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wǎng)

首頁 > 散文 > 正文

秋逝

秋逝

 

作者:趙羽霏

 

 

在列維·施特勞斯《被處決的圣誕老人》中,我偶然讀到這樣一句:“我們知道,這些募款行動并不限于圣誕節(jié),而是在整個秋天持續(xù)進行。那時正是夜暮威脅到白日,逝者糾纏生者之際。”我心下陡然一驚,不由得品味起這個略略偏題的句子①,愈品愈覺其妙——秋天確是人與死亡糾纏的季節(jié)。

在天文學的視角下,秋季,我們生活的地球逐漸遠離太陽,太陽直射點也遠離我們所在的北半球,天氣驟冷,夜長超越晝長,每個人的身后都逐漸拖起一個長而黑的影子,為本就短暫的白晝蒙上一層黑夜的恐怖。古人眼中黑夜對生活的籠罩意味著“陰氣”的上升和“陽氣”的下降,在人敞開自身與世界接觸時,這些“陰氣”便侵入我們的每一個毛孔和每一寸肌膚②,身體狀態(tài)低迷,心情隨之低落,因此任何“生”的活動應當停止,唯適于安眠。在現(xiàn)代科學觀念沒有侵占思維的時代,我們的先輩更易于聯(lián)想到象征“陰”的“亡魂”,想象它們充斥著自己身邊的空間,于是生出各種與魂靈纏結的故事。

我并非有意將“美”的寫作引向一個看似悲戚的話題。在人學意義被逐漸發(fā)現(xiàn)和闡明后,“美”和美學的意涵更趨寬廣——而死亡作為人類重要經(jīng)驗的一部分已經(jīng)被審美地建構了數(shù)千年,自然而然地進入美學研究的中心視域內(nèi)。更何況,由“秋”及“逝”無論在自然直覺還是文化創(chuàng)作的意義上都有理可依:自然節(jié)律“春秋代序”,人在寒風凜冽、蕭蕭落木之時本就容易觸景生情,心生凄苦;加之文人墨客的恣意想象,“秋”已然蘊含著相對固定的“悲秋”意象群。秋日的“死亡”也并不精確地指向“人的肉身消亡”,相反,其引出了一片廣闊的、正在經(jīng)歷“消逝”的天地——鳥獸草木、年華時光、親朋故友、昔日盛景、仕途壯志的衰朽和離逝都被秋天無限放大。立秋時分的寒潮將我打了個措手不及,彼時,鮑照的《蕪城賦》縈繞腦海,“稜稜霜氣,蔌蔌風威;孤蓬自振,驚沙坐飛”;設想自己孤零零地站在蕪城天地之間,我身體發(fā)冷不禁寒戰(zhàn)起來,仿佛一切有關“逝”的恐怖都襲上心頭。

施特勞斯說,“成為他者,是死亡這件事最先給我們的大略意象。”在傳統(tǒng)上,死亡意味著“自我”被從內(nèi)而外地擊碎③,與群體建立的熟悉感、歸屬感被打破,人轉(zhuǎn)而孑然一身地投入到陌生環(huán)境之中。亦即,肉體的消逝和未知的想象加深了對死亡本身的恐懼。我們對“從有到無”這一過程的厭惡,有時甚至超越對“無”本身的抗拒;畢竟,在我們熟悉的道家思想語境下,“無”作為最高實在者也有著創(chuàng)生萬物的意涵。“從有到無”意味著曾經(jīng)擁有,萬象繽紛的世界怎么能說拋棄就拋棄,百味交雜的體驗又怎么能說放下就放下,即就是主張“萬般皆空”的佛門亦在禪宗那里向現(xiàn)象世界做出了妥協(xié)和復歸。

 

 

我們因為這些直覺情感逐漸發(fā)展出關于死亡的拒斥和禁忌。例如在一些原始部族的觀念中,“死”是一種話語禁忌,是不潔與污穢,是神圣的對立面,需用巫術予以驅(qū)除。盡管這種二分法還包含了組織社會、管控民眾的考慮,其中的心理和情感因素仍不可忽略。然而,“死亡”似乎并不總是人們“避之不及”的“大忌諱”。受益于科學利好的我們當然可以說,自然科學對于世界本質(zhì)和運行規(guī)律的解釋,使絕大多數(shù)人可以對鬼神世界“祛魅”,理性地看待生命的消逝。但這種與“死亡”和解的嘗試并不是晚近才有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人類對其自身和對象世界的覺知、改造能力遠超尋常想象。借著尋找秋之象征的由頭,我們也來遍覽消解死亡陰霾的諸種方式。

