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永駐巫家壩
作者:王永德
近日,戰友來昆明,向我提出了想去巫家壩場站看看的想法。巫家壩這個地名,使我感到既親切又陌生,親切的是我曾經在巫家壩軍用機場服役;陌生的是它在許多年輕人,包括本地人的記憶中已逐漸消失。回想起我在巫家壩場站工作的點點滴滴,心里充滿了驕傲和自豪。
巫家壩,一個因機場而聞名遐邇的地名,承載著昆明、西南乃至中國厚重的歷史記憶。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機場,巫家壩機場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還享有較高的國際知名度。從1911年蔡鍔、唐繼堯將軍在此發動武裝起義,成為革命軍的大本營,到1922年唐繼堯修建機場并組建云南當時第一支空中力量,再到抗日戰爭期間成為飛虎隊主要運輸基地和駝峰航線的終點站,巫家壩機場見證了無數的歷史瞬間,定格了諸多歲月記憶,也書寫了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
新中國成立后,巫家壩機場經過多次改擴建,成為中國西南最重要的國際口岸機場之一,也是西南地區的重要航空樞紐。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航空需求的日益增長,這座擁有百年歷史的機場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2012年6月28日,昆明長水國際機場正式通航運營,標志著巫家壩機場的歷史使命圓滿結束。這一變遷不僅為昆明優化城市功能與空間布局提供了歷史機遇,也見證了國家的和平發展與改革開放的輝煌成就。
1992年至2004年,我曾在昆明巫家壩場站服役,作為一名普通的空軍戰士,在這里服役整整十二年,那段歲月成為我人生中難以忘懷的篇章。而我作為這段歷史的見證者之一,每當回想起在巫家壩場站度過的軍旅歲月,心中總是充滿了無盡的感慨與懷念。記得那是在1992年初秋的一個夜晚,我和四名戰友從成都乘坐火車前往昆明,當列車緩緩駛入昆明站時,已是第二天深夜的十一點。出站后,站前廣場燈火輝煌,我們攜帶著大包小包,舉目望去,面對這個陌生的城市,我們心中難免有些忐忑與恐懼。這時,幾個黑車司機圍了上來,用帶著方言的口音問道:“老兵,克哪點?”我們雖然沒全聽懂,但也猜出了他們的意思。經過一番商量后,我們鼓起勇氣說出了目的地:“巫家壩空軍場站”,其中一個司機連忙說十五元就可以送我們過去,我們便跟著他上了一輛微型面包車。
一路上,我們緊張地觀察著周圍的一切,生怕出現什么意外。從火車站順著北京路轉到環城南路再到吳井路和民航路,我們始終保持著警惕。大約十二點,車終于停在了營區門口。警衛戰士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并帶我們到總值班室進行登記。十二點半左右,李副連長開著電源車到場站大院接我們到了連隊。那一刻,我們終于松了一口氣,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第二天早晨,當我站在二樓的走廊上俯瞰連隊時,眼前展現的是一幅寧靜而美麗的畫面:四站連是個大院子,宿舍是二層小樓,東北邊是籃球場和車庫。新鮮的空氣、明媚的陽光、蔚藍的天空、綠色的草地、整齊的營房……一切都顯得那么陌生而又充滿活力。
七點四十分,連隊準時進行了早點名,連長逐一介紹了我們五人,隨后根據我們所學的專業,將我和另一個戰友分配到制氧站,而另外三名同志被分配到了充電站。
連隊由六十多名來自五湖四海的干部戰士組成,他們分別來自山東、河南、浙江、湖北、湖南、安徽、廣東、四川、貴州、山西、陜西和云南等地。其中,資歷最老的兵是1980年入伍的老同志。連長姓彭,是個身材高大魁梧的山東漢子;指導員姓鄭,則是來自廣東的瘦高個,文質彬彬,頗有學者風范。
接著,彭連長向我們詳細闡述了四站連的職責與使命:四站連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兵場站的重要組成部分,下轄充電站、制氧站、充冷充氧站和電源車排等多個單位,負責冷、氧、氮等氣體的生產、灌充、儲備,以及航空蓄電池的充電、供電等后勤保障工作。
