流蘇的雕管樂器。鰥鴛于是合掌加額,跪地拜謝,然后收下了這些禮物。
原文之十:“乙丑,天子東征。鰥鴛送天子于長沙之山,[獻玉百]隻。天子使伯夭受之。伯夭曰:‘重邕氏之先,三苗氏之[所]處。’以黃木璅銀采。[鰥鴛]乃膜拜而受?!?/strong>長沙山,在今甘肅華亭神峪鎮九一溝,這里為南北黑水交匯處。原文意為八月二十一日乙丑,穆天子向東巡行。鰥鴛送穆天子到達長沙山,并獻上美玉一百雙。穆天子令伯夭接收。伯夭說“重邕氏的祖先,三苗氏曾在這里居住?!庇谑悄绿熳淤n給其銀飾黃金器皿。鰥鴛于是合掌加額,跪地拜謝,然后收下了這些禮物。
作者簡介:張雙鎖(1958——),男,漢族,甘肅莊浪人,大學文化,莊浪商務局退休干部?,F為莊浪政協文史研究員。作品散見于《甘肅文史》《甘肅政協》《科學?經濟?社會》等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