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文學的開拓者
——讀丁晨散文集《絲路之魂》
作者:董邦耀
交通文學,作為文學領域的一個獨特分支,它不僅僅關注于地理空間的移動與連接,更在于揭示這種移動背后的人文故事、歷史變遷以及文化交流。交通文學以其特有的視角,展現了人類社會的動態發展與文化的多元融合,成為文學創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一領域內,陜西交通作家丁晨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敏銳的藝術洞察力,成為了一位舉足輕重的開拓者。他的新著散文集《絲路之魂》不僅是對絲綢之路和人生之路的深情回望,更是對交通文學這一體裁的深刻詮釋與創新發展,為交通文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一次聽到“交通文學”這個詞,是2005年與丁晨兄去考察美國報業的途中,覺得很新鮮,丁兄對交通文學的發展有自己的見解。隨后,與丁兄去蘇州參加中國交通報通聯會,會上,他根據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文學蓬勃發展的勢頭,不僅準確地給交通文學擬定了題材范圍,并在通聯會上建議以中國交通報為中心,成立中國交通作家協會,促使交通文學有序發展。這在當時,還沒人提出這樣的文學概念。
丁晨兄身體力行,四處斡旋,爭取各方理解,做了大量工作。在陜西交通運輸廳領導的支持下,于2007年11月1日,率先成立了全國交通系統第一個行業作協—陜西省交通作家協會。丁兄不負眾望,當選為交通作協首任主席,對交通文學的發展提出了要求和希望。交通作協一經成立,就立馬全身心地融入波瀾壯闊的交通建設的大戲中去。從此,陜西交通文學創作隊伍,有了自己的組織,交通文學創作勢頭如黃河之水,勢不可擋。以《陜西交通報》副刊為陣地,動員、團結交通作者采風、講座、出書、贈書、評獎、不定期地出刊,想方設法,組織活動。僅丁兄卸任交通作協主席之前的八年多里,就組織和籌資交通文學作者出書近40部,由他和其他人主編,出版了《激情跨越》《黃土謠》《感天動地的日子》《大縱橫》《一路幽香》《強省之路》《大道》《行走希望的土地》等8部文學作品集。
丁兄本人就是交通文學創作的開拓者、踐行者,近年來,他大作不斷,并獲獎連連,先后出版了個人散文集《秋葉》《遲到的欣慰》《幽敻含光門》《尋找》等。2010年9月,他把自己多年來對交通文學的認識、看法和觀點,整理成《交通文學斷想》一文,進一步提出:“交通文學,古已有之,積淀豐厚,源遠流長。然而,當今全國的交通文學還處于單打自干的狀態,沒有統一的組織機構,整體水平也參差不齊。”他呼吁:“新的時代呼喚交通文學新的發展和繁榮。”并詳盡提出了交通文學的定義與特點:“凡是人們寫的關于交通題材的文學作品,都可納入交通文學的范疇”。這就是強調文學作品中的交通元素。宣傳和謳歌交通事業。這在他主持起草的《陜西省交通作家協會章程》里,就得到了充分體現。2021年4月,他對自己以上觀點又進一步進行了充實、完善、提高,這次又收錄在了《絲路之魂》里。
《絲路之魂》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其對交通文學元素的深度挖掘與巧妙運用。全書共分為五輯:“小巷往事”、“史話交通”、“游俠履痕”、“生活雜品”和“交通文學”,每一輯都緊密圍繞交通這一主題展開,卻又各具特色,相互呼應。
“小巷往事”部分,丁晨先生以深情的筆觸回憶了自己青少年時代居住過的西安老街巷——大吉廠巷的種種往事。這些散文不僅是對個人成長經歷的回顧與反思,更是對那個時代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通過這些散文,我們仿佛能夠穿越時空隧道,回到那個充滿煙火氣的年代,感受到那份屬于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和悲歡離合。