他常常告誡我們,航空四站兵的工作既是技術活,也是體力活;我們需要隨時待命,為戰機提供必要的支持、保障與維護,無論嚴寒酷暑,都要堅守在一線崗位上,確保每一次飛行萬無一失。作為空軍四站兵,我們要努力學習、甘于吃苦、勇于擔當、默默奉獻,讓戰機能夠順利起飛和降落,保障飛行訓練和作戰任務的高效完成。
除了日常的業務工作外,我們還要深入學習《空軍后勤飛行保障條例》以及“三面向,三服務”等條令條例和各項規章制度,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
制氧站作為安全重地,位于連隊大門的正對面,是一個獨立的小院落。這里長期由一位經驗豐富的志愿兵默默堅守。盡管制氧作業只是每季度進行一次,但我卻對這項工作心懷敬畏。每次踏上制氧車的甲板,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感到一陣又一陣煩躁與不安。那震耳欲聾的機器轟鳴,仿佛戰場上的炮火聲,讓我心緒難安。眼前那些密密麻麻的幾十個色彩斑斕的閥門,以及各式儀表上微微搖曳的指針,更是讓我感到眼花繚亂,大腦一片混沌。或許,這確實是我天生對理工類,尤其是機械領域的遲鈍所導致。
每當這時,我都會選擇去搬運那些沉重的氧氣瓶。這些高達近一米七、體重約有七十公斤的氧氣瓶,宛如一個個威武剽悍的戰士,又像一片森林,靜靜地矗立在那里。搬運它們絕非易事,因為它們是高壓容器,一旦處理不當,就有可能引發災難性的大爆炸。因此,在搬運這些“定時炸彈”時,我們必須謹小慎微,小心翼翼,行走如履薄冰,輕裝輕卸,避免任何可能的物理損傷。
在充氧之前,我們需要將這些氧氣瓶從儲藏間里一一搬出來,放置到制氧車上。待它們被灌滿氧氣后,再將它們一一搬回。這樣的來回搬運,若是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無疑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幸運的是,在老兵的悉心指導和親身示范下,我學會了如何巧妙地搬運這些巨大的氧氣瓶。我先用左手穩穩地扶住瓶頸處,再將瓶身輕輕向前傾斜約三十度角,仿佛是在向它致以崇高的敬意。隨后,我用右手掌自下而上地推著瓶身上方約三分之一的位置,借助這股力量,讓瓶子緩緩旋轉起來。在行進的過程中,我左右手默契配合,不斷調整著重心和方向,使瓶子能夠勻速前進、平穩前行。這樣的操作方法既省力又快捷,讓我在短時間內便熟練掌握了這項技能。
連隊的文體活動總是吸引著很多青年官兵積極參與,多姿多彩,充滿生機。每當飛行保障任務稍有間歇,連隊便會組織起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如打籃球、乒乓球、臺球和足球等,而我們連隊在這些賽事中也屢有佳績,特別是在場站和團站的籃球比賽中,多次榮獲佳績,彰顯了我們的團隊精神與競技水平。
記得1992年的中秋節與國慶節不期而遇,這也是我在部隊度過的第一個中秋節。那天晚上,連隊舉辦了一場熱鬧的聯歡會,戰友們紛紛展示自己的才藝,有的高歌一曲,有的跳起迪斯科,有的變個小魔術,氣氛熱烈至極。特別是小張的快板表演《夸蘭州》,他模仿張保和,用地道的蘭州方言,將神韻與動作演繹得惟妙惟肖,讓我們這些古浪老鄉笑得前仰后合,幾乎要笑出眼淚。然而,對于其他省份的戰友來說,這段充滿地方特色的快板卻如同一部難以解讀的“天書”,他們一臉茫然,不知其解,卻也因這份獨特的文化氛圍而感到新奇不已。
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末,也是我們下連隊還不到一個月的日子。鄭指導員帶著我們這十個滿懷憧憬的甘肅古浪籍新兵,踏上了前往昆明市中心的觀光之旅。清晨,我們迎著朝陽從連隊出發,沿著關上南路步行了兩公里到達關上。隨后,我們坐上了26路公交車,這路公交車從昆明城西北的黃土坡駛向東南郊區的關上,途經漫長的路程和眾多的站點,基本穿越了整個城區。
隨著公交車緩緩駛向市區,路兩旁的菜地或稻田展現出一幅鄉村景致和田園風光。當車輛行駛到五里多時,漸漸的,高樓大廈多了起來,車流人流也多起來,我們的心情也愈發激動。半個小時后,當公交車穩穩停在東風廣場站時,我們的眼前豁然開朗:只見廣場南邊,一幢巍峨挺拔的高樓拔地而起,大約有二三十層之高,這便是昆明市工人文化宮——昆明的地標性建筑。鄭指導員告訴我們,這里就是昆明市中心,而這棟樓則是昆明市的至高點。如果我們乘坐電梯直達樓頂,便能將昆明的全景盡收眼底。