在純粹邏輯的角度上,對抗死亡有一條由內(nèi)而外的線索,即對抗死亡經(jīng)歷了與死亡共處意識逐漸外顯化的過程,大致有“理念--器物--儀式”三個階段。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階段并不是嚴格歷時性的④,此處只是嘗試用心理機制將三種方式串聯(lián)起來。因為,一個念頭或許不足以驅(qū)散生者的恐懼,但當其落實在實物和儀典之上時,無疑為生者提供了更充足的安全感。儀式蓋過內(nèi)容本身有時似乎并非壞事,畢竟在某種程度上,莊嚴的禮儀能夠分擔一些悲痛。

變換對待死亡的心態(tài),我們的心靈就能夠獲得暫時的安頓。老子主張“復歸于樸”,萬物由“道”所生又復返于“道”,個體的生命處于不斷復歸的過程當中,那么秋葉落而歸根、回到自然真樸的狀態(tài)也未嘗不是一種玄妙的幸福。

更進一步,人們秉持著“死生亦大矣”的理念,在墓葬設計上下足了功夫。從用精美的器物陪葬,到比照生者世界構筑完整的地下空間,人們希望死亡不再神秘,而可以成為“生”的另一種延續(xù)。甕棺——夭折孩童的棺槨,便是此種祝愿的典型案例——用壁上畫著的圖景為孩子營造生者世界,用頂上鑿開的小孔供孩子靈魂進出,一切都在告訴這個不幸的孩子:親人從未遠去,身邊的世界圖景依然豐富燦爛。

最終,儀式性活動直接建立起生死的對話通道。施特勞斯認為,圣誕老人形象的豐滿和圣誕慶祝活動的風行,是人類“與死亡關系改善的跡象”。由秋入冬,紅日已暮,死者介入生者的情形愈加顯著,而圣誕節(jié)恰恰是生者在短時間內(nèi)集中解決魂靈糾纏的一次主動出擊。

施特勞斯的社會是普遍二元對立的,“自我”與“他者”的區(qū)分因此成為自覺。在生者中,具有“異質(zhì)性”的人群會化身死者;他們作為死者在人間的象征,代替死者接受生者的貢獻和犧牲。或彌補對死者的虧欠,或善意慷慨地饋贈死者,人們都希望借象征儀式能夠換取生的安寧。表面上看這是生者對死者的妥協(xié),似乎隱含著對死亡的無力感。

在圣誕節(jié)這個具體情境中,孩子作為“未啟蒙者”,充當死者的象征;成人送給小孩的圣誕禮物正是“尋求美好生存的真實犧牲品”。與圣誕老人的前身——讓死亡“周期性地破壞秩序和規(guī)律”的“瘋狂教主”——相比,圣誕老人反映出我們試圖弱化生死關系,用溫暖的饋贈來換回生死問題的主導權。我們渴望沒有節(jié)制的慷慨、沒有心機的盛情,它們會在這短短的時間內(nèi)將恐懼驅(qū)散;當象征死亡的孩子懷抱這種幻想時,成人也能得到溫暖。因此,這絕不是簡單的妥協(xié),而是生之權力的擴張,是面對死亡的偉大嘗試。

施特勞斯的筆下還有另一類與死亡有關的活動——食人,它為現(xiàn)代人展示了生死聯(lián)結的另一種圖景。針對新幾內(nèi)亞罕見疾病“庫魯癥”,人類學家根據(jù)其年齡和性別分布上的異常做出病因假設——此原始部落有食人行為。他們推測,部落民眾通過食用近親尸體來表達感念和尊敬,正是這個烹調(diào)和品嘗的過程,使得負責烹飪的女人接觸到尸體腦漿而被感染,女人們再經(jīng)由身體接觸將病毒傳給孩子——這就是女人和孩童罹患該病癥概率高的原因。

我們可能會問,這種“原始”“野蠻”“未開化”的行為是否早已被歷史拋棄,這又如何能夠為現(xiàn)代人看待死亡問題帶來裨益和參考呢?事實上,我們的“文明”社會中并不缺少具有“食人”意義的行為。歐洲“庫賈氏癥”的發(fā)病原因與“庫魯癥”有驚人的相似性,只不過這種“食人”并非直接裸露著進行,而是以治療疾病為載體而發(fā)生。歐洲醫(yī)生給患者注射另一具軀體的人腦物質(zhì),意圖消滅疾病,卻意外地將供體中的病毒帶入患者體內(nèi),導致患者死亡。