“史話交通”部分,丁晨先生以文學筆法,勾勒出一幅幅波瀾壯闊的交通歷史畫卷。從古老的絲綢之路到現代的公路網絡,從灞橋的離別之苦到秦直道的千年滄桑,作者不僅詳細記述了這些交通要道的變遷歷程,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這些篇章不僅是對交通歷史的忠實記錄,更是對交通文化的深刻詮釋,展現了丁晨先生作為交通文學開拓者的深厚功力。
“游俠履痕”則記錄了丁晨先生及其家人、朋友在國內外旅行的所見所感。這些游記不僅僅是簡單的行程記錄,更是對交通與旅行、自然與人文之間關系的深刻思考。丁晨先生以行者的視角,審視著沿途的風景與人文,用文字記錄下每一次心靈的觸動與感悟。這些游記作品,無疑為交通文學增添了更多的生動色彩和人文關懷。
“生活雜品”部分,丁晨先生則通過記錄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展現了自己對生命、對社會的深刻感悟。這些篇章雖然看似瑣碎平凡,但卻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和社會意義。這類精品美文讓我們看到了一位交通文學開拓者在關注宏大敘事的同時,沒有忘記活色生香的煙火人間,丁兄仰望天空,也俯視大地,他要以小見大,在微觀中體察動人的生命風景。
而在“交通文學”部分,他主要詳細記錄了當代公路交通的變遷歷程,以及各個領域的進步與成就。這些篇章不僅展現了公路交通技術的日新月異,更讓我們看到了交通發展對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的巨大影響。
可以說,《絲路之魂》成功地將歷史與現實交織在一起,構建了一個關于交通變遷的宏大敘事框架。丁晨先生通過對絲綢之路等古老商道的回顧,不僅讓我們看到了交通在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更讓我們感受到了交通發展背后的時代脈搏和民族精神。同時,丁晨先生也沒有忽視現實交通的發展變化。《絲路之魂》之所以能夠打動人心,除了其豐富的交通文學元素和宏大的敘事框架外,更在于其將個人情感與社會記憶巧妙融合在一起,賦予了作品深刻的人文韻味。
《絲路之魂》是一次跨文體寫作的成功實踐,丁晨先生不僅運用了傳統散文形式,還融入了詩歌、小說、歷史敘述等多種文體元素,使得作品在形式上呈現出多樣化。這種跨文體的寫作方式,不僅豐富了作品的表現力,也為讀者提供了獨特的審美體驗。《絲路之魂》也在解讀絲綢之路文化方面做出了獨特貢獻,丁晨先生通過對沿線城市、風物與人物的描寫,不僅展現了這條商道的繁榮,更揭示了其背后的文化擔當與歷史意義。他的獨特解讀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幫助我們在歷史、文化、社會、政治等層面,更好的理解這條古老的商道。
丁晨先生憑借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敏銳的洞察力,創作了這部關于交通文學佳作,不僅豐富了交通文學的作品庫,也為文學創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是對交通文學繁榮與發展的有力推動。
中為《絲路之魂》作者丁晨,右為《交通局長》作者樸實,左為本文作者。
《絲路之魂》作者丁晨(右二)與本文作者(左一)于2005年3月,隨中國聞代表團考察美國報業時在《洛杉磯時報》的合影。
作者簡介:董邦耀,筆名驪山、高言,原為陜西省高速公路建設集團公司工會副主席、陜西省交通運輸廳史志辦主任,中國作家協會陜西分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陜西省文學創作研究會顧問、陜西省交通作家協會副主席、陜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1977年以來,文學作品和征文等獲獎百余次,出版報告文學集《長安飛虹》(合作、陜西人民出版社)、《大道星光》(太白文藝出版社),個人文集《淺海掬浪》上下卷(中國文聯出版社)、散文報告文學集《大道擷英》(太白文藝出版社)和散文集《浪花如雪》(沈陽出版社),主編出版報告文學集、畫冊《龍脈天路》、《情鑄生命線》等,2006年入選《陜西文化名人大辭典》。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