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有感:《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作者/池征遙
有一天,我做了一個夢,夢中的情景還記憶猶新。
那個夜晚,清風徐來,月光如水灑落在古老的庭院里,一位衣衫飄逸的樂師坐在琴前,手指輕輕撥動著琴弦。那悠揚的旋律如同山間清泉,潺潺流淌,又如林間鳥鳴,婉轉悠揚。每個音符都仿佛帶著仙氣,穿越千年的時空,講述著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周圍的一切仿佛都沉浸在這美妙的音樂之中,花兒在月光下靜靜開放,草兒隨風輕輕搖曳,連遠處的溪流也放緩了流淌的速度,仿佛在傾聽這難得一聞的天籟之音。
當最后一個音符在空中回旋消散,四周一片寂靜,所有人都沉浸在這美妙的余韻里。樂師微微抬頭,眼中帶著一絲淡淡的笑意,輕聲說道:“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當我醒來,這些詩句還在耳畔回響,仿佛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對于美好事物的無盡遐想。
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寫下的名篇名句,在此之前是讀過的,有其深層的時代背景。時值安史之亂的后期,杜甫流落至四川成都。在那里,結識了偏愛皇家禮樂的武將花卿。花卿不僅音樂造詣高深,而且為人慷慨大方,深受杜甫的喜愛。為了表達對花卿的贊賞之情,杜甫揮筆寫下了這首《贈花卿》。
但也有人認為,這實則一首嘲諷詩。句中的“天上”帶有兩層意思,第一層“天上”的意思,另一個意思指“皇宮”。那“人間”,指的是“民間”。這里隱含的意思就是:這些曲子只有在皇宮里能聽見,在民間是聽不到的。“花卿”應是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將花敬定,他平定過叛亂,立過功,所以有點居功自傲,驕橫囂張,擅自在民間享用這個只允許在宮廷為天子演奏的音樂。按照古代等級秩序,天子、官員、百姓所用音樂是不一樣的,而且不能亂用。對此杜甫曾經在長安為仕,自然對天子樂禮相當熟悉,所以他一聽到花敬定享用的皇宮樂曲,就大為驚駭:一個小小的武將居然敢僭用天子音樂,不守禮儀秩序,目無法紀、囂張跋扈,這是大逆不道。
竊以為,無論怎么說,這首詩的文學藝術價值是不容否定的。細看全文:“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前兩句對樂曲作具體形象的描繪,是實寫;后兩句以天上的仙樂相夸,是遐想。因實而虛,虛實相生,將樂曲的美妙贊譽到了極致。
此詩有動有靜,婉轉含蓄,耐人尋味。尤其是后兩句可直譯為“這樣的樂曲只應該存在于天上”,用以形容花卿所演奏的音樂之美妙絕倫,仿佛不是人間所能擁有的。詩人通過夸張的手法,將該音樂描繪得如夢似幻,使得詩句充滿了浪漫色彩。并將天上的音樂與人間的音樂進行對比,進一步突出了該音樂的非凡之處,使得詩句更具張力,增強了讀者的感受。
整個詩句含蓄雋永,語言精練,意蘊深遠。詩人并未直接描述音樂的具體旋律和節奏,而是通過這樣的高度概括,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超凡脫俗、空靈飄逸的詩句,一舉成名,堪稱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瑰寶。他給我們帶來諸多深刻的啟示。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藝術作品被譽為“天上之物”。它們或是音樂、或是畫作、或是文學作品,都有其獨特的魅力。
每當我們漫步在暮秋的林間,看到那一片片金黃的落葉在風中翩翩起舞;或者當我們仰望星空,看到那滿天繁星閃爍著耀眼的光芒;再或當我們與家人朋友團聚共度歡樂時光,感受那份濃濃的親情和友情,瞬間也都會發出不一樣的感慨,為之動情,為之陶醉。
在這個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中,我們往往忙于奔波,忽略了身邊的美好。即使偶爾有機會接觸到這些“天上之物”,也可能因為種種原因而錯過。可見,這些詩句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正是因為它們蘊含著人類對于美的追求和向往。每當讀起,便會有著穿越時空,與古人共賞同一輪明月,共聽同一首曲子的感覺,產生共鳴。從而,更加懂得應該珍惜每一次與美好事物的相遇,用心去感受它們帶給我們的喜悅與震撼。同時他告訴我們,生活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對于那些美好的事物,不僅要珍惜,更要用心用腦用手去努力創造。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