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感三題
作者:靈澤琳
桂花香的夢
故事的最初,太陽從紅艷艷的花海中平穩升起,陽光平直地掃過大地,把我們的身影在田地上推得無比遙遠。我坐在河邊的大樹上,咀嚼著涼風攜來的花香,細細咀嚼,透過嘆息與悲傷的霧靄,過去的一切呈現在我的眼前......
兒時的奶奶家,童年的天堂,如今活在我的記憶中。那時奶奶家門前雖然沒有通明璀璨,沒有車水馬龍的喧囂浮塵,但卻擁有寂靜和繁星。打碎夕陽,望暮色茫茫,黃昏是童年里翩然落在指尖的蝶,正驚訝于其斑斕曼妙,它便慢慢遠逝。當太陽將最后一抹余暉灑向這座炊煙裊裊的小村莊,夏風又吹了幾口柔柔的氣,撣去了一天的灰塵。
那時候還小,是陽光落下,就傻呼呼地記著暖的年紀,我喜歡纏著奶奶,喜歡望著奶奶那雙會說話的透徹的眸子。那時候,只要媽媽把我送到奶奶家門口,隔老遠就已經能看見奶奶矮小的身影久久地立在那里,她不停地招手,生怕錯過她的寶貝孫女,“寶妹,可算來了,奶奶想你啦!”奶奶笑得眼睛像月牙一樣彎。
盛夏朗夜,我與她一同坐在小院,她挨著桂花樹,我挨著她。晚風清爽,夾雜桂花的香氣,它來時吻落樹樹繁花,奶奶的衣襟便開滿了花簇。流光涌進她清亮的明眸,晚鬢如春。
雨季悄然而至,天空常常是幾聲悶雷大鼓打完,那老天爺的眼淚就大滴大滴地掉下來了。這時我總是瑟瑟發抖地縮在奶奶溫暖的臂彎里,只盯著天花板上閃著黃燈光的老燈泡,我拿兩只手死死地捂著耳朵,連眼睛都不敢往那漆黑的窗外望一眼。奶奶輕輕地安撫著我,我舒服地躺在奶奶的懷里,乖乖地聽奶奶用方言念叨。沒一會雨也漸漸小了,那些不同的聲響交織成雨夜里獨特動聽的搖籃曲,仿佛是由土墻柔聲吟唱。伴著奶奶溫柔的輕拍,我便能安心地睡了?,F在憶來,卻已經好久沒有聽見了呢......
我漸漸覺得,自己好像在如今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時??爝z忘了那山村里許多我曾經所深愛的人及物?,F在,當我想拼命尋找時,卻發現自己只能凝望著遠方的青山和夜里的明月拼命回憶著那時候生活的點點滴滴,這些東西有時如夢境般不真切,但有時又分明活在我的的記憶里。
如今,雖然遙遠的距離將我們阻隔,但我會永遠堅信,我與家人仍是心連心的,游子的鄉情會隨風而去,藏入夜晚的夢中。您說過,您將會永遠溫柔地包裹著孩童內心深處,那份關于家鄉的,最柔軟的回憶。異鄉為客的這一年,日子過得很慢,又快似箭。我在這片離家一千多公里的土地上生活了一年,卻依然不熟悉哪條街最繁華,哪里可以安放開懷與委屈,哪片山坡上種滿鮮花,哪個角落月光溫柔。我在時間長河中慢慢踱步,拾起一塊塊碎片,一段段時光,那些如月色般溫柔而燦爛的回憶在腦海里播放著,各種滋味交織著向我涌來。一個聲音告訴我,要珍惜眼前燦爛的景,笑得燦爛的人,和那些一起被風帶走的燦爛的,拾起來,會發光的歲月。
我眷戀那故鄉,和您。
風吹過樹梢,繁花芬芳。
念 秋
每個季節都有一些印象深刻的場景,每次都會靠著對這些記憶對某個季節保持期待。我說我熱愛某個季節,其實愛的是某種意象或者只是濾鏡。
比如夏天,我喜歡那種午后陽光透過樹葉落下來滿地樹影的感覺。蟬鳴是背景音,風扇在頭頂,窗外是午后的艷陽天,整個世界在一瞬間變得清澈透明——這個畫面是屬于學生時代的 是我曾經迷戀過的青春文學的背景。
但是多年后的我來到南京,好像也漸漸開始喜歡上了秋天。降溫后買一條合適的圍巾帶上,出門閑逛,明澈的陽光透過梧桐葉傾瀉下來,地上光影斑駁。巷弄里孩子們的嬉戲笑語,鄰里間的日常問候聲,穿過樹影。這就是南京市井的煙火氣,溫暖喜悅。走在路上,一片黃葉掉落在腳下,讓腳踩出一片驚喜,楓葉在風中輕輕婆娑,幽微的沙沙聲道盡了一季的滄桑,又在棲霞山絢爛如火。
