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煮雨(外一篇)
作者/池征遙
時光如水,悠悠流轉,每一滴都藏著故事,每一滴都煮著歲月。雨,自古便是詩人墨客的心頭好,它不僅僅是一種天氣現象,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歲月的印記。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年輕時的我們,總喜歡在雨中尋找浪漫,雨滴落在屋檐上,猶如珠簾般搖曳,映照著我們青澀的臉龐和懵懂的心事。那時的雨,是甜蜜的,是夢幻的,它見證了我們的青春歲月,也陪伴我們走過了無數個無憂無慮的日子。
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逐漸長大,開始經歷人生的起起落落。“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雨,有時如一位智者,它在我們失意時給予安慰,在我們困惑時指引方向。在客舟中聽雨,聽著那淅淅瀝瀝的聲音,仿佛能聽到歲月的回響,感受到人生的無常與滄桑。
而當我們步入暮年,“老去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那時的雨,更多的是一種沉淀和回味。我們不再為生活的瑣事而煩惱,而是靜靜地坐在僧廬下,聆聽那雨滴落在地面的聲音。這聲音,如同一首古老的樂曲,喚起了我們對往事的回憶,也讓我們更加珍惜眼前的庶足與平和。
時間煮雨,雨煮人生。每一滴雨水中,都蘊含著我們的喜怒哀樂,都承載著我們的夢想與希望。我們在雨中成長,在雨中前行,最終與雨融為一體,成為那悠悠歲月中的一部分。
如今,當我們再次站在雨中,聽著那淅淅瀝瀝的聲音,我們不再有年輕時的沖動與浪漫,也沒有中年時的迷茫與困惑。我們只是靜靜地站著,感受著雨水的溫度,聆聽著歲月的回響。我們知道,無論時光如何流轉,雨都會陪伴在身邊,煮著我們的人生,也煮著我們的回憶。
愿我們都能在流逝的時間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那份寧靜與快樂、幸福與美好。
又到記者節
在歲月的長河中,每一個職業都有其獨特的韻律和色彩。而記者這個職業,以其獨特的使命和責任,探尋真相的腳步與歷史的回響,詮釋著時代的精神與風貌。
記者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的中國。當時,新聞工作者們為了爭取言論自由、報道真相的權利,進行了不懈的努力與斗爭。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作為時代的見證人,不僅展現了堅定的信念和勇氣,還為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有史記載,1934年8月,杭州新聞記者公會倡議每年9月1日為記者節,以爭取新聞記者的社會地位,保障記者的人身安全。這一倡議得到了全國各地新聞界的積極響應。1937年11月8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同志的直接關懷下,范長江等24人在上海成立了“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由此,每年的11月8日,就成為了全國新聞從業人員的特定節日。
如今,記者節已經成為了一個全球性的節日,不僅是對新聞工作者的贊美與表彰,更是對他們職業精神的傳承與弘揚。
記者,被譽為“無冕之王”,他們的筆觸和鏡頭,如同探照燈一般,照亮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他們不畏艱險,深入一線,只為獲取最真實、最準確的報道。他們的每一次采訪,每一次報道,都是對真相的探尋,對公正的堅守,傳遞著正能量。
然而,探尋真相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記者們時常面臨著各種挑戰和困難,甚至有時會遭遇危險和威脅。但是,他們從未放棄過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始終堅守在新聞報道的第一線。他們的這種精神和勇氣,讓我們深感敬佩。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又讓我想起了曾經并肩作戰的老同事們,借此節日向他們及所有的記者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記者們的工作愈發顯得重要。他們需要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篩選出有價值的線索,需要在第一時間奔赴現場進行采訪報道。他們的每一次努力,都是為了讓公眾能夠更全面地了解這個世界,更準確地把握時代的脈搏。
記者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更是一個提醒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時刻。在這個日子里,我們應該反思如何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如何更加準確地把握時代的脈搏和社會的需求,如何更加有效地傳遞信息和傳播價值。
今天,我們奮進在新時代的路上。愿記者們的筆觸更加犀利,鏡頭更加明亮,聲音更加有力。愿他們在記錄時代的同時,也能成為時代的引領者,傳遞更多的光明與希望。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