我們興奮地在廣場上邊走邊看,應接不暇,還以那巍峨挺拔的大樓為背景合影留念。那一刻,我們仿佛是在向世界宣告我們的到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在昆明“打卡”。隨后我們沿著南太橋漫步在盤龍江畔,垂柳如絲,秋花斑斕,感受著潺潺的流水聲,走到了得勝橋,再轉過金碧路,來到東寺街和寶善街。在這里,各式各樣的飯館和小吃攤琳瑯滿目,讓我們目不暇接,也讓我們饞涎欲滴,鄭指導員也應該猜到了我們的心事,便慷慨解囊,請我們每人品嘗了一碗地道的云南米線,吃得大家滿口生香。
那是我第一次品嘗米線,那細膩柔滑的口感與濃郁的湯汁和豐富的配料完美融合,讓我瞬間愛上了這種獨特的美食。至今回想起來,那份滋味仍然讓我回味無窮。
飯后,鄭指導員又帶著我們走進了電影院,觀看了一場令人難忘的電影(雖然我已經忘記了電影的名字,但那份觀影的喜悅卻永遠留在我心中)。在電影院里,我們沉浸在電影的奇幻世界中,享受著觀影的樂趣。而鄭指導員則默默地坐在一旁守護著我們,他的身影在昏黃的燈光下顯得格外高大而堅強,仿佛是一座永恒的燈塔,為我們照亮前行的道路。
那天,鄭指導員為我們花費了二百多元錢,要知道,當時他的工資也不過三百多,每月扣除伙食費后更是所剩無幾。他的這份慷慨與付出讓我們深感溫暖與溫馨,也讓我們體驗到軍營特有的關愛和戰友情深。
這次進城之旅不僅讓我們見識了昆明的繁華與美麗,更讓我們感受到了鄭指導員的良苦用心。他想帶我們出來逛一逛,轉一轉,看看這個快速發展的城市,看看外面廣闊的世界,看看作為軍人保衛和守護的地方,讓我們在好奇與熱愛中逐漸成長。這次經歷將成為我們寶貴的回憶,永遠鐫刻在我們的心中。
連長和指導員為了讓我們這些新兵盡快熟悉業務工作,專門安排老兵余班長帶我們去外場參觀飛行保障工作。那是個周末的早晨,陽光明媚,微風拂面。我們十個戰友整裝待發,英姿颯爽,跟著余班長去了機場停機坪。
眼前的景象,鐫刻心底,真是難以忘懷:寬廣的跑道上,地平線筆直延伸,一列列戰斗機靜默佇立,宛如捍衛家國的英勇衛士,亦是播撒希望的使者。一側,一排紅磚房刻著歲月的痕跡,卻也整潔有序,猶如一群飽經風霜的老英雄,訴說著過往的輝煌。不遠處,民航候機樓與停機坪交相輝映,各式民航客機頻繁起降,有的直刺云霄,有的緩緩降落,有的徐徐滑行,巨大的轟鳴聲此起彼伏,整個機場繁忙而有序。民航和部隊同在一個機場,共用一個跑道,同一個塔臺進行調度指揮,這一獨特現象,使巫家壩機場更加顯現出非凡的活力與重要的作用。
我最難忘的是那一架架殲六戰斗機。它們身上的痕跡,仿佛在訴說著它的輝煌歷史和光輝歷程。那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看著這么多戰斗機,我被它的雄壯和威武所震撼。我想,這就是我國人民空軍的力量,就是我們守護家園的利劍,就是共和國廣袤藍天的守護神,就是我們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氣。
那天,我們看著一架架飛機起飛降落,心中充滿了期待和向往。每當飛機發動機的轟鳴聲響起,我們的心情也隨之激蕩、沸騰、燃燒。望著飛機在天空中劃過一道道美麗的弧線,想象著有一天,我們也能坐在駕駛艙里,駕駛著飛機在藍天翱翔,穿云踏霧。
有一次,我曾隨同戰友們前往外場,參與夜航飛行訓練的保障工作。在那里,充氧車操縱員熟練地調控閥門,為戰機補充氧氣,這是飛行員維持空中生理活動的關鍵,絲毫不敢懈怠,一定要全力以赴,全神貫注。與此同時,充冷員也在細致檢查冷氣車輛,確保緊急時刻能正常運轉,做到安若泰山。
夜幕降臨,時針指向九時,指揮員一聲令下,戰機緩緩駛向跑道,準備騰空而起。然而,就在這關鍵時刻,戰機突發電力故障而無法啟動,情況瞬間變得緊張。彭連長迅速組織電源排的戰士們投入搶修,施排長將電源車穩穩停靠,迅速連接啟動電纜,為戰機提供應急電力。小張則全神貫注地監測著各項保障數據,確保萬無一失。
經過半小時的緊張搶修,戰機終于恢復正常,轟鳴著騰空而起,沖上云霄。
這次緊急起飛的故事只是四站連日常工作的冰山一角。在每一次飛行訓練、每一次飛行保障、每一次緊急任務中,他們都在任勞任怨,默默奉獻,雖然無法像飛行員一樣翱翔藍天,但他們在地面上同樣為國家的空中安全貢獻著青春、力量和熱血。