誰在棲霞古剎的晨鐘里端坐,點幾柱香火,許下了楓葉滿天地勝境,誰在玄武河畔的夕陽中憧憬,采幾朵云霞,絢爛了金陵的霓裳,誰在朝天宮闕的琉璃下徜徉,用飛舞的金蝶,傾訴著朝代更迭的過往,誰在燕子磯的崖邊眺望,觀落日巨船,稱那江山的份量。歲月不居,卻未能削瘦金陵的容顏,金陵的秋,一盞花香紅葉浸泡的酒,淺酌即醉。
南京的秋天,快快到來吧,不動聲色,卻讓人愛得流連忘返。像往年一樣,一切景象都打上了暖黃色的濾鏡,夏天最討厭的太陽竟變得溫暖了起來,發梢也被照成金色,還有落葉蓬松疏脆的踩踏感,秋日重拾了往日的好心情,好像什么都可以被小事物治愈,被原諒,太溫柔了。想到這些鮮明的季節就會想好好過。
只要接著走下去,就一定會有好事發生。
莫囿嘈雜失自我,獨享生命之清歡
身處于囂風遂行的當今時代,社交、群處、人情世故的袍笏登場早已將生命獨處之可貴拋之腦后。因此,為了尋找獨屬于自我的世外桃源而非在聲色犬馬的嘈雜里失去了自已,我們應以詫寂的姿態面對獨處,與生命對談,享人生之清歡。
個體應作為群體的一部分,但群體不應成為個體的全部。揆諸當下,人們常常被裹挾于被迫社交和"獨處即是孤僻"的群起效尤之中,從而使自己的靈魂被牢牢禁錮于其魔爪之下,這是青年人 我意識的喪失,是個體生命的同質化和差異性消除,是社會進步和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簡嫃曾言:"獨處,是為了重新勘察距離,使自己與人情世事、錙銖生計及逝日苦多的生命悄悄地對談。"妙哉斯言!獨處從來不是對于社交的逃避,對于群體性的恐懼;獨處是自我的反省和思考,是在聆聽自我生命的律動后創造出的個人境界之巔。君可見,敦煌女兒樊錦詩在跨越半個世紀的文化苦旅之中,總以獵獵朔風、聲聲鈴鐸為伴,不追求大城市的喧囂與繁華,只是聆聽自我的聲音,在獨處中達到了生命的粹美;君可見,唐朝詩人王維雖身居朝堂,卻亦能享聆風聽蟬、獨坐撫琴之樂,不結黨、不營私,獨處于高曠之處,享生命之清歡有味。由是觀之,獨處為我們的人生帶來的不僅僅是一隅寧靜之地,更是在不斷內化和擴大自我的過程中獲得成長,從而構建生命之遼闊。
人生亦是如此。阿德勒心理學中提出了"課題分離"的概念,在個體與群體的錯位之中,青年人應該努力經營好自己的"人生課題",而非急于匍匐在世俗的標準之上,忽視自我而成為社群的奴隸。時而的反思自己的生命、 而在獨處之中與自己的生命對談才是有所裨益之事?;蛟S,每一位的我們都應該努力去成就自我,成為梁漱溟筆下的"鄭重者",不為喧囂而動,在每一個日子里與自己的靈魂共舞。
于思維浮躁的當下,不如撇去浮華,以獨處為樂。或許在與生命的對談中,我們能夠窺見蘇子筆下"但遠山長,云山亂,曉山青"的別樣風景。莫囿嘈雜失自我,獨享生命之清歡,青年人應在獨處中成長自我,成就自己的靈魂!
作者簡介:
靈澤琳,女,19歲。籍貫:云南昆明。學校: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初中時期,曾獲校級繪畫展一等獎。2021年,曾代表學校參加全國中學生創新作文大賽,榮獲特等獎。2022年,參加校級書畫大賽,繪畫作品榮獲一等獎。2024年,發表作品《青春幾何時,黃鳥鳴不歇》《桂花香的夢》共兩篇刊登《作家報》 ;發表作品《共赴春宴》刊登《衢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