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詩韻
作者/池征遙
廬州靈秀之地,蜀山巍峨聳峙,屹立于江淮之間,恰似仙境遺落。
其名由來,精彩紛呈。傳說昔有蜀中高僧,千里迢迢,蒞臨山麓,結廬修行,弘揚佛法。因懷戀家鄉之水,勤勉鑿井,竟得澄澈甘泉,遂命名為蜀井,山亦由此得名。
蜀山乃國家森林公園,山體東南高、西北低,呈橢圓形,恰似一頂巨大錐型草帽遺落人間。其海拔雖僅二百八十四米,相對高度不過二百四十余米,卻絕世獨立,傲然隆起。
這里有死火山遺跡,歲月留痕,地質之奇,鑄蜀山之獨特。
這里流傳著“大蜀山,小蜀山,二郎神,一肩擔”的民謠。據說二郎神把家鄉四川灌縣的兩座山用扁擔挑出來,準備挑到東邊填海。當他負重飛到合肥上空大西門外時扁擔折斷了,一座山飛了出去,落在合肥西邊40多里的地方,叫做小蜀山;重的那座則是大蜀山。還流傳“碧霞門內,糖雞石藏,神龍之愿”,也是蜀山傳說的一部分。據說,大蜀山里有個叫碧霞門的地方,藏了七塊叫糖雞石的神石,一旦集齊七顆糖雞石就可以召喚叫不頂龍的神龍,它可以滿足召喚者三個愿望。但每一顆糖雞石都有合肥上古神獸龍鱗馬守護,讓人難以靠近。這些為蜀山增添一抹神秘色彩。
這里地勢險要,為古代軍事重地。歷代王朝皆在此設防,以抵御外敵入侵。蜀山之巔,曾見證無數戰火硝煙,亦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堅韌與不屈。
這里曾匯聚眾多英雄豪杰。近代抗日英烈蔡炳炎將軍,英勇無畏,東征北伐,屢立戰功。淞滬會戰,喋血抗倭,壯烈捐軀,英名長存,激勵后人。中國共產黨初期的重要領導人之一陳獨秀之子陳延年、人民軍隊的杰出將領許繼慎、安徽省第一任省委書記王步文、無產階級革命家羅炳輝和彭雪楓等在此烈士陵園長眠安息。
這里以其美景著稱。春日,山花爛漫,蝶舞蜂忙,生機盎然;夏日,綠樹成蔭,清風送爽,避暑佳地;秋日,霜葉如丹,層林盡染,美不勝收;冬日,銀裝素裹,玉樹瓊枝,宛如童話。
山中,奇物屢現。小麂穿梭,靈影躍動,添蜀山之靈秀。仙八色鶇,羽彩斑斕,如靈鳥下凡,增輝山林。仙女蝦游,仰泳之姿,現于蜀山清泉。貉為山林增異。流傳千古的長生之樹、靈泉之木、醫神之株,護佑蜀山之生靈。
古代文人墨客,留下諸多詩篇,千古傳唱。
張問陶,才情超逸,世稱詩書畫三絕。其詩風清新自然,情感真摯深沉,韻味無窮無盡。游歷蜀山之時,詩興勃發,留下諸多佳作,為蜀山增添一抹詩意光輝。張翰詩曰:“郡城西接蜀山頭,夏木千章蒼翠浮。蜃起南巢疑貝闕,水環神姥即青邱。”將蜀山之景繪就成一幅壯闊的畫卷。黃道日詩曰:“春色坐來晚,山間盡日青。無風云黛合,欲雨草煙腥。泉涌留僧異,龍枯結冢靈。湖天遙在目,極望若為醒。”把蜀山之春色、風云、泉涌等景致刻畫得細膩入微,令人心馳神往。董鋆詩曰:“蜀山兀兮云霄近,古樹蒼然歲月深。”生動展現了它的雄偉與古老。
立蜀山之巔,極目遠眺,水之靈秀,潤澤萬物。巢湖波光粼粼,浩渺無垠。南淝河,合肥之母親河,奔騰流淌,河水滔滔,穿城而過。十五里河,潺潺流淌。猶如一條條絲帶,將蜀山映繞,孕育無盡希望。
觀廬州之城高樓林立,車水馬龍。歷史與現代交織,自然與人文融合,讓人陶醉其中,感慨萬千。
路之蜿蜒,四方聯通。周邊道路縱橫交錯。長江西路、黃山路等主干道如條條巨龍盤旋,連接蜀山與城市各個角落。山林間小路,曲徑通幽,或青石鋪就,或泥土夯實,漫步其中,可感自然之韻律,悟人生之真諦。
橋之精巧,別具風情。清溪路橋,橫跨溪流,如彩虹臥波;天堂寨路橋,氣勢恢宏,連接山與山之脈絡。構成一道道亮麗風景線,為蜀山增添幾分獨特韻味。
寺之巍峨屹立。蜀山南麓開福寺,始建唐時,慧滿法師卓錫于此。紅墻黃瓦,莊嚴古樸,氣勢恢宏,乃華東單體最大寺廟,素有“小故宮”之美譽。晨鐘暮鼓,梵音裊裊。令人敬仰,吸引眾多信徒與游客前來朝拜、游覽。
嗟乎!蜀山,合肥之瑰寶,廬州之明珠。如一位慈祥的長者,訴說著千年的故事;又如一位神秘的仙子,散發著無盡的魅力。愿汝永葆壯麗青春,綻放璀璨之光,在你的懷抱中,感受生活之美好。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