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岳覓蹤(連載之二十九)
作者:張雙鎖
北巡之路
原文之三十三:“庚辰,天子大朝于宗周之廟,乃里西土之數。曰自宗周瀍水以西,北至于河宗之邦陽紆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陽紆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自西夏至珠余氏及河首,千又五百里;自河首、襄山以西,南至于舂山、珠澤、昆侖之丘,七百里。自舂山以西,至于赤烏氏、舂山,三百里;東北還至于群玉之山,截舂山以北,[七百里];自群玉之山以西,至于西王母之邦,三千里;自西王母之邦,北至于曠原之野,飛鳥之所解其羽,千有九百里。[自]宗周至于西北大曠原,萬四千里。乃還,東南復至于陽紆,七千里。還歸于周,三千里。各行兼數,三萬有五千里。”
上文所涉地名,除西夏、襄山外,均已注解。西夏,《傳》文未見,在今寧夏固原,這里為東晉夏國所在地。襄山,《淮南子》稱之為薄落山。《史記?封禪書》曰:“薄山者,襄山也。”今稱桃木山,在今甘肅莊浪。上文所計里程,均為回環往復之數,并非直線距離。
原文意為十一月九日庚辰,穆天子在西鄭宗廟舉行大朝會,并計算先后兩次考制于四岳所經里程。從西鄭、瀍水以西,到?國陽紆山,有三千四百里;從陽紆山到西夏國,二千五百里;從西夏國到珠澤國、?國,一千五百里;從?國、襄山以西,再往南到達春山、珠澤、昆侖丘,有七百里;從春山往西,到赤烏國,有三百里;從東北方向返回到群玉山,又到達舂山之北,七百里;從群玉山以西巡行,又回到西王母國,有三千里;從西王母國北行曠原,也就是羽陵之地,有一千九百里。從西鄭到西北曠原,總計一萬四千里。從曠原返回,往東南到陽紆山,有七千里。從陽紆山返回西鄭,有三千里。往返路程總計為三萬五千里。
作者簡介:張雙鎖(1958——),男,漢族,甘肅莊浪人,大學文化,莊浪商務局退休干部。現為莊浪政協文史研究員。作品散見于《甘肅文史》《甘肅政協》《科學?經濟?社會》等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