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岳覓蹤(連載之二十六)
作者:張雙鎖
巨蒐國
原文之十七:“天子乃遂東南翔行,馳驅千里,至于巨蒐氏。巨蒐之人若奴,乃獻白鵠之血,以飲天子。因具牛羊之湩,以洗天子之足,及二乘之人。”西周時今甘肅華亭境內有弦蒲藪,波及其中東部。又有陽紆藪,方圓三十里。巨蒐氏,為西周方國,因弦蒲藪而得名,治地在兩藪之間,也就是今甘肅華亭西華鎮(zhèn)關寺之地。二乘,指穆天子之乘和伯夭之乘。原文意為穆天子于是朝東南方向飛馳而行,策馬疾馳一千里,到達巨蒐國。其國之君若奴,進獻白天鵝之血給穆天子飲用。又進獻牛羊之乳給穆天子及兩車之人洗足。
原文之十八:“甲戌,巨藪之人若奴,觴天子于焚留之山。乃獻馬三百,牛羊五千,秋麥千車,膜稷三十車。天之使伯夭受之。”焚留山,古稱寶蓋山、火焰山、鬼門關,今稱海龍山,在今甘肅華亭上關鎮(zhèn)境內。秋麥即冬麥,秋種而越冬,夏天收割,與春麥相對。膜稷,為帶殼的谷子。原文意為九月二日甲戌,巨藪國之君若奴,陪同穆天子登臨焚留山,并在其山宴請穆天子。又進獻食用馬三百匹,牛羊五千頭,小麥一千車,谷子三十車。穆天子令伯夭接收。
原文之十九:“好獻枝斯之英四十,¨¨、¨¨、珌珮百隻,瑯玕四十,琉玘十篋,天子使造父受之。”原文意為若奴為結好穆天子而進獻枝斯之花四十朵,珌珮等美玉一百雙,瑯玕一百顆,琉玘一百箱,穆天子令造父接收。
原文之二十:“[天子]乃賜之銀木璋采,黃金之嬰二九,貝帶四十,朱三百裹,桂姜百笥。若奴乃膜拜而受。”原文意為穆天子于是賜給若奴銀飾彩繪漆器,以及黃金缶十八件,貝帶四十條,朱砂三百袋,桂皮、生姜一百筐。若奴于是合掌加額,跪地拜謝,然后收下了這些禮物。
原文之二十一:“乙亥,天子南征陽紆之東尾。乃遂絕[蒲谷鄉(xiāng)]之谷。”陽紆,指陽紆藪。遂絕之谷,當為蒲谷鄉(xiāng),因盛產蒲草而得名。原文意為九月三日乙亥,穆天子向南到達陽紆藪東岸。又越過蒲谷鄉(xiāng)之谷。
原文之二十二:“辛巳,至于[巨藪],河水之北阿。爰有[弦]溲之[源],河伯之孫,事皇天子之山。有膜堇,其葉是食明后。天子嘉之,賜以佩玉一隻。伯夭再拜稽首。”巨藪,為弦蒲藪。河水,指南汭河。弦溲,為弦蒲藪。其山,指黃山,今稱皇家山,穆天子第一次北巡時曾在此大宴諸侯。所涉地名,均在今甘肅華亭仙峪谷。膜堇即荅堇,今稱木槿,其葉可清熱解毒,醒腦明目。原文意為九月九日辛巳,穆天子到達巨藪,這里是南汭河北岸之山腳。這里為弦蒲藪水源之一,為河伯馮夷子孫的居住地,為穆天子曾登臨過的黃山之下。山上有木槿,它的葉子治好了穆天子的眼疾。穆天子于是嘉獎了伯夭,還賜給他一雙玉佩。伯夭叩頭至地,拜了再拜。
原文之二十三:“癸丑,天子東征。伯夭送天子至于?人。?柏絮觴天子于澡澤之上。伐多之汭,河水之所南還。”伐多,為峽谷之名,今稱仙峪谷,為南汭河的發(fā)源地。原文意為十月十二日癸丑,穆天子往東巡行。伯夭親自陪同穆天子到達?國。?國伯爵馮絮在澡澤岸邊宴請穆天子。發(fā)源于伐多谷的水,為南汭河的源頭。
原文之二十四:“曰天子五日休于澡澤之上,以待六師之人。”穆天子在澡澤岸邊休息了五天,以等待他的隨行部隊。
原文之二十五:“戊午,天子東征。顧命伯夭歸于其邦。天子曰:‘河宗正也。’伯夭再拜稽首。”原文意為十月十七日戊午,穆天子往東巡行。臨別時令伯夭返回他的邦國。穆天子說:“你是河宗氏的宗正啊。”伯夭叩頭至地,拜了再拜。
作者簡介:張雙鎖(1958——),男,漢族,甘肅莊浪人,大學文化,莊浪商務局退休干部。現(xiàn)為莊浪政協(xié)文史研究員。作品散見于《甘肅文史》《甘肅政協(xié)》《科學?經濟?社會》等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