1993年11月,我們連隊接到上級關于全力保障代號為“119”的國際軍事援助行動的重要指示。這次任務引起了各級首長的高度重視,而連首長尤為擔憂的是充電站的工作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以往的外場保障任務中,我們主要依賴笨重的鉛酸電瓶啟動飛機。然而,在這次保障強5戰斗機的任務中,卻需要使用更為小巧輕便的銀鋅電瓶。與鉛酸電瓶相比,銀鋅電瓶在軍事領域的應用更為專業和高端,其充電和使用也需要遵循更為嚴格、復雜、苛刻的程序和要求。
為確保任務順利完成,上級從蒙自四站連派遣經驗豐富的充電員小袁前來協助。小袁到來后,手把手地教我們如何保養、維護和使用銀鋅電瓶。在全連官兵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圓滿完成了這次重要的軍事任務,并受到了上級的通報表彰。
一個冬夜的凌晨一點,正在航材倉庫值班的我突然被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吵醒,我急忙拿起電話,只聽李股長在急促地說:“剛剛接到上級通知,機務人員在例行檢查中發現一架殲擊機的起落架存在異常,請你立即打開倉庫,找出符合型號的起落架及相關配件。”我立刻起床打開倉庫,在大件庫房找到該型殲擊機的起落架,這時機務大隊的幾名技師已經趕來。開箱,拆封,試壓等檢查完好后立即送往停機坪。
航材股李股長,一個平日里沉默寡言但業務精湛的少校軍官,曾經參加過飛行訓練的他深知,起落架作為飛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故障若不及時排除,將直接影響到整個飛行訓練計劃的執行。沒有絲毫猶豫,他迅速趕到停機坪搶修現場,與機務人員進行了詳細溝通,了解故障的具體表現。經過一番細致入微的排查,機械師發現故障源于起落架的液壓鎖緊裝置出現了卡滯,導致起落架無法正常收回。面對這一緊急情況,大家一方面準備更換液壓鎖緊裝置的備件,另一方面則著手對現有的鎖緊裝置進行拆解和清理,以排除可能存在的異物或污垢導致的卡滯。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緊張工作,液壓鎖緊裝置終于被成功更換,起落架也恢復了正常的收放功能。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機械師親自對起落架進行了多次收放測試,確認其性能完全恢復正常后,大家才松了一口氣。
隨著殲擊機再次轟鳴著沖上星空,我們站在停機坪上,望著那漸行漸遠、越飛越高的身影,心中充滿了自豪與滿足。
隨后,部隊結合空軍開展的“百日安全飛行”活動的同時又在我部開展裝設備大檢查,航材股和機務大隊共同對所有機載起落架等航材進行了全面檢查。
那些年,我們始終銘記“哪里有飛機,哪里就有航材四站兵!”的強軍誓言,積極踐行“全天候保障、全時段服務、全疆域伴隨”的勝戰宣言。我們時刻準備著,隨時拉得出、供得上、過得硬、打得贏,為戰鷹的翱翔保駕護航,馳騁于空天之間。
三十年的時光轉瞬即逝,但那段在巫家壩的日子卻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那時的我們,雖然年輕而稚嫩,但懷揣著對祖國的無限忠誠與熱愛,共同守護著祖國的藍天。如今,雖然我們已經各奔東西,但那份戰友情誼卻如同璀璨的星辰,永遠閃耀在我們的心中。
如今,當我再次漫步在巫家壩的街頭巷尾時,眼前展現的是一幅繁華似錦的都市畫卷:高樓拔地而起,車輛川流不息,人群熙熙攘攘,洋溢著無盡的活力與熱情。巫家壩中央公園廣場上,晨光中,老年人太極拳悠揚,廣場舞歡快,小朋友們溜冰,歡笑連連。在首創未來之城前的廣場上,陽光如金色的綢緞,輕輕鋪灑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大地上,映照出一個現代化都市的勃勃生機與繁榮景象。
雖然,巫家壩軍用機場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在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角落都仿佛訴說著曾經的故事與今日的輝煌。而我,也將永遠珍藏這段回憶,繼續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
作者簡介:王永德,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人,曾在部隊服役多年,現居云南昆明市,有散文、詩歌作品刊于《西藏日報》和諸多文學平臺。
本文由史映紅推薦發布