在古典進化論者的眼中,“食人”似乎只是原始社會的“殘存”,現(xiàn)代社會的治療行為完全不可與之相類,更有甚者從根本上質(zhì)疑“食人”行為的存在,企圖界定“野蠻”與“科學”,以貶低他者來確立自我意識、肯定自我信仰的優(yōu)越性。這種“種族中心主義”的觀點會阻礙我們發(fā)現(xiàn)全人類共同的、基礎的情感,而站在整體主義的視角下,“食人”不過是自愿將來自其他人類的身體部位或物質(zhì)導入自己體內(nèi)的行為,是社會生活不可或缺之認同的體現(xiàn)。我無意究竟該儀式的性質(zhì),只求發(fā)覺它所帶來的、面對死亡的啟示:巫術性質(zhì)抑或療愈性質(zhì),將死者的一部分導入自身都是一種樸素信念和精神寄托;生者攜帶死者的血肉經(jīng)歷更多世間萬象,死者以生前的德高望重保佑生者平安,無論如何,死亡本身被無聲地解構,代之以生死兩方的各自發(fā)展與互相成就。儀式的歷史意義在當下的生者看來沒有那么重要,儀式帶來的希望和祝愿才是生者的追求與向往。

 

 

關于秋的沉思已經(jīng)宕開很遠。“傷逝”的情感縈繞在關于秋的文藝作品之中,對解決死亡問題的渴望也未曾斷絕。中國古代各家思想都出現(xiàn)過有意義的理論解釋,劉成紀老師曾在分析漢代身體問題時指出:儒家注重經(jīng)驗層面的現(xiàn)實性,“無法解決人對死亡的終極關切”,道教迎合人畏懼死亡的心理需求而推廣達至永生的神仙方術,其“承諾既具有誘惑,又潛藏著無法克服的被解構的危機”,而佛教設計了“一個與現(xiàn)世隔離的理想空間”,在超驗領域把握生死,提供了另一種不可證偽的思考向度。由是,當我們在秋日即景生情,被不可名狀的傷逝情緒籠罩、被生死問題糾纏煩擾之時,不妨回顧各種理論與信念,雖保留對自然的敏感體察,卻也不致陷入痛苦的循環(huán)無法逃離。或者,一賞秋葉靜美果熟蒂落,吮吸冬日來臨前豐饒的滋味,品嘗人間的美好回憶,哪怕它們終將逝去。

 

作者趙羽霏系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哲學專業(yè)。

 

注釋:

①“被處決的圣誕老人”一篇與死亡有關聯(lián),但無意于秋天和死亡的關系。

② “毛孔”“肌膚”語見劉成紀:《什么是審美體驗——海德格爾的藝術終結論與審美體驗理論的重建》,中州學刊,2006年第5期,第287-288頁。

③“靈魂不滅”類的觀點并不能消解“死亡”帶來的對“自我”改變的恐懼,即使這種改變只涉及肉身。

④如果認為這些階段有時間先后關系是演變形成的,可能會陷入“單線進化論”的臆想困境。

⑤劉成紀:《漢代美學中的身體問題》,武漢大學,2005年。

 

參考文獻:

[1][法]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著.廖惠瑛譯.我們都是食人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2]劉成紀.什么是審美體驗——海德格爾的藝術終結論與審美體驗理論的重建[J].中州學刊,2006,(05):284-288.

[3]劉成紀.漢代美學中的身體問題[D].武漢大學,2005.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

 

最新作家網(wǎng)圖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9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精品|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欧美va欧美va香蕉在|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 古装一级淫片a免费播放口| 久久久久久一品道精品免费看| 超级色的网站观看在线| 无码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 国产ssss在线观看极品| 中文字幕欧美亚洲|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色综合天天综一个色天天综合网| 日本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影院|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站| 精品福利三区3d卡通动漫| 少妇人妻av无码专区|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97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人与牲动交xxxxbbbb| 国产成人精品免高潮在线观看| 久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性欧美videos喷水| 亚洲黄色激情视频| 4hu四虎永久免在线视| 欧美一级片在线观看| 国产又黄又硬又湿又黄的| 中文字幕日韩人妻不卡一区| 窝窝影院午夜看片|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99蜜桃|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 韩国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亚洲老熟女@TubeumTV| a资源在线观看| 日本大片在线播放在线| 免费看美女脱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